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听院士说科普创作 ——访“院士解锁中国科技”丛书作者高福、毛景文、朱永官
来源:文艺报 | 教鹤然  2023年04月17日08:28

近期,由中宣部出版局协调推动、18位两院院士亲自担任主笔,由中国编辑学会与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共同主编的“院士解锁中国科技”丛书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

据悉,该丛书共有20册,目前已出版《看得见的信息世界》《点亮矿物百宝箱》《“七十二变”的化工王国》《给“发烧”的地球降降温》《天有可测风云》《关上疾病之门》《铜筋铁骨成大道》《农田里的科学魔法》《小绿叶中的大天地》《藏起来的“能源之王”》10册,包括以产业领域及中国新科技为主要划分标准,涵盖信息、环境、化工、农业、矿产、医药卫生等领域。

丛书各册由院士主笔,以问题的形式导入,内容既涵盖该领域的基本概念及其常识,又包括中国在此方面科技发展的亮点、实力。每个篇章以生动语言、故事化的叙述展开,旨在通过聚焦我国科技事业,营造浓厚科学文化氛围,展现我国科技实力,培养少年儿童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弘扬自立自强、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传承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

在“科学向未来——‘院士解锁中国科技’丛书新书发布会”活动后,《关上疾病之门》主笔高福院士、《点亮矿物百宝箱》主笔毛景文院士、《给“发烧”的地球降降温》主笔朱永官院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分享了丛书编写过程中的经验与故事,探讨了关于中国原创科普读物的诸多问题。

——编 者

教鹤然:作为面向儿童读者的科普丛书主笔,在分册编写的过程中,如何恰到好处地拿捏文字语言的运用,又怎么把握专业知识方面的“度”?

毛景文:准确来说,“院士解锁中国科技”丛书分册《点亮矿物百宝箱》的编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要得益于整个团队的付出。我们这些搞矿物研究的人,本身有很多广泛的研究趣味,关注各种各样矿物岩石的千姿百态。

以前虽然没有做过这种专题儿童读本,但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思考过怎么向孩子们解读岩石和矿物的奥秘。这次分册的编写,是让每个同事写一个科普故事,故事完成以后先给孩子看,如果孩子们能看懂,那这个故事就是成功的。

科普,既意味着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也意味着与生活贴近,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容易理解。我的孙子还不到6岁,非常喜欢看这本书,他一边看,一边学习很多与矿物有关的汉字,如金银铜铁钨锡等。书中有关“石头,石头,你几岁了?”的调皮追问、像魔法一样的融化现象、“小金逗”的阅读引领、生动活泼的插图搭配等,都让小读者感到很有趣味,因此,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成功。

高 福:我和另外两位院士不同的地方,可能在于过去写过科普书,2018年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流感病毒·躲也躲不过的敌人》就是我写给大人看的科普读物。除此之外,我也做过科普报告,多少有一些经验。不过,正如毛院士所说的那样,这套丛书是个人驱动和团队协作的力量结合的产物,我只能算作《关上疾病之门》这册书的组织者,是科学知识部分的专家,我们有50多个人的团队共同合作,再由中少总社在图文设计方面下功夫,把书籍完善成更适合孩子的面貌,将读者团队准确定位在中高年级小学生和低年级初中生范畴。

朱永官:科技和文学的交流是特别重要的,如何把深奥的科学语言通过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正是科普的意义所在。我是环境土壤学的研究者,同时也是一个写作爱好者,在编写《给“发烧”的地球降降温》分册的过程中,也从与中少总社的儿童文学专家的深度合作中学到了很多。

对地球上的生命来说,土壤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人类来讲,我们的食物十有八九来自于土壤。我们需要经历200年的时间才能形成1cm的土壤,但是许多孩子理所当然地认为食物是从超市中买来的,却不知道食物生长的历程。土壤承载着食物的来源,也是废物归宿的地方,所谓从摇篮到坟墓必须是闭合的过程。由此,我们要解决很多废弃物资源化的问题,许多东西是因为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了错误的地方才变成了垃圾,原本其实是重要的资源。而生态环境研究就是要效法自然、敬畏自然,因此,我们编写这一分册,目的是培养孩子们从小呵护地球的观念,树立与地球和平共处的理念,才能使得人类文明更加繁荣,更加可持续。

教鹤然:能不能结合个人的具体经验谈一谈,您认为,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之间有什么差别和联系?

毛景文:搞科学研究就是发现新的、别人没做过的科学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破解难题,撰写科研论文,由学界共享知识成果,进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科学普及则是传播知识,怎么让成人和孩子理解科学知识,科普与科研的思路可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

坦率地说,最开始中少总社邀请我来执笔写作科普读物,我多少有一些抵触情绪,因为从科研到科普,需要“换挡”或者“换道”,也就是说,走惯了的老路不能走了,要认真思考怎么写孩子才能懂。后来真正着手做起来以后,我反而发现很有意思。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我们有义务给后代奠定强大的文化基础,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贡献力量。

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与对矿物和岩石的兴趣密切相关,因此,我认为对孩子来说,培养良好的兴趣至关重要,我更希望现在的孩子们能够通过科学普及读物,了解各种各样的学科和生活知识,慢慢发现自己对哪一行最有兴趣,只有培养起了兴趣,他们的未来才能发展得更好。

高 福: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0年9月18日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时的讲话中指出,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好比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或缺、不可偏废。科研和科普是双翼双轮,虽然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也有着本质联系。

从我个人的成长经验出发,我从小是因为受到了科普的影响才走上了科研这条道路,觉得科学能够解决很多现实问题。当下,我的个人职业兼顾管理和科研工作,横跨的专业面非常广泛,比较适合做科学普及工作。所以,我也想通过自己去影响一些未来有可能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孩子,希望自己能够带着对科研的好奇心,把科普工作也做好。

朱永官:1978年3月18日下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大会期间,邓小平接见数学家陈景润等与会代表,对我们这代从事科学工作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榜样的力量。我在念高中的时候曾经看到过报告文学作家徐迟写的《哥德巴赫猜想》,中学图书馆里面也有许多讲述科学家故事的书籍,读完以后对我产生了很大的精神鼓舞。

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对年轻的心灵来说,对于怎么塑造他们的未来而言,是很重要的精神食粮。如果在年轻的时候受到良好的引导,进而慢慢塑造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也能塑造他们的理想,这样就可以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工作者。

我们的成长得益于科学家的故事,反过来,我们也有责任分享自己的故事,以及自己所知道的其他科学家成长的故事,将那些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激情,传递给我们年轻的一代,这是我们这些科研工作者投身科学普及所应该做的事。

教鹤然:有学者认为,是世界性和开放性让中国科幻科普走出国门,同时,也有人认为,是中国性和民族性才让中国科幻科普在国境以外有更广阔的天地。作为科学家,您认为中国原创本土的科普读物怎样能够走向世界?

高 福:科技与文化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这个问题在科技界和文化界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所谓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因为现代科学没有起源于中国,所以当下我们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想要走向世界,必须首先做到跟世界接轨。倘若不同国家之间各走各的路,或者甚至相向而行,那必然只会越走越远,永远汇聚不到一起。

从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到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必须要以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态度向世界看齐。以我个人比较了解的医学为例,当我们的认知从人体的解剖学发展到动态的血液循环的时候,就是在了解世界、走向世界。

前面我提到的《流感病毒》这本书的创作,是立足于西方医学对“流感病毒”的定义,但其中也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比如汉语中的“感冒”是什么意思,比如中国历史上早就开始疫苗接种,中国人关于这方面的认知也远早于西方医学。我将这些信息写进了这本书,不久以后,这本书的英文版马上要在新加坡出版,法文版也正在翻译中。我想,通过这个例子,或许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

毛景文:中国科普走向世界是个漫长的过程,千万急不得。正如高福院士所说,科学没有国界。作为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潜心做厚积薄发、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也就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直到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到能够引领世界风向的时候,自然会有很多的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进入世界视野。就像当下世界范围内的学习汉语热潮一样,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的科学、技术、文化也会源源不断地向世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