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小剧场的局限性能让人产生无穷的想象
来源:文艺报 | 喻荣军  2023年07月24日08:50

话剧《活性炭》

话剧《活性炭》

小剧场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最先就是以先锋和实验的姿态出现的,它对抗的是当时保守的、僵化的剧场演出形态以及观众们逐渐固化的雅趣,它所“宣战”的对象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推崇的是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小剧场自发轫之初就不只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其本质特征是反商业、反主流、反传统。它是一场运动、一次革命,它拉开了欧洲现代戏剧的帷幕,是对传统戏剧全方位的革新。

一百多年来,小剧场的演出越来越受关注。如今,从爱丁堡到阿维尼翁,从阿德莱德到都柏林,全世界各大艺穗节的主要演出都是小剧场作品,从纽约的外外百老汇到首尔的大学路,世界各地的演艺集聚区也少不了小剧场作品。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不管是作为空间意义上的概念,还是体现追求探索精神的理念,小剧场都已经是演出的常态而不再经常被专门拿来谈论。

中国的小剧场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谈论小剧场,“小剧场”有时候就仿佛是一根救命稻草,每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就会来谈论它。上世纪20年代,小剧场运动就已经在中国出现,1919年宋春舫就写过《小戏院的意义、由来及现状》来介绍与倡导小剧场,此后的小剧场运动以“爱美剧”的形式进行实验与探索,并且对话剧体制进行了革新,从而推动了中国话剧体制逐步走上正轨。在中国话剧的发展进程中,小剧场运动的确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是,此后却又一直停滞不前,话剧演出逐渐回归到传统的专业剧场。直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戏剧生态因为体制、机制与习惯等原因而变得僵化和保守,市场萎缩,观众流失,戏剧出现了危机。面对各种文艺思潮的涌动,中国的戏剧人也在不断地求变求新。1982年,在北京和上海几乎同时再次出现了小剧场话剧的演出,它们不仅是在小的剧场里演出,更凸显出一种实验探索的精神。这是一种尝试、一次挣扎,甚至被看成拯救话剧的一种方式,于是小剧场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到了90年代,上海出现了一批很受观众欢迎的小剧场剧目。这些剧目在题材和形式上都很新颖,它们不但打破了镜框式的舞台空间,而且更加着重于观众的互动、交流与体验。这些剧目的商业化、大众化与小剧场的本质精神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进入新世纪,小剧场话剧再次成为拯救话剧市场的生力军。随着民营剧团和剧场的蓬勃发展,产生了一批吸引年轻观众走进剧场的话剧作品,不但培育了话剧市场和观众,也为话剧制作演出培养了人才。

如今,中国当代小剧场话剧已经走过了40多年,当我们再谈论小剧场时我们要谈论什么?

小剧场在物理空间上是指相对于传统镜框式舞台空间,它更加多元而灵活。如今,全国许多城市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演艺空间,它们不是传统的专业剧场,而是酒吧、商场、咖啡馆、仓库,甚至是集装箱、书店等。过去几年,上海一直在推动新的演艺空间的建设,目前已经有超过百家的演艺空间获得了演出许可。“有人经过的地方就是剧场”,剧场的概念被放大,越来越多小而精的演出都在这样的小剧场里发生。同时,小剧场演出也是人才培育与孵化的平台。例如,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推出的“新文本孵化计划”已经排练演出了几十台原创的新剧目。这些剧目的首演都是在小剧场里,成本低、见效快,也让更多的年轻人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举办了20年的上海大学生话剧节,让成千上万的大学生们有机会在小剧场里演出他们的作品,从而让更多学生与戏剧结缘。

目前,相较于小剧场话剧,我们谈论最多的却是小剧场戏曲。过去十几年,中国的小剧场戏曲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越来越多的剧种都推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意味且不同于在大剧场里演出的剧目。可是,几百年前在勾栏瓦舍里和厅堂氍毹上的戏曲演出算不算是小剧场?从演出空间来看,它们的确是小剧场,那么它们与如今小剧场戏曲的区别是什么?显然,这种区别不在空间上。同样是小剧场,为什么目前上海有那么多的小剧场音乐剧在驻场演出,却从来没有人来讨论它们与大型音乐剧的不同?显然,“小剧场”并不是救命稻草。其实,任何戏剧创作,不管是音乐剧还是话剧,不管是戏曲还是歌剧,都会经历小剧场创作的阶段,那就是在排练厅排练的时候,那为什么到了演出时,小剧场就会变得特别呢?所以,小剧场并不只是空间的概念,也不只是心理空间的概念,小剧场指的是一种实验探索的精神,是一种对于传统戏剧样式的突破与革新。现在,中国的小剧场戏剧面临着诸多问题,话剧、戏曲、音乐剧或是其他类型的小剧场创作面临的问题其实很不一样。例如,在话剧方面,因为投入产出比的问题,面对市场的竞争,有质量的小剧场话剧的数量在减少;在戏曲方面,面临着题材、样式趋同,创作人员少且观众数量不足的问题。如今,面对年轻的观众,从演出空间、演出类型到观众画像都发生了根本改变,小剧场在其中的变化更加明显。年轻观众更加希望在剧场里有沉浸式的体验,他们习惯于互动和自我表达,于是,新型的演出样式,如脱口秀、剧本杀、沉浸式演出等就更加受到他们的喜受。越来越多的演艺空间也给小剧场的创作与演出提供了可能性。小剧场与专业传统剧场之间的互动更加值得关注,尤其是小剧场在吸引人才、孵化剧目、培育观众和丰富生态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我自己的创作就开始于小剧场,最初的几部作品都是在小剧场里演出的。所以从刚开始我的作品就被打上了小剧场的烙印,但我从来没有觉得小剧场有什么特别。相较于大剧场,它只是投资少,更易于操作,也更加容易与新的观众产生联系。小剧场又叫“黑匣子”,这是我喜欢的创作空间,它的局限性能让人产生无穷的想象,这其中的张力令人着迷。这是戏剧创作的魅力所在,也是之所以吸引人的地方。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的转变,从传统演出模式到对多元演出形式的开掘,小剧场更容易与观众产生互动,在题材和样式上更加丰富,但最可贵的,是小剧场具有的实验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这才是小剧场给我们艺术创作者带来的启示。创新和探索并不仅仅属于小剧场,它是一种面对艺术的精神。艺术是我们表达自我和探索世界的手段,是我们向着未知之境进发的桥梁,从而让“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成为艺术创作的自觉,这才是我们再谈论小剧场时应该谈论的题中之义。

(作者系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