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黔中行》:乡村振兴“新人”谱
来源:中国艺术报 | 颜同林  2023年04月14日09:44

继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天眼新闻文化频道2020年推出《新黔边行》108篇系列报告文学以来,由李缨策划、彭芳蓉执笔的《新黔中行》又紧锣密鼓地拉开了新的大幕。《新黔中行》(孔学堂书局,2022年版)同样是系列报告文学,篇数为88篇。这是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从黔边地区汇聚到黔中大地的主题文艺书写。从《新黔边行》到《新黔中行》,作者以姊妹篇的文学形式完成了一次对贵州全域的时代报告。如果前者是原生态多方面地贴近黔边生活、反映贵州脱贫攻坚主战场风貌的话,后者则是紧紧抓住乡村振兴这一崭新主题,再次聚焦于黔地民众走向新生活的步伐与姿态。题材集中、内容正大、体量较大,是两个系列报告文学的基本风貌,两者的内在脉络清晰,都是黔地民众日常生活在新时代变迁中的缩影。从地理方位而言,黔边有30多个县,黔中则有50多个县区,以系列纪实性的报告文学形式,相互对照、相互吐纳,无疑这是立足于新时代、新人物、新事物的贵州故事。另外,《新黔中行》在正式出版之前,组织者和作者以新媒体传播的方式,边走边写,多元传播,点击阅读数百万人次,同时在《贵州日报》以专版方式刊载,经历了从电子媒介到纸质文本的多次传播,均是以文艺的鲜活、感性的形式来进行呈现。

通读《新黔中行》书稿,此部报告文学集子在乡村振兴“新人”谱系中特色鲜明,人物群像鲜活。作品以无数真实村寨为背景,以乡间人物为中心,在旧我与新我之间着力,在旧物与新事之间用情,既是文学书写中村庄叙事的崭新格局,也是刻画乡间“新人”的故事新编。最为根本的一点是,黔地广大乡村“新人”辈出,“能人”辈出,而在“新人”“能人”的背后,则是转型、返乡、创业的人物活动轨迹和行动指掌图。通过这些有名有姓的乡间人物可以看到贵州全省火热的现实场景,看到村庄的多维历史,也看到走向乡村振兴的希望憧憬。全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交汇在一起,是其较为成功的地方。

第一,从不同角度形象地回应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时代主旋律。全书有108个单篇,在时间跨度上或以数十年为计,或以数年为限,年代的远景为虚而近景为实,着重于乡间邻里的日常和变迁。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全国性的时政大事,也是贵州在与全国同步小康之后的时政大事。相比于脱贫攻坚而言,乡村振兴同样是时代的大考,也是报告文学作者的考场。这是一种历史的衔接,也是一种历史的过渡。同样是聚焦于乡村振兴题材,贵州作家张兴的报告文学《乡场上下》也是最新的作品。《乡场上下》聚焦于“湄凤余”三个县城,《新黔中行》涉及面则更宽广,故事更多,虽然在深入、集中上有所不及。在具体题材上,譬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文旅道路选择、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推广、能人回村任职创业,加上各级领导部署实践、省内外单位和企业帮扶,诸如此类纵横穿插,各呈其美,用一个词来说便是“新山乡巨变”。这些主题涉及到黔中广大乡村的新兴产业、乡村治理、村容村貌等,这一切都是这片土地上涌现出来的新鲜事物。《“四在农家”与周修平的顺口溜》《走向振兴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等单篇作品可以以管窥豹,前者是“四在农家”经验的故事溯源和发掘,后者是温泉村的蜕变,都有较高的典型性和个案特点。

第二,围绕黔中大地真实而具体的众多村庄展开,选择的村庄有代表性,以点带面,辐射到了全省范畴。多数单篇都集中于一个村庄,黔中多数县市都覆盖到了。全省九个市州,在篇数上都有对应之处,多少不一,最多的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二十篇,最少的是六盘水市四篇。作者所选的村寨,或以历史文化厚实著称,或以特色产业兴旺崛起,或以人物典型受到关注,作者均抓住了村庄的本真面貌和特色,凝聚了一村一貌的底蕴。比如贵州是茶叶大省,贵茶品牌以生态、干净、健康著称,以茶叶产业为例的就有《古茶树守护者国应武》《茶缘50年》《李发杰与他的“茶宝宝”》《周绍军,只为苔茶钟情》《岑开文的千年古茶情》等篇什,分别对应朵贝村、田坝村、大溪村、大屯村、联盟村等村庄。《制茶大师唐诗江的茶叶人生》《三代人与一颗银球茶》《两代人的茶缘》等单篇则因茶叶链而由村牵涉到乡镇、小区。至于像乡村旅游的佼佼者千年布依古寨高荡村、枪杆岩村等,更是众所周知,也在书中占有一席之地。《新黔中行》通过一个个具有生活底蕴的特定村庄,来形象地承载贵州乡村的新面貌、新变化,在变化中看发展,见微知著,显得朝气蓬勃。

第三,立足黔中乡村的“新人”人物画廊,建构新的乡村能人谱系。作者以人物为中心,脱贫攻坚也好,乡村振兴也好,既是时代的宏大叙事,也是关涉普通百姓的日常叙事。以人带动事,以人来承载乡间新事物。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发展变化,落在村民的个人故事之中。几乎每一篇均以一个人物为主,或是贯穿始终,或是引出一两个相关联的人物。作品在写作时突出人是行动的人,是事物中活动的人。尽管心理描写不太深入,肖像外在描写不够突出,但均突出人物行动、人物处事做事本身。比如,为民宿而奔走的“90后”女孩张晓、做出娄山黄焖鸡餐饮品牌的昌会刚;在特色种植上有特长的任庭周、卢声祥、马远松、程光跃、韦仕龙、周绍军;为养殖产业而投入的陈德志、覃汝才;乡村教师、非遗传承等文化人如帅乾能、徐德器、秦发忠、陈先松、兰开军……尽管人物经历不同,产业类型不同,但创业的主题相同,追求乡村振兴的心思雷同。在这些小故事中,譬如《为一个小村庄立传》《写在田园的诗篇》《搭上“电商驿站”的顺风车》《做一只种西瓜的候鸟》《乡村“带货大王”邓倩》等篇什,涉及到为村庄编志书、办诗歌村、跃身电商领域、到国外种西瓜、乡村直播带货等新鲜事物,由新人带出背后的新鲜事物,皆是应运而生。在这些人物中,以乡村的主任、支书、创业者占有较高比例,数量上有数十人之多。他们活在各自的天地之中,走在与乡村振兴同行的乡间道路上。

走向乡村振兴,还是一个没有休止符的新开始。作者在一年多时间里,反复深入黔中乡村采访、调研,上上下下、来来回回,用笔记录时代,用情歌唱“新人”,这是贵州新时代文艺道路上的新风景。 《新黔中行》采取报告文学的形式,强于纪实,纪事性强,略有不足的是作品的风格过于单一,在呈现与展开乡村振兴上留下了一些遗憾。但整体而言,全书以一系列乡村故事叙事,主题统一,内容厚实,是最早正面反映贵州乡村振兴中特色鲜明并值得关注的文学作品之一。

(作者系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