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以融媒精品传承文学基因
来源:文艺报 | 覃皓珺  2023年05月12日08:17

如何理解故乡、何谓亲密关系、生命意义何在……近期,大型人文谈话视频节目《文学馆之夜》圆满收官,嘉宾齐聚世界最大的文学博物馆内,以对话方式在节目中各抒己见、思维碰撞,通过融媒传播方式,为大众打通了文学与生活哲思、科幻文化等多领域边界,实现了大众与文学的“双向奔赴”。

基因技术能否实现长生不老,它对人类社会意味着什么?在本季《文学馆之夜》的“最后一夜”,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与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科幻作家陈楸帆和微基因创始人兼CEO陈钢,从《自私的基因》《百年法》等书籍中对“基因”和“永生”的思考,拓展至当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科技与人文的讨论。在节目尾声,李敬泽说:“我们首先是一个生物学存在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存在的人。”这不禁引人思考,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应如何将文学基因更好传承,让人类的文化存在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古往今来,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文学有关。通过互联网媒介对文学进行融媒传播,是传承文学基因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馆、鲁迅文学院、《文艺报》社、中国作家网、人民文学出版社、《收获》杂志社等文化单位与各界名家、各类平台联手,以类型众多、特色各异的融媒体传播精品频频“破圈”。

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系列活动通过视频号邀请名家和基层作家分享文学情缘,向大众展现新时代文学事业新气象;“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将文学奖项与晚会直播相结合,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开局破题;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与芒果TV开展合作,探索文学资源影视转化新路径;人民文学出版社搭建新媒体矩阵,一系列大型直播活动实现线上线下文学互动。而“无界·收获App双盲命题写作大赛”“世界读书日·文学脱口秀”、《我在岛屿读书》等活动及节目,也成为大众讨论文学话题、参与文学创作、投身文学活动的重要契机。

具备文学基因的融媒内容,缘何吸引大众?正如李敬泽所言,一切都和文学有关,世间万物无数情感都可以装进来。即便短视频、快综艺等文娱内容热度高涨,但大众对于文学的思考与向往始终根植于生活之中。对文学基因的传承并非只能通过传统书籍、论坛等形式,经由互联网思维的融入、创新举措的实践,文学与视频直播、对谈栏目、脱口秀、影视剧的巧妙结合已然是大势所趋。要进一步推动文学作品的传播转化,让丰厚的文学资源焕发生机,展现文学基因对不同个体的有益价值,吸引更多大众共赴文化盛宴。一方面,要以文学为根本,打造融媒环境下新时代的文学表达范式,把握新时代文学叙事的核心命题;另一方面,要结合各类资源,将各类艺术形式与人才挖掘相结合,找到已有受众、吸纳潜在受众,打造时代精品、传承经典品牌,经由互联网面向世界文化舞台展现中国文学魅力。

打造融媒精品,传承文学基因,还应注重对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以《文学馆之夜》为例,中国现代文学馆作为入选2022年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推荐榜单的文化地标,本身具有一定话题性和知名度。同时,作为节目重要角色之一的中国现代文学馆本身,在推动数字赋能文学工作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为节目录制过程中将文学馆内景与大众的融媒交互提供了广阔空间。此外,节目在前期策划、嘉宾选择、话题设置、包装制作等方面,既兼顾了对文学元素和文化价值的探索,也符合大众通过文学与社会热点话题的结合寻找观点共鸣、实现自我完善的心理期待,为该系列节目的进一步发展增添了更多可能性。

如今,文学的基因依旧在塑造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文学的大众化传播,仍需在内容为王的基础上,从文化层面提高站位、从产业整体宏观布局,于融媒精品打造和传播方式上精益求精、守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