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樊健军:在熟悉的生活中轮作
分享到:
来源:《中篇小说选刊》 | 樊健军  2023年11月07日09:26

一只斑鸠充当助产师,催生了这个小说。

我居住的小县城被群山环绕,茂盛的植被成了野生动物的天堂。街道树有许多香樟树,香樟树的果实引来大批鸟雀,特别是冬天,这些小天使成群结对栖息在香樟树上,满大街都是它们喜悦的叫声。某天,我突然听到一种挺有节奏的鸟鸣声,咕咕——咕,一只斑鸠在窗外的某棵树上啾鸣着。第二天,它的鸣叫又从另外一个方向传来。第三天又换了一个方向。它好像围绕着我,围绕着我居住的这个不过十来栋楼房的小区在转圈。后来,我在小区内的一棵杜英树上见到了那只斑鸠。再后来,又在小区的北门口遇见了它。

我以为它就是那只围绕我歌唱的斑鸠。我想着要把它写进我的小说里。我处心积虑设计了一个故事,要让它参与其中。我比小说中的“我”先一步认识它,且先一步熟悉它的活动空间。这在我的小说中都是司空见惯的,那些虚构的人物尚在路上,我已先他们一步抵达他们即将开始生活的那个世界。我将他们设置在我所在的这座小城,设置在某条街道,慢慢逼近我所在的小区,慢慢逼近我。我像那只斑鸠一样,从自己出发,环绕外部世界飞行一圈之后,折返回来,回归自己,回归自己的内心。

我长期专注于书写小县城,书写小县城的生活,书写那些普通而又疲于奔波的人们。这样的书写近似于一个隐喻,我好像拿着一块饼,每写出一个小说,饼就被掰去一块,如此下去,尚存的饼越来越小,有一天,可能连饼渣都没有了。在有限的空间里,如何腾挪成了当务之急。我想到了有经验的老农,他们在一块土地上劳作一辈子,知道如何挖掘土地的潜能,利用轮作提高收获。这对我来说,或许是条值得借鉴的经验,在我熟悉的生活中轮作,让我的庄稼长势良好,获得超额的收成。这是我的期望。

这只斑鸠的到来给了我某些启示,我在第一时间捉住了它。《斑鸠入画图》中的故事于我而言有点陌生,但里边的人物又是似曾相识,小说中的“我”有一部分就是我,而林山泉就是我认识的某个小老板。我理解“我”,也理解林山泉,因为他们同我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他们遭遇的困境,我同样遭遇过。在小说中,我借助他们直面了死亡,也不仅仅是死亡。我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个说法,说一个人的死亡分为三次:第一次是物质,也就是肉体的消亡;第二次是所有认识他的人全部去世,世上再没有人记得他了;第三次死亡发生在所有记载他的文字消失之后。小说中写到的死亡显然都是第一次。

生活总有意外之处。我从小说中的他们身上听到了生活的开裂之声,那些声音从裂隙处冒出来,混杂在日常的声音中。我要把它们找出来,并讲述给读者听。这是我对熟悉生活的轮作,也是一个小说家该做的事情。

访谈更多

姚鄂梅:以笔为杖探向人性深处的暗礁与微光

“年轻时,写作是青春的自发倾吐,像《像天一样高》里对诗歌时代的追忆,那是没加任何雕琢的赤诚。随着年岁的增长,它逐渐蜕变为‘智慧型’的自觉表达。”

原创推荐更多

散文 | 山寨夜色

村里能出去打工挣钱的劳力,都出远门了。夜晚的山寨,再也寻不回我们小时候的热闹光景。堕谷村在山里算是个大寨子,三百多户人家,大部分还留着人。白天下地干活和下午收工的时候,村

散文 | 西大湖畔好村庄

西大湖有一千多个泉眼,是黑河岸边的天然湿地,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坐落于泉水之上的村庄明永上崖近年来依托自然条件和黑水国古城的悠久历史人文,改造原居民破旧民居院落,建成了三

散文 | 神农架散记

神农架观感

散文 | 想起那些吃杏的时节

留在作者小时候吃杏子的记忆,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一般,文章叙事清楚,脉络分明。也体现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随笔杂谈 | 抬头的铺路石

在青石板铺就的古道上,躺着无数沉默的石头。它们被岁月磨去了棱角,被车轮碾平了脊背,在晨雾与暮色中编织成一条通往远方的银灰色绸带。这些铺路石从不抱怨,任凭牛车沉重的木轮从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