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打开沉寂的历史“封条”
来源:文艺报 | 刘玉琴  2023年07月28日08:29

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如一道道闪亮的音符,汇聚成中国不会亡的雄浑交响。80多年前,一群人与动物生死与共的另类西迁长征,写下了一个民族不屈意志的传奇。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战火向整个中国蔓延。同年12月,日军开始无差别轰炸南京。为保护、传承中华文化命脉,南京大学前身——国立中央大学整体西迁重庆。4000名师生踏上了艰苦悲壮的西迁之路,而农学院畜牧场无法带走的1000多只动物的命运令师生们陷入两难。它们中有许多优良品种,如从国外巨资引进的美国加州牛、荷兰牛、澳洲马、英国约克夏猪、美国火鸡等,它们是教学科研和畜禽改良的稀缺品类,是国家财产,既不能留给日本人,又不忍将之宰杀。当时学校已宣布,无法带走的千余只动物由农学院师生自行处理,但师生们深知这些动物的珍贵,不忍放弃。当畜牧场场长、农学院教师王英郁和大家最终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带着全部动物奔赴重庆时,一场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悄无声息的“长征”拉开序幕。历时一年,4000多里,这项看起来似乎不可能完成也没必要完成的任务,在他们翻山越岭、受尽煎熬的徒步跋涉中,成就了一曲“人不做亡国奴,动物也不做亡国奴”的英勇绝唱。

《西迁》选取抗战背景下一群知识分子用生命延续文明薪火的行动进行讲述,以“国之所需、我之所向”的庄重承诺,宣示了中国人绝不屈服的心灵誓言。这段历史鲜为人知。剧作的题材选择与深度开掘、结构布局和舞台筹划、人偶同台及人物塑造等新鲜别致、质朴厚重。

该剧的独到之处还在于对抗战题材另辟蹊径的发掘。剧作选择以一群人和一群动物为表现对象讲述抗战故事,折射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团结御侮、自强不息的抗战精神,视角独特、构思新颖。舞台上“动物”的生老病死,师生们割草放牧颠沛流离、跋山涉水衣衫褴褛而又坚定无悔的场景、神情,令人动容。抗战必胜的信念成为这支体力逐渐耗尽的“动物大军”的重要支撑。他们以过人的胆识、顽强的毅力,沿途摆脱日军的追剿,坚定前行。展现了国家危难关头,读书人不怕死,中国人不怕死,中华民族共赴国难、抗战到底的决绝。作品的立意构思、情节提炼在同类题材创作中别开生面,题旨挖掘丰盈深厚。

剧作从史实出发构织了特殊的人物关系,为抗战题材作品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气息。动物西迁的大军中,学生、教授、医学博士、饲养员、军人、基督教徒以及逃兵、难民,先后被战火推入西迁的队伍,组成了抗战背景下的人物众生相。每个人代表不同的社会侧面,隐喻乱世的无助和漂泊。他们似乎并没有多少伟大的理想,只有最切实的生活愿景。南京沦陷后,在彼此的命运交集和战火洗礼中,他们开始思考未来并逐渐看到新的希望,渐渐凝聚成一股慷慨奔赴的热流而得以重生。王英郁是剧中的灵魂人物。他选择带着动物西迁,就意味着要离开家人,让妻子独自带着女儿和襁褓中的儿子逃难。这犹如生死离别,但他毅然选择舍小家为国家。剧中每个人的生长过程和变化轨迹清晰有致,个人情感随国家命运的变化而变化且不断调整、调正。在一路不断经历的难以想象的饥寒困苦中,有人于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有人在危急关头舍生取义,有人受进步思想的感召走向新的征程。剧中人物关系的设计努力在“神”、人、兽之间营造戏剧张力,宏大的历史背景与细腻的人物内心相互纠缠,人物性格彼此碰撞,令观众随着他们的悲喜而悲喜,台上台下形成情感合力。这段特殊的旅途中,剧作者努力观照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成长,彰显一个民族的无所畏惧、宁死不屈,剧作以小搏大,用小人物带出大历史、映照大精神,在民族悲歌的涌动中彰显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豪情。

作品的哲理思考也颇具现代意味。生死存亡关头,师生们将人类的巨大关切投注于动物身上,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某种程度上折射了中华民族的大情怀、大悲悯,与日军的侵略屠杀形成强烈反差。这种情怀不仅属于抗战,也将超越时代,是中华民族善待生命、生命至上、人与自然和谐并生理念的传扬,是对人类生命中正义感的艺术探寻,与当今时代倡导的生命观、和谐观,为世界做出承诺和贡献的精神一脉相通。这种探寻也深刻诠释了历史题材创作路径的多姿多样。作品以独特视角坚持对题材主题的创意性表达,理性审视人与动物、战争与和平等一系列命题,在平凡处彰显民族风骨,非凡处揭示历史趋势,是提升戏剧效果的有效途径。

该剧舞台设置和场面调度自成格局,简洁、自由、灵动。独特的视角和切口牵引出壮阔宏大的抗战主题。剧中,动物以“偶”的形式出现,人与偶有机协调。看似没有生命的“偶”,在演员手中表现出不俗的神态、步履、情绪,展现出艺术表达的诸多可能,带来清新别致的舞台样式。全剧将不同的人扭结成一个整体,聚拢于一个语境之下,多种新技术、新元素围绕剧情形成了顽强不屈的整体氛围。虚与实、核心人物与一般人物以及不同表演区域的搭建和区分、多媒体画面有效运用、情景音乐与话剧艺术的相互配合等,与观众的接受心理形成默契,最大限度地开辟了叙事空间。同时,剧作在悲壮悲情的底色中大胆融入喜剧元素,凝重中富有变化,艰难中不失向往,形成了悲喜交织的舞台艺术风格。

“动物大军”是抗战西迁群像的缩影。这一壮举为后来中国的畜牧业发展保留了“火种”,投映着一个民族的意志和精神。国破家亡、战火纷飞中,无数人的坚守和前行将赢得后人永远的尊重和敬仰。作品在不为人知、人所不熟悉处开掘、发现题材的独特价值,是创作者的眼光与选择、打捞与钻探能力的集中体现。在不同维度、向度上折射中国人的精神和气度,描述他们的个性化和成长史,尤其是国破家亡时人们的心灵震荡,释放时代激情和戏剧张力,是舞台壮观气象和创造精神的重要之源。该剧以少胜多、虚实结合,在历史细节、真实场面、生活化表达、世俗烟火和人性逻辑的本质走向中,从题材的地域性、有限性走向更广阔的人类视野,提供深沉的哲理思考,并努力在悲壮处调度精心筹划的另类元素,形成与众不同的讲述风格,是胸怀与创意对接的强有力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