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长河千帆过:中华文化思想源流》自序
来源:收获(微信公众号) | 孙颙  2023年08月22日09:49

历史读本,多数以朝代更替为主线。如此编写,优点是时间线索清晰。在长期而复杂的变迁中,史料容易散失,朝代更替的记载,却比较详尽,较少争议。无论哪个朝代,对于自己的开宗纪年,不会含糊。

史书读多了,一个困惑,油然而生:朝代更替,加上详尽的帝王列表,是非历史专业的读者,需要花时间特别留意的吗?按朝代更替编写史书,确实比较方便,不过,对读者注意力的引导,不尽妥善。帝王,数量不少,有作为、值得关注者,凤毛麟角。以朝代更替和帝王年表为主线,并不能囊括历史的丰富性。

历史读本,还有其他写法吗?当然存在。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就是以各种文明为对象,将比较分析作为著作的主轴。

汤因比的视野和深度,难以企及。不过,他提供了一种思路:离开朝代更替的主线,注重文明发展变化的源流,也是展现历史进程的好办法。

我渐渐产生一个念头,写一本有个性的历史读本。我向来对中国文化思想源流有兴趣,假如采用随笔的形式,从点评的角度入手,也许可以写得与众不同。本书是在上述构想中形成。致力于简约梳理文化源流,遴选近代以前数十位历史文化人物,从他们的行为和言论入手,倾听几千年思想浪潮的涛声,讨论继承、发展的演绎关系。

五千年以上有记载的中华历史,具备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人物,数以百千计。从中选出几十位,本身就是难题。有多少选家,自然有多少方案。好在不求统一,只是一家之言。我在人物取舍方面,除了影响力,较多考虑与民族命运的关联度。此前,曾想用“挂一漏万”为题,既是对漏选者的谦恭之言,同时也是对入选者的致歉之词。选入的文化名人,其思想也许如长江大河般浩瀚,往往只取浪花一朵,稍作发挥。原因,不但是设计的篇幅所限,何况,对于时间紧张的当代读者,如果不是专门的历史文化研究者,能够择其要义,领略一二,大体实现通览的目标,也是浅尝辄止的学习方法。反复斟酌后,又觉得以“长河千帆过”为题,更具意境。过尽千帆,似又未必是,正如探求之道,挺有余味。

选入的,均是有广泛影响的历史文化人物,其代表思想,早就众说纷纭。我未必从众、从前人之说,而是另立规则,舍弃所谓体系的全面关照,主要以影响力,即对后世产生较为独特的引领为主要标准,展开阐述。当然,这里所谓“标准”,也仅是我个人心得,未必精准。以孔夫子为例,传播千年的经典,如泰山般巍峨的儒学,随便选一句名言,就可做出花团锦簇的文章,我偏偏不讨巧,选了有争议的关于“中庸”的命题。也许,这正是我完成此项目的主要动力,不想走人云亦云的熟路。能够自圆其说,是我的标尺。

本书,由神话时期发端,至近代结束。讨论中华文化,从先秦诸子开始,较为普遍。我的看法,广为传播的神话,集中了祖先在文明初创期的认知。中华创世神话,有独特的个性,例如,关于“天地人”的关系,强调了和谐,又注重“人”为基点。这些认知,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走向。从开天辟地的神话说起,思路更加顺畅。

副题为“中华文化思想源流”,因此以收入文化人物为基本体例。为什么在神话时期收入“炎黄”二帝?炎帝与黄帝,与民族国家形成后的帝王不尽相同。尊其为帝,出于古人崇敬之心,他们的所作所为,更像集体行进中涌现的灵魂人物。“炎黄”,属于传说中的人物,跨越的年代,相当悠长,他们身上,汇集了当时部落群体的智慧与行为,并非仅指个体,因此作为神话时期的文化代表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