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女性的心灵私语 托卡尔丘克长篇小说《最后的故事》出版
2023年4月,波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长篇小说《最后的故事》中文版面世,这是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出版的第七部托卡尔丘克的长篇小说。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是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国宝级作家,曾荣获国际布克奖、波兰权威文学大奖尼刻奖等重要文学奖项。长篇小说《最后的故事》出版于2004年,这是托卡尔丘克“更克制、更冷静;更亲密、更温柔”的动人之作。本书中文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语翻译家李怡楠从波兰语原文直接翻译,力求呈现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文字魅力。
这是一部常被误读的小说。《最后的故事》因由女作家书写且主角是三位女性,曾一度被波兰批评界当作一部长篇传奇,而忽略了作者在小说中对人之存在的探讨。因此,当被问及我们如何让女性的声音在文学中被更多地听见,托卡尔丘克说“我们已经开始,但或许只是刚刚开始”。
《最后的故事》是一部三代女性的心灵史。相比托卡尔丘克早期的小说,《最后的故事》是更向内的,如同克制、冷静、亲密、凄美的絮语。小说由三代女性发生在不同时空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为这三个故事创造了三个与外界隔离的舞台。正如《法兰克福评论报》的评论:“托卡尔丘克通过讲述三位战士单枪匹马创造自己命运的故事,使被遗忘的、被遗弃的地方变得生动了起来。”
第一个故事,伊达因车祸来到一间乡野小屋,那是她曾意外滞留并度过童年的地方。周边的铁路被大雪阻隔,在雪地里,小屋如同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随着狗一步步走向死亡,现实与回忆交替展开。第二个故事,帕拉斯凯维亚常年居住在山上远离尘烟的房子里,她的丈夫佩特罗在星期日的晚上去世了。面对纳粹入侵等一系列事件,他们被迫背井离乡,在流亡的路上失去了他们第一个女儿。他们晚年居住在村子的高处,远离陌生人的视野。直到佩特罗去世,两人一起经历的历史不再延续。第三个故事,玛雅离婚后带着儿子前往中国南部的小岛旅游,遇到一位患病的魔术师。她虽然说着波兰语,但她的行为却在试图远离故乡、逃避历史、游荡世界。
小说三个部分看似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现实与回忆不断纠缠交错,作者巧妙地构建了多层次的故事,用丰富的形式展示了三个女性灵魂深处隐秘的角落。母亲、外祖母、女儿,她们的道路早已分开,生命却又紧密相连。
托卡尔丘克曾在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中提到:“隐喻小说找到了各种命运的共同点,使我们的体验普遍化。遗憾的是,当今的文学缺乏这种隐喻性,这恰恰证明了我们的无能为力。”垂死的狗、逝去的丈夫、患病的魔术师——三个故事、三种面对死亡的方式。“死亡”是托卡尔丘克留给读者的思维迷宫。“死亡”意味着什么,“死亡”又会将我们引向何处?在这部意象丰富的隐喻小说里,作者邀请读者们成为小说中的人物,在阅读中经历一次“死亡”体验。
托卡尔丘克的所有书都在试图告诉我们关于世界与生命的真相。这次,她将读者推到了死亡跟前。面对避无可避的“死亡”,她反思了个体“存在”的孤独,关注历史中人的生存,捕捉个体对历史的逃避和游离。托卡尔丘克的作品充盈着大胆的想象,她在三个故事中融合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东欧历史,横跨过往与当下。《最后的故事》或许是托卡尔丘克最温柔、最细腻、最富含韵味与哲思的作品。
更多
理解《红楼梦》的伟大,自然心生敬畏
在白先勇眼中,《红楼梦》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书”,是“越看越了不得的东西”。
更多

山雨欲来风满楼—— 李镜池在北平来去匆匆的一年
山河破碎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人能够置身事外。
更多
散文 | 一把雨伞和一棵杏树
一棵旺盛且勤劳的杏树,因为与我有关的一把雨伞而腰斩了,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小说 | 刘老太太
固执的刘老太太用健康去交换农村所谓的“争一口气”,结果气是争了,体面地盖起了二层的楼房,但却彻底地失去了健康。失去健康的刘老太太连一只麻雀都羡慕。
散文 | 故乡的童年时光
故乡的青砖灰瓦下,鹅卵石巷道是儿时的乐园,留有我童年的足迹。故乡的山峦、溪流、田野、学堂在记忆里刻下了深深烙印,那亲情与乡音是生命中温暖的底色,是一生的眷恋。
诗歌 | 繁文缛节裹挟的人(组诗)
婚礼,旧藤椅,遗漏的情书
诗歌 | 夏日的自由
组诗《夏日的自由》,共 八首,以夏日为时空背景,以“自由”为精神核心,呈现出一个自由与真实交错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