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个人的史诗 ——评越剧《苏秦》
来源:文艺报 | 罗 松  2023年05月22日08:08

战国时期七雄逐鹿中原,有一支师出鬼谷子、以游说各国外交来施展自身政治抱负的谋士群体快速崛起,他们纵横捭阖,搅动历史风云,后人谓之“纵横家”。这其中尤以合“众弱”以攻“一强”的苏秦,以及事“一强”而攻“众弱”的张仪最为世人所熟知。日前,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创演,王宏编剧、杨小青执导、梅花奖演员蔡浙飞领衔主演的新编历史剧《苏秦》,将纵横家苏秦的传奇经历搬上了戏曲舞台。

该剧在对《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考据分析基础上,将苏秦塑造成了一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殉道者。苏秦在生活中、在挫折中悟道,立下为苍生谋安定的宏愿。他呕心沥血,为了实现六国合纵的理想以制衡时局,不仅自身性命可以用来算计,连声望和名誉也可以被折损毁坏。在践行理想时,他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疯魔,心中所怀却是以己之力扛鼎天下的人文精神。

比起塑造群像的史诗传奇,越剧《苏秦》更像是“一个人的史诗”。剧中,强秦与六国对峙的时代背景只是塑造人物的元素之一。综观全剧,对苏秦的解读和塑造以明暗交织的三条线索进行了呈现,分别是:串联起人物一生的个人抱负追求线、交织在“家国天下”与人生志愿中的生死相随的爱情线、隐藏在抗秦大势下的同门友情线。这三条线索互为经纬,构建出舞台上苏秦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

个人抱负追求线是该剧的叙事线,是剧作整体框架的筋骨。苏秦一生经历的大事件全都融会贯通在这一叙事架构中,从出师到游说列国被拒,从茅屋苦读悟道到游说燕文侯得志,从佩六国相印到遇刺中毒,直至以性命为饵揪出行刺凶手和主谋等诸多事件均在剧中有所体现。但该剧并非致力于还原时代“真相”,而是力图给予历史事件以当下解读。比如全剧第一场,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冬之夜,身无分文的苏秦被市侩又势利的馆驿小二怼得哑口无言,同道公孙庆为了他去见赵王却被相邦奉阳君割去舌头……剧作以欲扬先抑的手法表现了苏秦早年的不得志,同时以“双关”和以小见大的方式表现了人物的情感。严冬是此段故事发生的季节背景,也是奉阳君把持赵国朝政、驱逐诸子的政治境况,更是苏秦心灰意冷的心理写照。

本剧第二场是主人公转变的关键。这场戏中苏秦回到家乡,经受了母亲、兄弟、嫂子对自己陷入落魄的愤怒和羞辱,也感受到了妻子周灵儿对自己的深情,更加发奋刻苦坚定了自己的理想抱负。苏秦在“引锥刺股”再读《阴符经》时醍醐灌顶,从中悟道,从而有了为百姓谋求安定福祉的格局。历史上的苏秦或许在《阴符经》中看到的是宇宙万物的变化之道,要以所谓的“天道”规则来规束民众而使国家不生乱象。但该剧中的苏秦从“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立天之道,以定人心”中悟出的,却是以品德智慧包容变化万千的世界,临危不惧、顺天应人、尊道贵德,以自己的见识、学识来为人民求福祉。这场戏于是成为以人文主义情怀对苏秦的重构与再解读。

剧中第三场,表现了苏秦从游说燕文侯得志到佩六国相印的一段经历。这是其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历程,本可以着力展现人物的志得意满和意气风发,但该剧在此处却反其道而行。与早年求官求财的肤浅认知和后来的壮怀激烈不同,已成为“纵约长”的苏秦此时历经时间的磨砺,已看到了权力的危险,也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此时的他是畏惧而又坚定的。“畏惧”源于对权力的反思,其中有“伴君如伴虎”的担忧,但更多的是对掌握权力后还能否秉持初心的怀疑与警惕;“坚定”则源于理想和抱负,“为民谋安定”的志向是他在谋求合纵之路上最坚定的指向标。

以上是苏秦人物形象确立、思想情绪变化最为激烈的两场戏。除了剧作本身的解读和构建外,演员对角色的二度创作也很重要。蔡浙飞对苏秦的演绎具有突破性。从舞台上人物状态的展现、情绪的表达、激烈情感的释放等一系列表演中可以看出,她对角色的理解是融入了自身感受的,把握住了人物的精神内核。其中,第二场“悟道”的表演比较注重对做功的把握与展现,蔡浙飞通过神态与肢体语言的配合展现了苏秦的郁郁不得志,将他埋首书籍以求破解之道,既疯癫又对自己所走之路十分坚定的精神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三场六国拜相的表演则唱念皆重,在苏秦游说六国国君、舌战群雄时,以念白凸显其才华和对时局的精准把控。蔡浙飞通过念白的轻重缓急与节奏变化,或娓娓道来、或强势威慑,展现了人物对不同国君的态度和策略。在苏秦佩六国相印后,有一段长达12分钟的独诉唱段,这是人物完成自我跨越的重头戏。在这段唱腔的处理上,蔡浙飞用非常稳健的气息控制人物的情绪转换,从害怕、犹疑到彷徨、挣扎,再到坚定本心、砥砺前行,感情充沛又恰到好处。表现这样一个执着于理想初衷,为实现抱负呕心沥血,甚至不惜损害自己名誉也要成全六国合纵愿望、换取百姓休养生息的“理想家”,需要演员阅历丰富,对角色有独到的理解,蔡浙飞的表演做到了以绝对的信念感和力量感,达到角色与自我意识和认知的合一,实现了她在表演上的又一次飞跃。

剧中另一条表现人物的重要线索是苏秦与妻子生死相随的爱情线。在苏秦被所有人嫌弃的时候,是周灵儿对他不离不弃,即便已家徒四壁,却依然将苏秦的书都完好保留。在苏秦六国拜相后,周灵儿也不是表现得如其兄嫂那般喜气洋洋,而是依然在茅草屋中埋头织布,与前面苏秦在面对权力时的反省和力持本心相呼应。最后苏秦遇刺安然赴死,周灵儿也兑现了当年立下的“只要能随你心意,灵儿到死志不移”的诺言。在全剧家国情怀的主旋律下,苏秦与周灵儿之间的爱情表现得并不浓烈,却为塑造人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讲到苏秦,主张“连横”的张仪是绕不过去的人物。二人师出同门,却因政治理念不合,近乎半生为敌。剧中,两人的关系是隐藏得最深的一条线索。乍看之下,他们之间的交集都是对彼此理念的驳斥,可在该剧的序章和尾声处,编剧却不着痕迹地展现了二人之间的情谊。序章中,尽管双方因“合纵”还是“连横”的意见不统一而争执,张仪却在分别时将裘衣赠与穷困的苏秦。此后数年,这件裘衣一直陪伴着他。尾声处苏秦入殓,张仪发出了“天下未安,大志未酬,君何以安然入梦”的悲呼。苏秦与张仪究竟是政治理念与追求抱负不同的一生之敌,还是惺惺相惜的同窗之友,他们之间扑朔的关系或许就是本剧给予观众的留白。

纵观越剧《苏秦》的剧作结构、人物塑造和表演呈现,不难看出剧团在新时代对剧目求新求变的迫切愿望。历史上越剧多以才子佳人故事见长,即便剧中需要表现家国情怀也基本是通过以小见大的形式来体现,比如《五女拜寿》《陆游与唐琬》等。该剧的创排让越剧的表现突破了桎梏,导演对剧本精心打磨,并辅以舞台声光电手段,通过灵活的舞台调度,让本剧的舞台呈现既有传统戏曲舞台的大气写意感,又能令叙事的推进具有电影镜头般的“纪实感”。从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转向宏大叙事的史诗,这或许也是越剧创新探索的又一条道路。

(作者系《中国戏剧》杂志主编、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