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张国龙《瓦屋山桑》:少年在老林乡村的瓦屋和山桑间成长
来源:文艺报 | 舒 伟  2023年07月07日12:03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无论是幻想性叙事还是现实主义叙事,都能够提供感动和抚慰人心的精神力量,以及揭示真相、激荡人们头脑的认知因素。如果说,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童话心理学研究呈现了童话的深层心理结构,揭示了这一文学类型的现实主义关怀,丰富了人们对童话艺术的魅力及心理意义、审美和教育价值的认知,那么,当代优秀的现实主义童年叙事通过追寻生活本真的艺术追求,实现了“童年与成长”的文学表达,彰显了感人至深的崇高情怀和催人奋进的生命力量。

书写川北地区乡村少年的困境与成长

《瓦屋山桑》是张国龙“铁桥米花少年小说系列”中最新推出的一部现实主义童年叙事力作,作者用充满温情的笔墨书写了川北地区一代乡村少年在社会转型期的不同人生道路,以及主人公兄妹坎坷的人生和跌宕的心路历程。作品通过现实主义手法写出了特定年代、特定地域的童年生活,呈现了成长的困惑与艰辛,突显了少年的心理状态,以及精神追求的力量。

作品聚焦于一个地处西南川北的名为“山湾”的小山村,它联结着附近的老林镇和较远的县城,串联起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少男少女的童年与少年生活。故事通过主人公与同班同学的关联及其延伸出来的社会关系,通过书写当地人们所共同经历的动荡历史,呈现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土地、村庄、村镇与生长在这一方水土的少年人物融为一体,获得了血肉丰满、情深意长的生命力,体现了现实主义童话叙事的灵气和魂魄。作者用饱含心血和情愫的笔墨呈现了社会转型期乡村少年所经历的困惑与成长,这里的故事融入了作者自己的童年记忆,也融入了对故乡未来的思考。

米铁桥和米李花是川北乡村一个典型的留守家庭的兄妹。由于家里建房欠下一笔债务,父母外出打工,以期还清欠款。然而父母一去便失去了音讯,家中只有被蛮牛顶伤的爷爷与俩兄妹相依为命。一年半的时间已然过去,外出的父母仍然没有任何消息,家人们推测他们一定是遇到了大麻烦。在乡村,一个缺失顶梁柱、没有壮劳力,而且负有大笔债务的家庭,生活必然举步维艰。哥哥铁桥成绩优秀,初中毕业即考上县城最好的高中,但家中窘迫的状况迫使他辍学回家,在本村的小学代课。妹妹李花此时考上了初中,但却面临着无法就读的难题。爷爷和哥哥编箩筐、种烟叶,小李花一有空就打猪草,喂猪、喂牛,里里外外忙个不停,等到秋天收割了稻子,家里原本可以供她读初中,但眼下的处境却使这一前景变得非常黯淡。

故事就是在这样的生存困境中展开的。铁桥在小学代课,如果能获得自学考试文凭就可以转为公办教师,有不多但稳定的收入,然而为了妹妹能够读初中,他决心放弃学业和自考,通过代课、种庄稼、编箩筐、喂猪、喂牛等方式来供妹妹上学。铁桥明知自己已不能转为公办教师,但为了缓解其他教师的工作压力还是坚持为孩子们上课。如今面临着被清退的境况,而他早已放弃了读高中考大学的选择。剩下的选择就只能是种地、外出打工和参军。有伤病的爷爷年事已高,妹妹正处于上初中的阶段,他又怎么能够忍心离开这个家,让爷爷承担所有的农活呢?然而,出去打工可能只要两年就能够还清欠款,留在家里的爷爷就不用如此操劳农活,妹妹李花也能够顺利地读完初中,甚至继续上高中考大学。但是,在接下来的时日里,当地遭受干旱,庄稼歉收,有些农田几乎颗粒无收。没有了稻谷收成,用于装稻谷的箩筐就卖不出去,下学期铁桥就不能再代课,那么,面对如此境遇,他该如何抉择?作者对少年主人公的困境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述,并且通过铁桥的人生选择彰显了成长的真正意义。

以在场的深刻呈现少年的自强不息

典型的童话开端往往讲述主人公面临的现实生存困境,如必须承担某种艰难的任务,或者被冷落、被贬低,甚至被欺压,被抛弃。从童话心理学来看,这一“生存的困境”象征着普通人可能遭遇的人生经历,对于少年儿童不啻于一种精神层面的挫折教育。正是有了困境,才有了童话故事主人公进行的各种历险活动,这种历险实质上是为了重新找到原本自由的、充满创造性的自我意识和精神力量。

《瓦屋山桑》的故事进程与童话中的历险殊途同归,以在场的深刻和逼真呈现了少年主人公身处逆境而不屈服的生命力和精神力量。这种自强不息的自我意识和奋力走出困境的抗争精神,可以延伸到小说中川北地区乡镇农村家庭典型案例的探讨中来。铁桥的初中同学陈和平的父亲因病去世,本就贫困的家庭拿不出办丧事的钱,幸亏舅舅出钱出力才将后事办妥。舅舅开了一家个体理发店,懂事的和平为减轻妈妈的负担,辍学并跟着舅舅学理发。当了近三年的学徒,舅舅不教他理发技术,只是使唤他做杂活。舅舅害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刻意防范亲侄子抢自己的饭碗,这是在经济条件窘迫环境中过早懂事的童年经历造就的性格。事实上,在人生的幼年期,儿童的内心感受和体验缺乏逻辑秩序和理性秩序,不宜过早让他们放弃幻想,像成人一样去接受和理解复杂的现实。用日常话语来说,让孩子过早懂事并非好事,这样做很容易使他们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失去精神追求。为摆脱舅舅的控制,陈和平瞒着妈妈离家出走,前往深圳打工,既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推动了舅舅的内心情感的变化。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铁桥的另一个初中同学张云蛟的家庭案例。云蛟的父亲是小学教师,经过6年的努力通过了各科自学考试,拿到了大学本科文凭。张老师知书达理,在家庭生活中也很开明,父子之间可以热火朝天地斗嘴,甚至还可以动手动脚,这对铁桥而言是难以想象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张云蛟考上大专,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就不足为奇了。小说还呈现了留守少女的困境,以及性教育的缺失导致的人生悲剧。米李花的同学付晓珍跟着爷爷一起生活,尽管在外地打工的父母会按时寄钱回来,家里的吃喝开销不成问题,但长期没有父母的陪伴,尤其是女性家长的指点,少女青春期教育的缺失是难免的。付晓珍在身体出现生理变化时误以为自己得了绝症,这也指向敏感且颇有争议的少年儿童性教育问题。

老林乡村的瓦屋和山桑,一砖一瓦,一枝一叶,土地的气味、草木的清香,乃至生活的困境、成长的苦涩,以及牺牲自我、坚韧包容的少年形象,总是牵动人心,感人至深。张国龙将自己从难忘的童年经历、乡土的现状和对故乡未来的思虑中获得的最深沉的感悟,以及自己成年后的人生经验和思考,倾注在自己的乡土童年叙事之中,成就了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乡村题材少年小说。作者通过磨难成长的乡土童年叙事来吐露心曲的方式是独具特色的,触及人生本相的深度决定了这部作品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