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灯盏”:发现与呵护文学萌芽的激情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涛 黄梵 等  2023年05月22日07:46
关键词:原创 《灯盏》

《灯盏2022: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书影

 

2023年5月,《灯盏2022: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并在当当网、京东同步上线。本书所收录的均为入选中国作家网2022年度“本周之星”栏目的原创作品,延续往年体裁分类,分为散文(20篇)、诗歌(17组)、小说(12篇),包括49位作者,总计35万字。值此“灯盏”书系的第5本出版之际,我们与大家分享《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网原总编辑陈涛为本书所写序言,也邀请到诗人、小说家黄梵围绕收录于本书的“本周之星”作品来谈一谈对基层创作的观察。同时,部分入选作者和往年“本周之星”也将围绕“灯盏”书系回顾创作,展望未来。

——编 者

文集序言

携手走进文学的春天

□陈 涛

“灯盏”书系自2018年出版至今已有五年。如果将它比作一个孩子,从最初的呱呱落地、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现在的飞快奔跑、茁壮成长,虽不敢说多么俊慧,但我们待它是用情尽心的。当然,这也离不开来自方方面面的诚挚关注以及呵护支持的目光。

《灯盏2022: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是“灯盏”书系的第5本。这5年,“灯盏”书系一直在变化。颜色从米黄色、青灰色、浅蓝色、淡绿色再到今年的深紫色,开本从大到小再到大,册数从最初的上下两本到如今的厚重一本,这些变化见证了我们所走过的路,见证了我们的摸索与实践,更见证了一批批作家在文学之路上的奋力跋涉与辛勤耕耘。

有变也有常,人世间许多事物如此,文学亦然。我们的文学也就是在常与变的交织中默默前行、熠熠生辉。回望这5年,我们对原创平台的支持没有变,我们对原创平台上作家会员的热情没有变,我们对这个可以让全国广大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充分交流、交往、展示、成长的平台的悉心打造和努力维护没有变。中国作家网之所以如此重视原创平台,既是工作所需,更是因为它建立起我们与广大作家,尤其是基层作家的血肉关联。

在基层,文学的大地广博厚实,文学的土壤肥沃纯净,散发着无穷无尽的蓬勃生机。在基层,广大作家对文学的痴迷、热爱、坚守和奉献,令人敬佩和感动。中国作协一直都很关注基层作家,不仅关注创作,也关心生活,并为此成立专门部门加强与广大基层作家的联系。新春伊始,中国作协启动了“作家活动周”,这是中国作协历史上的第一次。我们邀请了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36位基层与边地的作家代表,请他们“回家”看看。对作家们而言,这是一段丰富的文学之旅,是一股强劲的文学动力,也是一次难忘的文学记忆。一位作家代表在活动结束时的留言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他说:“文学让我在这个春天开启了一次特别的旅行。有一种温暖的东西,它们像美好的事物,在我的身体里盛开春天的芬芳。”

写作是孤独者的事业,需要长期的坚持。“寒葱河像个弃妇,被孤零零地遗落在东北边境线上。”陈华在小说《寒葱河》开头的话令我印象深刻,有时一部好小说的气质从开头就奠定了。这部小说获得了中国作家网2022年度“文学之星”一等奖。作品中的寒葱河是孤寂的、无人问津的,它被冷落,甚至被无视,这会让我想到在全国各地有那么多未被发现、未被珍视的文学人才,他们怀揣对文学的赤子之心,正用一个个文字表达着对文学的虔诚与热情。作品中的寒葱河也是喧嚣的,那里有许许多多人用青春热血汇聚而成的火热生活,这些不就是活跃于我们原创平台上的广大作家与文学爱好者所书写和呈现的吗?

中国作家网从2018年改版,并对投稿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以来,原创平台的注册会员数量持续增长。其中,2022年平台新增原创注册用户1万6千余人,所收到的投稿达12万余件。正是大家的这种热情与支持,让我们的工作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些年,我们充实了编辑队伍,开设了“本周之星”栏目,还举办了小说与散文征文大赛,这些举措收获了大家的认可,也有效地推动了作品的质量提升。

为了让更多刊发于原创平台上的优秀作品得以广泛传播,我们打通了互联网与传统文学期刊之间的交流渠道,我们与《诗选刊》《天津文学》《散文选刊》等刊物进行了深度的合作,通过专栏的方式让网络上的作品落在纸上,我们与《北京文学》《长江文艺》《思南文学选刊》《大益文学》等刊物共同找寻那些未被充分重视的写作者,我们还与《广西文学》《诗歌月刊》《星星》《扬子江诗刊》《诗选刊》等诗歌类刊物联合发掘有潜质的优秀诗人,我们所做的这些只为实现优质文学资源的共用共享。

2022年,中国作家网负责原创平台的编辑团队从几十万篇稿件中挑选出49位作家的作品进入“本周之星”栏目,进而将它们纳入这本作品集中。在这些作品当中,除去前面提到的《寒葱河》,还有许多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譬如散文类有曹洁《耳窑:河流生长的耳朵》、叶青才《临水而居》、释一尘《从长安出发·甘南行记》、钱金利《虫子的忧伤》、李汀《虫儿飞》、刘玉红《花花鸟儿绿翅膀》、蒋康政《慢慢灌浆的生活》、陈伟芳《指尖上的红》等,诗歌类有惠永臣《大地是铺展开来的唐卡》(组诗节选)、阿未《诗十首》、嘎代才让《宗角禄康》(外一首)、陈登《盐湖笔记》、弋吾《月光的疼痛》(组诗)等,小说类有卢仁强《柿子树下》、路嘉《糖》、许起《拍甲鱼》以及《群岛》刊物推送的《阿黑离家以后》等。其中,卢仁强、陈伟芳都是多次入选,路嘉、陈登则是接近“00后”的写作者。他们与我未能提及的写作者们一起,以一种集体的面貌呈现出了2022年度原创平台文学图景的葳蕤与繁茂。

仔细翻看一本本“灯盏”书系中的作品,有成绩、有收获,同时也有弱项、有不足。一方面,我们欣喜于变化与提升;另一方面,我们也会直面固有的挑战与难题。5年来,我们已经培育了一处足以互相鼓励、激励并且彼此温暖的文学园地,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人在这里诉说创作的喜悦与坎坷,共享文学所带来的快乐与荣光。回望时光,总觉得短暂又飞快,而展望未来,则又充满了期冀与梦想。我们已共同走过5年,我们肯定还将会迎来下一个5年,以及未来的许多个5年。此刻,就让我们彼此鼓励,携手并肩,继续坚定地行走在文学的春天里。

 

文集印象

照见个体写作的多样性

□黄 梵

“灯盏”书系从基层遴选作家,这么做不只让题材、经验丰富起来,也让写作和写作者不被固定人群所垄断。虽然永存的是古今中外作家追逐的写作奥秘,但不同的写作入口提供了接近它的不同路径,作者的职业和所受教育(公共教育、自我教育)的多样性,恰好有应对错综复杂的当代生活的回旋余地。想一想书中49位作者的作品,竟来自几十万件作品的角逐,哪怕规则不一定完美,但这依然为基层写作者提供了一条通道与路径。

我因视自己的首要身份为诗人,且为数期“本周之星”栏目推荐的诗歌作品作过点评,就先谈一谈《灯盏2022: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中的诗歌。置于诗歌头条的惠永臣,其甘肃镇原的籍贯令我一震。我6岁时曾在镇原待过一年,初中因探望父母,又去镇原待过一个暑假,曾见山羊从光秃秃的坡顶猛冲下来,正如惠永臣写黑公牛:“从坡顶冲下,鲁莽的力量/让失控的草皮,有一块落在了他的身旁/他依然未动”(《愕然》)。牧人的无动于衷与动物的撒野,足以令旁观者愕然。我想是镇原的山和石头,让他理解了西部的所有山和石头,它们的体量和一动不动不只让人渺小,也让西部变得神圣,令诗人产生献祭冲动,“途中,遇到什么/什么就是神灵”(《西行》)。阿未的诗可以让人看出东北与西部的不同。环境不具有把个性磨成朴实的蛮力,于是,个性让环境染上了人生的神秘,“而水/恰如我终将无迹可寻的人生……”(《空杯》)“关于大雪留白之处,到底该填上/谁的名字……”(《大雪留白之处该填上谁的名字》)。嘎代才让的诗里居然隐着让人惊异的现代性,他时常让自己从献祭的冲动中游离出来,“所有声响构成不成调的音符,被传唱/只有我,一阵恍惚”(《宗角禄康》)“请对不公作出赞美,对勇气说不/我想我不会接受,但身心已不属于自己”(《暴雨将至》)。陈登因为修古汉语,把文言的紧凑带入白话。既然诗歌是住在语言里的体裁,我自然愿意看到个体带给语言的多样性。可是通读下来,有语言标识度的诗人并不多。水准之上的语言同质是语言人格化不够的体现,是思维向经典归顺的结果。同质还体现在语言之外的献祭或自我圣化意识等。我想,“灯盏”书系的初衷是设想语言和思维会带来不同社会层面的气息,我以为这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置于书首的散文,就题材看,明显比诗歌丰富,语言和形式也给人多样的印象。重新发现过去是辑中不少散文的共识,从叶青才对西溪消失的感慨、刘玉红对祖母与喜鹊“冲突”的描述、陈伟芳对母亲执着指甲花的浪漫回想、李汀对过去虫儿的重新“追踪”到释一尘对麦积山、炳灵寺历史的经验化梳理,真正激励作者们的是将自己的评述化入看似客观的场景描述,以看似不动声色的静观达成对某一价值观或情感的称颂。这些散文最突出的风格是动人,但动人寄予作品的作用并非一成不变。散文说一道万,是要用印象充分见证作者想称颂的价值观或情感,要是见证的印象不充分,动人就无所傍依,歌唱就给人空泛感,印象越扎实深入,歌唱就越令人服膺。

置于书尾的小说,前三篇都在迫近死亡问题。陈华的《寒葱河》把死亡作为伦理补偿,托老天把它赐给“我爹”的对手拉古叔,来平衡“我爹”被拉古叔夺走水莲的弱势。徐琦瑶的《阿黑离家以后》由李静静的阿黑狗失踪引出奶奶的离世,就主人情感而言,失踪同样是死亡一种,正是死亡揭示出李静静令人吃惊的深情。卢仁强的《柿子树下》中,老人追求人生终了的“好死”:拥有好棺材,于是一次次享受躺进打制的棺材,愤怒的子女把她带离停棺的家,不料一场大火烧毁了家和棺材,她没有死于大火,却于大火降临前的傍晚离世。似乎赶在棺材烧毁前离世,是老天给予她的补偿。路嘉的《糖》似乎是对幸福的暗中解构,冯天伟因婚姻“幸福”而忙碌和委曲求全,其中的孤独感已油然而生。许起的《拍甲鱼》讲阿二一次捉甲鱼的“壮行”,阿二已和二凤定亲,二凤与菱花相好,菱花又暗恋阿二,这让菱花的内心陷入两难境地。后两篇的问题意识不如前三篇凸显,《糖》中的人物对短篇而言稍嫌杂芜,更像嵌在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写小说像做鉴定师,永远得甄别何为纸上真实与生活事实。

读完全书,我愿意把“灯盏”书系理解为:发现与呵护文学萌芽的一种激情,哪怕作品尚有瑕疵,对所有入选的作者而言,这是文学界投来的一张信任票,是对作者文学未来的信任与期待。

(作者系诗人、小说家,中国作家网“本周之星”栏目特邀点评人)

 

回顾创作  展望未来

文学是一条不急不缓的小河

□陈 华

(2022年第32期“本周之星”,小说《寒葱河》入选《灯盏2022: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

《寒葱河》创作于2011年。这个数据来自近期翻看邮箱的往来记录。或许是更早,因为一篇小说从构思到初稿需要时间,从初稿到终稿需要更长的时间,从终稿到鼓起勇气研究往何处投稿还需要时间。

小说背景是一个叫作安阳的林业小镇。某个黄昏,我看见几辆卡车满载着拳头粗的木头飞驰而过,心里一紧:这么细的树都采伐了?不是封山育林了吗?其实,国家的政策都是好的,但是落实到地方有时会有些走样,常有人靠着关系私自进山采几车木头换零花钱。

因为那个黄昏,那几车拳头粗的木头给我的心痛,我就想虽然手中小笔笨拙,但是记录真实的历史,探问人类心魂的迷茫,是一个写作者的使命。于是就有了《寒葱河》。

寒葱河是当地一个林场的名字。我开始走进深山,探访林业老工人。随着耄耋老人的回忆,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富饶的东北原始森林,看到了森林里老一辈林业工人在那片原始的等待开发的土地上挥洒他们的青春,书写着他们的爱恨。当青春耗尽的时候,林子也被采空了。而他们的青春年华像那些永远消逝了的大树一样,留在了那片光秃秃的山林里。

我一直努力做一个有良知的书写者。感谢中国作家网这个平台,给予了很多基层作家发声的机会,不然《寒葱河》会孤寂地落满岁月的尘埃。《灯盏2022: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在今天新媒体主导的时代出版,多像山谷峭壁上的白兰花,一缕微风吹过,绽放了。

喧嚣与热闹永远都是暂时的,而文学则会像一条不急不缓的小河亘古不变,永恒地流淌。《灯盏2022: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这艘文学小舟,将承载着作者的梦想、读者的希冀,穿过历史的长河,为热爱书写的人提供一个机会,也为读者丰盈一段午后时光。

 

“灯盏”的温度

□叶青才

(2022年第27期“本周之星”,散文《临水而居》入选《灯盏2022: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

我是去年7月被推荐为2022年第27期“本周之星”,并获年度“文学之星”二等奖的。作为一名基层写作者,虽然零零星星在各地报刊发表过一些作品,但是像中国作家网这样热心扶持文学创作者、竭力提供展示机会的平台,实在难得。

中国作家网的编辑老师认真对待每一篇原创来稿,选稿严谨、发稿公正,尤其是“本周之星”栏目的作品。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投稿量极大,仅去年就收稿12万多件,遴选任务之重、编发工作之冗非常人可以想象。基层作者得此之幸,欲掷笔者重拾文学之梦,欲发表者可登创作平台,同平台协作的纸媒相继推送上乘之作,多少在泥泞小路上艰辛跋涉的文学爱好者皆是欣欣以感佩、耿耿而铭心。

借《灯盏2022: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出版之机,我想再次表达的是,文学创作遵循“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原则,一个耐不住寂寞的写作者如果没有下沉的潜力、没有恒久的耐力、没有精神的动力、没有师友的引力,终将如浮云过影,留不下什么痕迹。当下可写的题材丰富多彩,关键是立足在哪个层面,用什么样的眼光去发现和审视,用什么样的思维去过滤和萃取。有责任感的写作者何尝不是一只灯盏?他自带的光和温暖将温暖更多的心灵。泰戈尔说:“人类保护了爱情与信仰之灯,这灯是任何飓风也吹不灭的”,同时“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

 

在不断“解剖”中提炼诗意,突破自我

□予 衣

(2020年第2期、2022年第7期“本周之星”,《十二月(组诗)》入选《灯盏2020: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挂月亮的人(组诗)》入选《灯盏2022: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

坦白地说,我常常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人。对于诗歌,我自然是希望从语言到内容都更美一些,但又绝不仅限于此,再美的文字也需要关注人生和现实,再深刻的感触也需要发自内心。一朵花能打动人心,绝不仅仅是花的形状和颜色,更主要的是它内在的芬芳。好的诗歌都朴素真诚,贴近时代和人心。

组诗《挂月亮的人》因一首同名诗而起,创作的本意是通过解剖“我”的追梦历程,展现梦想与现实的鲜明反差,这种“反差”是无奈的、尴尬的,甚至带有荒唐的疼痛。“登上太空的人/也未必能自圆其说/镜子里爬出来的人/从胸口取出一半枷锁/挂在天空”,有时候,我们为之而付出的努力恰恰是套牢自己的枷锁,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谁又能自圆其说?这是一种自省,也是对现实的追问。组诗中唯有《曙光》带有明显的自我印记,但我希望其中的体会不是个人的,而是能打动读者。

《挂月亮的人》(组诗)是我第二次当选“本周之星”的作品,还被推荐到《天津文学》《梵净山》发表,同时入选《灯盏2022:中国作家网“每周之星”原创作品选》。作为一名草根诗人,实属幸事。不仅仅是我,身边很多文友都通过中国作家网在《诗选刊》《天津文学》《梵净山》等刊物发表了作品,并在一定范围内崭露头角,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大家认识了许多师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交流和学习取得了文学创作上的进步。

中国作家网像一盏灯,温暖、明亮,让一次次在创作路上徘徊和犹疑的人找到继续前进的方向和源源不断的动力,感谢这个有温度的平台。

 

“灯盏”照亮我的写作之路

□卢仁强

(2020年第46期、2022年第41期“本周之星”,小说《马事》入选《灯盏2020: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小说《柿子树下》入选《灯盏2022: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

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是写作者的交流平台,这里聚集了数以万计的文学爱好者。2020年,我的小说《马事》入选“本周之星”,并获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一等奖;2022年,小说《柿子树下》再次入选且获“文学之星”三等奖。这对于地处黔中小城的我来说,是莫大的肯定和鼓励,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写作之路。

我生活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这里山高水长、石头耸立、溶洞众多,风光神奇秀丽。村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好像石头一样默默承受着日子的欢喜与悲伤。他们是我创作的动力源泉,他们微不足道的人生是值得书写的。

10多年前,我喜欢上了写作。那时,写的作品都发在文学网站,也有部分在公开刊物发表。后来,因为工作关系,近10年没有动笔。3年前,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我带来了写作的冲动。夜深人静时,我靠在床头,打开QQ日志,在手机上写。文章写好后,我在网上找以前发表作品的文学网站,可是,很多都找不到了,只有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还在。注册后,我上传的散文很快就发了出来,有的还被推荐到网站首页,这激起了我的创作热情。那年初冬,在一次文学培训中听说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读了他的几个短篇小说,那些在心中储藏了多年的人和事一下子涌出来,我又开始了小说创作。记得有位老师说过,小说是需要等待的。村人们的故事就是小说的种子,有一天,终于长成参天大树。

3年来,我写的短篇小说都发在中国作家网上,小说中的老人、孩子、男人、女人、石头、树木和牲畜……全都来自我脚下的土地。我知道,我已离不开写作,因为写作是与灵魂的对话,早已成为我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

 

文学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声音

□扎西才让

(2021年第43期“本周之星”,散文《他们》入选《灯盏2021: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

借此《灯盏2022: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出版之际,谈谈我的散文《他们》,《他们》曾入选《灯盏2021: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

人一过四十,似乎特别重视“灵魂三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这样的追问中,我越来越看清了自己的处境——过去的年月,只是偏执地追问这3个终极问题,这种精神求索的过程像蜘蛛困守于网,像战士深陷于无物之阵。幸好还有文学,可以作为我前行之路上必要的武器,记录或彰显时代风云之下个体的生存状态和幽微情怀。于是,我的写作从诗歌到散文诗、从散文到小说,开始了漫长的实践与探索。

《他们》就是这样的实践。在多民族共生共存的甘南,多元文化彼此渗透,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精神追求。或许正因如此,我在《他们》及其他此类作品的写作过程中,融入了对故乡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的观察与反思。与中国作家网“本周之星”的其他作者一起,我们选择与文学为伴,“满怀赤诚,在文学的篝火旁聚拢、取暖和明心见性”(《灯盏2021: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序言)。正如“本周之星”的编辑所言,在我们的心中,“文学始终纯粹、温暖,闪耀着迷人的光泽,充满着永恒的力量”。

我不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可在写作上还是有着个人的理想,想写出一些具有时代性的作品。但我深知文章是否具有时代性,需要时间的考验,唯有践行“深扎”精神的作品才具有静水流深的可能。作为践行“深扎”精神的作者之一,我希望自己的文字能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带来片刻的触动或感动。

 

河流与生命

□刘晓利

(2020年第43期“本周之星”,散文《寂静的深处》入选《灯盏2020: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

得知《灯盏2022: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出版,心中充满激动与欣慰。我的散文《寂静的深处》曾入选《灯盏2020: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现在想来,仍然心怀感恩。中国作家网是文学爱好者的园地,作为其中一分子,我想说,对写作者而言,这是一个让人感到亲近的平台。

在中国作家网“本周之星”作者交流群里,经常可以看到文友们分享自己的作品,每周的“本周之星”作品也会被发到群里,帮助大家交流学习。发表在中国作家网上的作品,不论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多以乡村为书写对象。2022年度“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中,也不乏乡村题材。就我个人而言,比较喜欢叶青才的《临水而居》,他的文字有一种静水流深之感,“一截河流就是一个人的一生,河流的枯荣也是一个人的一生”。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这样一条河流,从童年故乡的记忆出发,沿着这条河而上,我们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灵魂的栖息之所。这样的文字让我似曾相识,曾无数次,我也顺着一条河流而上,寻找童年的记忆碎片。作家葛水平曾在她的散文集《河水带走两岸》中写下了她行走沁河两岸村庄的所见所感,她对故乡的爱与敬畏让我心生喜欢,同时也让我想到我书写故土时的不足。

前段时间重读《寂静的深处》,我发现结尾确实如编辑老师点评所言缺少了点什么,如今的乡村已不再是记忆中的乡村,书写乡村题材更应放眼当下。以这些认识为基础,我期待可以写出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