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创作属于我们品种的作品
平常读书,读中外经典名著,读同时代前辈作家、同辈作家、年轻作家作品,我关注的是他们在写什么和怎么写,一边读一边思考,他们为什么写了这类题材,我怎么没注意到这方面题材,他们这么写,而我写这类题材时又会怎么写?也就关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看见了什么,看到的东西是别人曾经看到过的,还是别人没看到的他却看到了?为什么他们能看见,我没有看到?那么,参加作品研讨会,不论是研讨我的作品还是研讨别人的作品,我要了解更多的人尤其是评论家是如何关注时代和社会的,是如何认识时代和社会中的种种矛盾以及人性的新的呈现,是如何认识当下文学思潮、文学观念的变化的。他们是这方面的学者,肯定对我有教导和启示。学者的阅读量非常大,阅读量大了,手里有一筛子豆子,把一颗新豆子放到一筛子豆子之中,最容易看出这颗新豆子是黄的还是绿的,是饱满的还是瘪的。再者,据我所知,批评家大多也搞创作,写小说,写散文,写诗,对艺术有自己的感觉,有写作内部的体验和经验。他们能看清我作品的长处和短处,对我有最可靠的指正。
我前些时读易经方面的书,有几句话印象很深,一句是“仰观象于玄表,俯察式于群形”,讲何为天地,讲天地之间,气从下而上,上去为云,落下为雨,以此循环。在物质上产生气,气上为精神的,为观念的。有了精神的,观念的,再落下为雨,循环不已。创作问题何尝不是这样呢?创作就是先写好下,写好物质,写好现实,在写现实生活中产生气,形成精神的,观念的,气再由上而下,贯通、滋润所写的现实生活。
创作是要讲故事,但绝不仅是故事,是以故事完成观念。每个人与神沟通联系的过程就是作品,而沟通联系的方法不同,其作品的境界和风格也就不同。另一句是求同存异,全球化后,全球都在做一件事,就是本土化跟全球化的激烈抗争。文学也是这样,现在去搞创作,没有现代化意识,没有全球化意识,肯定不行。在全球化的基础上写出本土的反应、抗争、其本身特殊矛盾和变化,这是最重要的。各国的文学都有自己的品种,我们生活在我们的国土上,在这个年代,我们的文学必是我们品种的作品。
更多
格非、杨好:生活充满烦恼,但人可以快乐
两位作家认为“没有经验只不过是一个借口”,一个好的作家,有很好的修养,有很强的思考力,才能捕捉住神来之笔。
更多

李今:为建成资料、档案中心的文学馆亲历散记
40年后,不能不忆起从零起步,初创时期的艰难。
更多
诗歌 | 崖头如碑(组诗)
崖头上的老人与崖头下的村庄 是两个世界,中间一条石板路间隔
散文 | 薄荷的里下河奇旅
在里下河这片钟灵毓秀之地,我,薄荷,悠悠然开启独属于自己的奇妙旅程。
散文 | 梅雨有信
原来这江南的梅雨信,不过是大地蘸着无尽水痕,写给凡间的一封封情书。它无声低语:且让日子慢些,看草木吸饱水汽,山色渐渐朗润,待云开雨霁,自有明媚铺陈开来——生命之丰润,恰在
散文 | 情因黄河起
恍如隔世,在横亘着新与旧的堤坝上,俯视星空下古老而又年轻的黄河,仰望黄河上璀璨的星空,与时间老人默默对视,与万物共怀的依是归来的羞涩少年。
散文 | 忆母亲——井水浸透的端午
母亲将溽热的端午喧嚣、活色生香的故乡光景,连同她深沉无言的爱,如同箬叶包裹的糯米,一并封存于时光的静水深流;那井水的寒凉浸透了粽子的糯软,也浸透了记忆深处母亲温热的指尖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