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徐则臣:我们为什么爱读汪曾祺?   ——“名家读经典”系列活动第二期在京举办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3年09月13日16:17

9月10日,“名家读经典”系列活动第二期“徐则臣:我们为什么爱读汪曾祺?”在老舍剧场举办。本次活动是第八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活动之一,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京作家协会联合主办,采用线下分享与抖音直播结合的方式,抖音“大有学问”项目特别支持。

“在梳理汪曾祺先生创作的时候,我发现像进入一个巨大的迷宫”,徐则臣感慨,汪曾祺的作品不仅受中国士大夫传统的影响,西方的现代主义、佛教和老庄哲学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同时他对文学、对时代的思考也很深入。《受戒》是当代文学里的经典作品,它跟同时代的其他作品也完全不一样。为深入了解汪曾祺,徐则臣系统地研究了其人其作,并查找了汪曾祺当年对自己作品的相关表述。

“他说他的写作在很多人看来不合时宜。因为80年代初的中国百废俱兴,在一种昂扬的、奋进的、热火朝天的状态下,文学跟时代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在这个时候他恰恰写了跟当下生活关系非常散淡疏离的作品,他说《受戒》这个小说体现的不是《受戒》故事里那个时代的审美和对社会的认知,而是一个80年代的中国人对这个时代的认知。”

“汪先生的作品在很多年里被这么多人喜欢,我觉得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小说呈现出来的美学风格。这种风格是什么?他自己的评价是,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徐则臣认为,美也是一种思想,汪曾祺的小说从行文到语言,到整个叙述的方式,都不是特别奇崛的,没有起伏的、戏剧化的、有冲突的故事,汪曾祺自己也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而就是这样的小说却吸引了这么多喜爱它的读者,靠的是什么?徐则臣认为靠的是韵味,是作品背后作家的人格力量。

运河滔滔,文脉悠悠。徐则臣和汪曾祺两位作家小时候都生活在大运河的边上,他们作品里人物的身上都有水的柔软,也有水的坚硬。“我在写运河的时候会经常重读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因为要寻找那个水汽氤氲的,波涛浩渺的,蒹葭苍苍的,还有人情冷暖的感觉。所以我与汪曾祺先生在文字上有许多共鸣。”

汪曾祺曾说,“小说是跟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很亲切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在他的笔下,人的生活是美丽的、诗意的、恬淡的,无论喜乐悲欢,是否阴晴圆缺,人们都挚爱着生活,也都拥抱着风俗,在风俗中逗趣,于生活中洒脱。“写风俗,不能离开人,不能和人物脱节”,他对于生活的思考融进了小说里面。所以徐则臣感慨,“《受戒》写的就是我们的生活,汪先生非常理解、包容他笔下的众多人物,他没有把小说刻意拔高,也没有把它过度传奇化,同时也不会把自己的小说变成生活的一个对立面,他就是如实地写出来自己对生活的感觉”。

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我们的文学越来越趋同、越来越同质化的时候,我们如何让文学成为我们自己的文学,让中国故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故事?活动的最后,徐则臣谈到从汪曾祺的写作中获得的启发,即民族传统对当下写作的重要性,同时将这种启发真诚地分享给青年写作者。“回到民族传统,同时不拒绝国外文学的影响。回到现实主义,但是不拒绝现代主义。把传统的和现代的、本土的和国外的文化融合起来,最终形成我们自己的一个传统。”

现场读者热情踊跃,大家针对汪曾祺作品的散文化笔法、超脱的生活态度等方面积极提问。抖音直播间观看人数超72.9万,“徐则臣老舍剧院解读汪曾祺”的话题关注量高达454.3万,入选抖音北京同城榜TOP4,引发广泛关注。

为纪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建社四十周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策划“名家读经典”系列活动,整合作家作品资源,输出优质文化内容,探索文学和出版更多的可能性,推进全民阅读丰富体验。据悉,9月16日,“名家读经典”还将举办“张莉:说不尽的《雷雨》”文学活动。

相关链接

 阿来解读《瓦尔登湖》: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