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叫一声老师》美绘系列:爱是师道的底色
来源:文艺报 | 朱永新  2023年09月04日09:31

两年前,我在为黄蓓佳的新书《奔跑的岱二牛》撰写的序言中写道:“人生最积极的姿态,就是奔跑的样子。在《奔跑的岱二牛》中,我们看到了黄蓓佳的奔跑英姿,这是一个创作者最美的姿态。”两年后,她带给我们的新作是以自己生活经历为原型创作的小说《叫一声老师》。

或许并没有太多人知道,黄蓓佳出生于教师家庭,成长于书香氤氲的教师大院。她的家族中出现过很多老师:父母、公公、叔叔、弟媳都是中学老师,先生和弟弟做过大学老师。就连她自己,在高中毕业后也曾当过几个月的代课老师。从幼时到中年,她一直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教师大院里,身处于一个又一个教师群落中。正因为此,黄蓓佳不仅对老师这个群体有经年累月的细致观察,内心更有一种“贴心贴肺”的亲近。她会如何书写那些在她生命里留下浓墨重彩记忆的老师?如何刻画为人师者的担当和风骨?如何描摹那些普通教师的喜怒哀乐?我对此充满期待。

当我翻开书,一章章地读下去,一股熟悉而亲切的气息扑面而来。与黄蓓佳一样,我也出生在教师家庭,父亲是一位乡村小学的教师,后来又担任乡里的文教助理和县聋哑学校的校长,小姨和妹妹也当过中小学教师。同时,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我每年要访问数十所学校,常年与各种各样的老师共同奋斗在教育的一线。因此,我可以很笃定地说,从这部作品里读出了中国教育的人文精神,这也是中国千万名教师共同追寻的教育理想。书中描写的那些平凡质朴又各怀教学绝技的老师,师生之间那些趣味横生、令人捧腹的日常生活,都让我感到格外亲切、动容、感慨。

我觉得,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在于写出了中国师道的底蕴和精髓,那是一种不求回报、相互成就的师生之爱。这种爱在小说中是从三个方面体现的:

爱,意味着彼此间的信任和珍惜

教师这个职业之所以伟大神圣,是因为它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美国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曾说:“照顾孩子就像照顾花园。”无论刮风下雨,无论严寒酷暑,心怀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园丁永远不会停止自己的守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理想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黄蓓佳也是这样解读师生关系的。在《爱笑的慕老师》中,慕老师希望自卑的小曈改掉含胸驼背的习惯,她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小曈,不断地提醒、督促小曈,希望小曈“做人要自信,要有点傲骨”。小曈因此感受到了慕老师那颗对学生满怀期待的心,感慨道:“她自己朴素平凡,却希望她的学生们都能够出类拔萃。”而慕老师在生完孩子回到学校之后,已经与她分离了几个月的同学们仿佛突然间懂事了。为了让老师能早点儿给小婴儿哺乳,一下课,一个男生“一个箭步上前,恭恭敬敬地替慕老师打开教室门。女生们竞相拥上讲台,有的帮忙擦黑板,有的动手替慕老师收拾课本教案,还有的细心拍去她衣服上的粉笔灰尘”。这种对老师发自内心的珍爱,多么让人动容。理想的师生关系不就是老师把每个孩子放在心上,孩子也把老师放在心上吗?

爱,意味着用智慧去探索,用毅力去攀登

教育不能没有爱,这是所有人都明白的道理。但是,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对教师来说,真正的爱一定包含着博大的智慧,因为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必定要求教师在思考中不断进步、在探索中完成自身能力的升级。这就是我们新教育所说的“智慧爱”。智慧爱,不是让孩子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前行,而是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不是让孩子按照我们选择的“模特”塑造自己,而是帮助他们塑造自己的命运。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星座,都有属于自己的天空,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才是最好的教育,也才是最好的爱。我常说,教师培养孩子,是要用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成为自己;而带领孩子上下求索的过程,也会激发教师去思考和创新。教学相长,有智慧的老师会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渐渐拥有自己的教育个性,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并获得专业上的成就。比如《河流之王》里的万老师,他是全县教小学地理的头牌老师,不仅有一套非常有创意的、灵活又独特的教学方式,还会对学生进行“密集的知识轰炸”。让学生在小学毕业后的几十年人生中“始终对地图有兴趣,对旅行和各地的风物特产有兴趣”,因为“好的老师,他会在不经意间把一种热爱和向往灌输进你的脑子里,让你的生命充盈和丰沛”。

《小城数学家》里的钱老师就更是如此。他大胆地起用数学很差的小曈当课代表,并且豪迈地表示:“成绩不够优秀,那是暂时的,只要有认真的精神,我不相信在我手里她不能翻个身。她今年考七十分,明年就能够考一百分,这句话我就说在这儿,请你们监督!”立下“军令状”后,钱老师用自己恰到好处的关注、鼓励,甚至时不时来个“突然袭击”,让小曈无法再回避数学。在他的帮助下,小曈的数学成绩飞速提高,一个数学成绩差的女孩因此被改写了命运,这毫无疑问是一种教育智慧的体现。

爱,意味着将彼此视为有尊严的、独立的个体

真正的师道必然散发着人性的光辉:教师能在教学中发现自己职业的魅力,做一个善于享受教育生活的人;学生则能够在与老师相处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发挥潜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就像我在《致教师》一书中说的那样:“教师不是园丁,教师本身应该是一朵花儿,教育是师生互相作用的过程;教师不是蜡烛,教师不能以化为灰烬做代价,以此去照亮学生;教师不是春蚕,教师故步自封才会作茧自缚,心灵的成长来自每个季节;教师不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没有谁的灵魂是机器,能用某种工艺任意修理完成。教师就是教师,与学生是互相依赖的生命;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穿行。”

黄蓓佳笔下的老师,让我们看到了这种美好的师生生活。《小城数学家》里的钱老师精通课堂教学,同时他也有自己的爱好——研究费马大定理。虽然他痴迷证题、最终梦碎的过程带有悲剧的色彩,但他让学生们看到了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精神追求,以至于小曈在多年后回想起来,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憧憬”。钱老师用自己的执着和不服输,让小曈震撼于一个理想主义者身上散发的巨大能量。在另一篇《音乐课》中,爱老师就是孩子们心目中“美”的化身。从衣着到姿态到声音,即使在那样灰扑扑的年代里,爱老师依旧专注于对美的表达。她的音乐课之所以那么让人陶醉,她本人之所以被那么多孩子所喜爱,是因为她具有完整的灵魂和人格。她对美的追求让孩子们看到了“凡俗世界里的光”,她给了孩子们最早的审美启蒙,让孩子们惊叹于她那种“区别于芸芸众生,惊世、出色,不循规矩,不惧流言,活得率性而潇洒”的生活方式。

这就是黄蓓佳在《叫一声老师》中呈现的师生之爱,也是我心中教育的最高境界,即老师将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生命编织在一起,师生双方共同感受教育的温暖,从而拥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本书出版后,被教育界前辈成尚荣先生评价为“活的儿童教育学”,认为作品体现的是孩子在呼唤老师,同时,老师也在呼唤孩子,构成了教育中最宝贵的“对话”关系。在小说出版一年后,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又推出了该书的美绘系列。来自南京艺术学院的青年画家孟子茹以水彩画的形式,对黄蓓佳笔下的校园、家庭生活进行了精彩的描绘。这个尝试非常有意义,它不仅让生活在当下的孩子能够借助图画,直观地感受五六十年前中国江南小县城的风土人情,更用绘画的语言对文学的语言进行了补充和诠释。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而言,图画是他们理解文字的桥梁,美绘本“扫清”了他们因为年代间隔久远而在文学想象上的障碍;对中、高年级的孩子来说,精美的插图则给他们打开了文字之外的另一个艺术审美空间,使他们得到了双重的阅读享受。

不仅如此,美绘系列还邀请到周益民、张祖庆、冷玉斌、李祖文、王文丽五位一线名师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们或描摹自己在学生时代遇到的那些难以忘怀的老师,或讲述自己走上教师之路的体会和感受,或回忆自己初为人师时的糗事、趣事,或畅谈自己是如何在前辈教师的指点、关爱下,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领悟。这套书在作家原有故事的基础上,重新开辟一片天地,让现实中的老师们能在这里说出自己的故事,不仅与小说形成了一种情节上的呼应和延展,还向小读者们展现了老师们生活里的另一面。更重要的是,读者们能够通过这些讲述,充分感受教师作为人类文明、文化火种的守护者和传递者在职业上的特殊性。孩子们会看到,这种薪火相传不仅发生在老师和学生之间,也发生在老师与老师之间;孩子们也能领悟到,师道精神是如何在传承中延续、在变化中发展。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一起成长是最美丽的教育风景。或许当下的孩子们读完这套美绘系列之后,也会愿意提起笔,写一写自己和老师的故事。我也希望老师们能参与到阅读中来,感受孩子们心中最质朴的情感与最真切的渴望。只有孩子和老师相互理解、共同进步,我们的教育才会越来越好。

(作者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