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北京文学》2023年第4期|彭学明:小布红
来源:《北京文学》2023年第4期 | 彭学明  2023年05月10日07:51

彭学明,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主任。四十多篇作品被《新华文摘》《读者》等转载,《跳舞的手》等七篇作品先后入选教育部初中、高中语文教材和大中专院校语文教材。先后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第二十届全国广播电视星光奖、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国家大奖,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法、俄、日、阿拉伯、哈萨克斯坦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主要代表作有《娘》《我的湘西》《人间正是艳阳天》《祖先歌舞》等。《白河》《跳舞的手》《鼓舞》《阳光》《一墨乌镇》等散文先后入选教育部等编选的中小学语文教材。

 

去小布,是奔着那抹永不褪去的红去的。当一座座山峦在眼前快速逼近又飞速闪过时,那重峦叠嶂的绿,也一路跟过来,你走多远,绿就跟多远,山有多深,绿就有多沉,一波更比一波绿,一山更比一山青。江西。赣南。宁都。再冷的冬天,再多的叶落,都不会落光一棵树,不会冷灭一星绿。四季常青,四季常绿,是北方枯瘦的冬天所见不到的。

小布,是江西宁都县的一个小镇。

小布不大,只有江西版图的一段布匹那么大,只有中国版图的一块布片那么大,只有世界版图的一枚布扣那么大。可就是这么一片小小的布,却在中国革命最为危险的时候,抵御住了来自国民党反动派最硬的冰、最冷的寒,点燃了中国革命最红的火、最热的情。

1929年2月15日,平静的小布迎来了一群改写中国历史、改变民族命运的人——红军。这个小小的山村,一下子因为这群头戴五角星、八角帽,肩佩红领章的人到来而成了红色的海洋。山山水水、家家户户,都欢天喜地地敞开小小的土楼、瓦房,打开大大的宗祠、家庙,迎接红军将士的到来。把最好的住处让给红军,把舍不得吃的做给红军,而红军虽然鹑衣百结,却军容整洁、纪律严明,不但帮老乡挑水、扫地、做农活,临走时还悄悄留下了伙食费、住宿费。

这是毛主席和朱德率领的红四军。他们是一路胜仗、一路大捷,前往东固与红二、红四团会合时,途经小布,休整一天。就是这一天的休整,小布淳朴的人民给毛主席和朱德留下了非常美好深刻的印象。毛主席和朱德对小布党组织的革命活动大加赞赏,并拿出600银洋给小布党组织作活动经费,鼓励他们继续深入发动革命群众,扩大革命成果。面对茫茫苍苍的群山,毛主席充满信心地预言:小布是将来大规模战争的最好根据地。

红军的所向披靡,让国民党蒋介石惶惶不可终日。于是,一场围剿和反围剿的拉锯战殊死展开。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也为了诱敌深入,打赢反围剿战争,毛主席带领红一方面军转战赣南,有了与小布的再次重逢。小布因此成了我党我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成了反围剿的大本营。

1930年12月24日,是风萧萧、雨戚戚、冰冷冷的深冬。群山滴翠,不时有霜染的红叶冒出来,像一束束燃烧的火炬、一片片喷薄的彩霞。

红一方面军的到来,依然受到了小布人民最热烈的欢迎。4万多人的队伍啊!小布的每家每户都成了红军的家,每一位父老乡亲都成了红军的亲人。大一点的宗祠、家庙,就成了毛主席、朱总司令和红军将领办公的地方。

第一次反围剿,蒋介石调集了10万精锐部队,压境赣南,围剿红军。江西“剿匪”前敌总指挥、蒋介石的王牌18师师长张辉瓒四处放言要亲自剃掉“朱毛的头”,沿路都是他要剃掉“朱毛的头”的传单。

毛主席选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小布的村民小组赤坎,召开了反“围剿”时期规模最大的万人“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主席台用江西遍地都是的毛竹搭建,台两边是毛泽东亲笔书写的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龙行天下、狂放不羁的狂草,是毛主席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真实写照。面对台下黑压压的苏区军民,毛主席一一细数战胜敌人的八大胜利条件,详解运动战的军事策略和思想,讲得铿锵有力、生动有趣,军民们听得如痴如醉、热血沸腾。坚决打赢反“围剿”,誓死保卫苏维埃的口号响彻云霄。

踌躇满志的张辉瓒,借助飞机大炮一路挺近小布。毛主席运筹帷幄,早就在靠近小布的龙岗布下了天罗地网。结局自然是张辉瓒的18师全军覆灭,张辉瓒等9千余人全部被活捉,中央苏区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小布,有幸见证了毛主席是怎样用兵如神,红军是怎样的神勇。

军民欢天喜地地庆祝时,毛主席诗兴大发,一挥而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上阕: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这次经典战役中,另一个本不起眼但却极为重要人物的出现,为日后反围剿立下了卓越功勋。这个人叫:王诤。王诤只是张辉瓒师部一个小小的电台报务员,是在张辉瓒师指挥部被俘的。当红军像天兵天将冲进师部时,王诤还戴着耳机发报。一个杀红了眼的红军战士没见过发报机,举起枪托一顿猛砸,把发报机砸得稀烂。幸好被其他红军制止,这台电台才保住了半条老命。电台修复后,只能收报,不能发报了。

毛主席得知俘虏了几个报务员,还缴获了一部电台,真是高兴得心花怒放。其他俘虏,愿意回家种田的就回家种田,愿意当红军的就当红军,但这几个报务员却怎么样都要留住他们当红军。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都太需要这样的人才了。毛主席说,有了报务员,就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和蒋介石打仗就是玻璃杯里押宝,看得准,打得赢!

在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感召下,王诤和其他几位报务员就留下来当了红军。令王诤和他的同伴们没有想到的是,红军上上下下不仅如此的善待他们,还如此的尊重他们、敬重他们。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经常找他们谈心、聊天,战士们经常向他们请教各种问题。他们真正见识了共产党队伍里的官兵一致、同甘共苦,跟国民党军队里的非打即骂形成了鲜明对比。特别让他们感动的是,由于国民党的长期封锁,红军那么困难,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才一个月5块大洋,给王诤却一个月50块大洋,其他报务员一个月30块大洋!首长们不但把他们当人看,还当神一样地敬。更让他们感动的是,他们亲眼看到、亲身感受了共产党和老百姓的那种鱼水关系,他们在红军身上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铁了心跟共产党走。

通过这半部电台,王诤和报务员们每天24小时轮流值班,没日没夜地监听敌军电台,收获了无数条准确的情报,为后来每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组装了我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组建了我军第一支无线电队,开办了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创办了第一所红军无线电学校,使我军通信事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地不断壮大;他以抄收的新闻稿为素材,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文字新闻广播电台——“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广播电台”,并且由此成立了红色中华通讯社,也就是现在的新华社;他在保证完成通信联络任务的同时,增加人员抄收外国通讯社的英文电讯,经过翻译、编辑,创建了《参考消息》,即现在新华社《参考消息》的前身。离开小布后,他又破译了无数个国民党反动派的密电,并冒用国民党总部情报机构给围剿红军的国民党部队发假情报调虎离山,让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无数次躲过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他还破译了张国焘要另立中央的密电,使我党在内外夹击的绝境中转危为安;他建立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空中架起一条延安联通祖国各地的红色电波,把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声音传向四面八方,这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就是今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他还建起以延安为中心的气象观测网、气象通信网和气象信息传输网,为日后的中国气象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未雨绸缪,建立了覆盖全解放区每个战略区的无线和有线通信网,为解放全中国提供了强大的通信保障。

因此,毛主席盛赞王诤是中国革命的“鲁班石”,是中国通信事业和我国通信部队的开山鼻祖。毛主席说,要在解放战争胜利后,给王诤颁发一枚最大的奖章。解放后,毛主席兑现了他的诺言,先后任命王诤为中央军委第三局局长(后改为通信部部长)兼国家电信总局局长,邮电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主任兼军事电子科学研究院院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参谋部四部部长等职务,并于1955年授予王诤中将军衔。毛主席去世时,王诤还被指定为毛主席的守灵人。

王诤是一个传奇。他缔造的传奇,无疑是中国革命的传奇。传奇的背后,无疑是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缔造的传奇。如果没有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王诤等人的求贤若渴、尊重有加,如果没有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高瞻远瞩、智慧胆略,如果没有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人格光辉,本是国民党阵营的王诤们不会如此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和毛主席,不会创造出一个个如此辉煌的传奇。

在小布赤坎的“龚氏家庙”,我见到了当年缴获的第一部电台的模样。米黄色的木匣里,一部黑色的电台,像一部黑皮的史书,静静地安放在那里。左右两边,各一个圆圆的、黑色的调频按钮。左边按钮下面是一个银灰色的、筷子头大小的、可以上下拨动的开关。右边按钮下面是几个白色、黄色、绿色的接线插孔。国民党蒋介石做梦都不会想到,在这场围剿与反围剿的残酷战争中,就是这部小小的、笨笨的电台,无数次泄露了他们的秘密和阴谋,无数次为我军通风报信。国民党蒋介石更不会想到破译他们阴谋和秘密的,是他们自己培养起来的人。仿佛间,电台的滴滴答答声在我耳边响起,王诤和他的同伴们正坐在发报机前监听敌台,获取情报。虽然这部电台已经静静地躺在历史的一角了,但它只是向未来谢幕,不会被历史湮没,历史会永远记住这部电台,记住电台背后的那些故事和那些有名无名的先烈与英雄。

在另一个龚氏祠堂,我则更多地看到了一个巨人的足迹和身影,看到了中国革命最初的雏形和背影。这个龚氏祠堂,不是龚氏一个家族普通的祠堂,而是洞见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窗口,是维系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个重要的行营和驿站。它见证了党在苏区最高的领导机构中共苏区中央局的成立,见证了党在苏区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中华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成立,更见证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在这里的运筹帷幄。

在小布的两个月里,毛主席就是在这座高大宽敞的龚氏宗祠里,吃住、办公、开会、指挥。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前面三次都是毛主席在这里指挥,取得胜利的。三次反围剿中,国民党先后投入了60万兵力围剿红军4万兵力,国民党是飞机、大炮、坦克先进的武器装备,红军只是步枪、刺刀、手榴弹等落后的武器装备,但毛主席硬是用兵如神,歼灭了7万多敌人,缴获了大量的新式武器。毛主席著名的《兴国调查》和《寻乌调查》也是在这里整理完成的。近4万字的《兴国调查》,通过对农村各社会阶级对土地革命的态度等具体问题的调查和分析,成功地解决了当时“究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土地政策”这个核心问题;而8万字的《寻乌调查》则通过对寻乌的商业状况、人口结构、土地关系、交通运输等问题的调查,进一步认清了农村的土地分配制度对促进土地革命的作用,制定了正确的土地分配政策和正确对待城市商人的政策。这不仅仅是两部调查笔记,这是我党开调查研究先河的明证,是我党优良传统作风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龚氏祠堂后面是一个菜园。是毛主席和警卫当年种菜的地方。抬眼望去,一片青葱和碧绿,有白菜、青菜、萝卜、大蒜,还有细细的香菜。这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菜园,哪一棵是毛主席种的?哪一棵是警卫们种的?哪一棵又是小布的老乡种的呢?都是。都是。它们接着地气,连着烟火,长着情意。

其实,不止是这一座龚氏家庙和龚氏祠堂,小布的每一座家庙和祠堂都是中国革命和历史的宝库,都承载着中国革命和历史的辉煌、哀痛和记忆。在距“龚氏家庙”不过百米的“熊氏宗祠”,是当年的红军总交通队。与“熊氏宗祠”并排而立的“张氏家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发源地——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有百间房子的“高田大屋”,则是红一方面军总后方医院。

跟赣南所有的地方一样,小布的这些祠堂、家庙,到处都可以看到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优待白军俘虏”“士兵不打士兵,穷人不打穷人”“欢迎白军士兵来当红军”“打土豪,分田地”“拥护中国共产党”“昨日捉到张辉瓒,今日捉到谭道源,鲁胖子捉来过年”,不一而足。在“熊氏宗祠”,上下两层楼的所有墙壁、楼廊、过道、柱头,居然全是红军战士留下的标语!那简直就是一座标语楼和标语库!这些标语,没有一个字体是整齐的,没有一处标语是精心布局的,横七竖八,潦草凌乱,歪歪扭扭,密密麻麻,一看就是无数个战士自行写的,是无数个战士的无数个杰作。

固然,这没有书法家眼里约定俗成的美感,但却是世界上最美的书法。这是战士们用情写的,来于心灵,注定要留于心灵;这是战士们用命写的,出自人间,注定要流芳人间。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哪一幅标语出自哪个战士之手,这些战士也许留下一幅标语一句心声后就在某个战场倒下、长眠了,但这些标语却永远留给了历史、现在和未来,成了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财富。每一位战士,就是每一个汉字,每一个汉字的集合,就组成了中国最美的书法和篇章、最美的诗句和歌谣。

毛主席和红军在小布驻扎两个月后,就转战到其他地方去了,一万来个红军战士的生命长眠在了这片土地,1500多小布人的生命也长眠在了这片土地。当小布的每一棵青松和翠竹都向上长时,我们是否会想到曾经有一万多个生命为了保卫我们而倒下?我多想再去一次小布,多想在小布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向烈士们鞠三个躬、献一束花,告诉他们我们的感激和怀念,告诉他们如今的幸福和甜蜜。

是的,我想告诉他们我们的幸福和甜蜜,我想告诉他们如今的中国是繁荣富强的中国,如今的小布是美丽富饶的小布。

你看,那重峦叠嶂的群山,依然绿悠悠地绿着,绿得苍茫,绿得浩荡,间或有一坝坝的田畴铺排其间,色彩斑斓。春天橘黄的油菜花怒放。夏天整齐的秧苗疯长。秋天翻滚的,则是一排排风起云涌的稻浪。聪明的小布人,把农业不再只是种成一份填饱肚子的粮食,而是种成了一种可以观光的风景。一年四季有瓜有果,瓜果飘香。一年四季可看可采。碧波万顷的竹海里,常常有一个几个的人,像一页几页的扁舟飘出来,把一根根、一捆捆的竹竿拖出海、拉上岸,破竹、打篾、编织,织成一个个小簸箕、小斗笠、小背篓,雕成一个个竹娃娃、竹玩具、竹器具,卖给游人。一山一山的茶园中,采茶人以一丛从茶树为琴,一片片茶叶为键,弹奏着最为欢快的采茶曲。那一片片嫩绿的茶叶,经过采茶人灵巧的手,一炒一拈一揉,就沾满了阳光的香味、泥土的香味和晨露的甜味,在杯中俘虏着所有人的味蕾。而那条红军战士曾经洗衣、洗脸的小布河,两岸倒映的不再是青山绿树,而是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平房和庄园。清清的水、亮亮的波、潺潺的河,都在奔走相告中看两岸风物如诗、风景如画,听两岸弦歌阵阵、弦音声声。昔日破败的土楼和土坯房,已经全是整齐的欧式小庭院、小洋房,庭院和洋房不高,却布局精妙。最打眼的,就是所有墙体都是黄泥一样金黄的颜色、童话一样的颜色,让人未进小布,就觉换了人间。沿河沿街的人行道宽敞整洁得可以照见人的影子,绿树绿草成阴成林。那沿街挂满的油纸伞,撑开的是小布的江南意;那满屋挂满的红灯笼,点染的是小布的中华情。昔日是满村奔跑的红军战士,今日是满街摇晃的姑娘小伙。当山上的温泉流进家家户户的浴缸时,那泡澡的小布人,却惦记着江西庙的采茶戏就要开场。那是他们祖祖辈辈都看不够的采茶戏啊,而他们最爱看、最念想的还是那台《活捉张辉瓒》。从红军战士演出这台《活捉张辉瓒》起,这台采茶戏已经90多年了,他们还是年年演年年看、天天演天天看,戏里有红军和小布的辉煌与荣耀,戏里寄托着他们对毛主席和红军永远割舍不掉的情感和依恋。

怎能不呢?当小布用深情和大爱拥抱红军、用鲜血和生命支援革命时,小布也正享受着革命的胜利成果,享受着红军的回报和馈赠。小布,正以崭新的姿态、奋进的步伐,向着小康和富强,行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