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东北抗联三部曲”:历史题材儿童文学书写的一种跨越
来源:中华读书报 | 刘颋  2023年04月06日09:15

张忠诚

“东北抗联三部曲”(含《柿子地》《龙眼传》《土炮》)张忠诚著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23年1月第一版

张忠诚“东北抗联三部曲”是儿童文学现实主义书写,特别是重大历史题材书写的一种跨越。在谈论这三本书之前,我想先引用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第二句话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第三句话是“历史是书写的历史”。这几句话对于任何基于现实主义原则展开的面对历史的写作进行解读和理解,都是比较有效的进入通道。

“东北抗联三部曲”正是这个意义上的一个收获。

“三部曲”首先打动我的,是张忠诚所采取的写作姿态。他的写作无疑是郑重且庄重的。正如他在后记中记录的关于十四年抗战的所思所想,历史是人民书写的,那些书写历史的人们,更值得被后代铭记。随着时间的迁延、人事的更迭,有些我们应该记住的历史,如果没有人将它挖掘、打磨、写下,那段历史可能就真的会被遗忘,从而淹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这是非常令人痛惜的。文学写作于此,就是以审美的方式再现那段历史肌理的组成细胞,再现它的骨骼和血液的流动。我们今天怎么看待那段“誓死不作亡国奴”的历史,该对那段历史采取什么样的姿态?张忠诚在三部曲里给出了特别值得赞赏的回答。为了写好这三部作品,他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做了很多案头工作,甚至是田野调查。但如果只是审慎客观地去面对那段历史、考证那段历史,那是研究者的姿态,而非作家的姿态。

张忠诚在审慎、客观地面对那段历史的同时,又饱含着对那段历史以及身处那段历史中的人的深情,这种深情表现在作品中,首先是书写的节制。这是一个小说家对历史题材的文学转化,这种转化非常成功。不同于影视作品善于利用影像画面给人的视觉冲击,张忠诚在处理那段历史中的苦难、血腥和惨烈时非常节制。这种节制显现出作者对于那段历史情境中人的痛惜,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处理方式,它契合了对儿童文学阅读对象的尊重与保护。比如从矿井逃出来后,老六他们壮烈牺牲,在成人文学或影视作品里,这很容易被处理成高光华彩片段,很容易达到电光火石、火星四溅的艺术效果,但是张忠诚却用很轻柔的语调,轻声诉说。以简约节制的语言,刻画出生死交关的惨烈,更传递出所有在场成年人对孩子们的爱惜和保护,景语与情语不动声色中交织出血与火中的深情。这种轻柔也是作者怕触痛身处在那段历史中的人们,是对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那些孩子的无限痛惜和保护。越是艰难危险的环境里,任何对孩子美好纯真的呵护的动作,都格外动人,也格外有力量。三部曲中这种低沉节制却浓烈的爱惜和郑重,在我有限的阅读中并不多见,所以它带给了我特别的触动。

在张忠诚对历史郑重书写的姿态之下,还蕴含着一种大历史观。可以说,他写的是抗联、东北抗战,他写的是在生活中的抗战和抗战中的生活:正常的生活状态被打破之后,人们为了保卫自己生活的权利而去抗战,参加抗战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这是一种历史和情感的真实。墩儿和母亲逃到山上与世隔绝、艰难求生,母亲依然在山洞口种满了蔷薇;龙眼在逃难和生死一线的艰难生存中难以泯灭对说书的热爱;茂生全家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他读书当个自食其力、温饱果腹的普通百姓的愿望,张忠诚很好地写出了抗战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写出了抗战的前因后果、所在的历史链条,在那段历史和当下历史之间形成了很好的逻辑勾连,从而构成了三部曲所具有的大视野、大历史观、大家国观。当然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是中国抗战、甚至中国解放战争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合理性的艺术化展现。这一点特别体现在三个孩子的形象上,无论是墩儿、龙眼还是茂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其实都在认真地生活,认真地成长。

这其中特别让人痛惜的一个孩子是《柿子地》里的茂生,他只是想本本分分、安安静静、老老实实地去读书、成长。但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为了他所希望的那种普通的小愿望付出了很多,忍辱负重,不被理解,不被同情,不被认可,但是到最后依然死于侵略者的残暴之下,他的顺从和隐忍没有为他换来生的机会。这是张忠诚小说人物塑造上的贡献,这个孩子非常具有代表性。如果说墩儿、龙眼、陈铁血等有着艺术创造的特异性,那么,任何一段历史中大批量存在的更是像茂生这样的人,他们只是普通人,只想过普通人的生活,只想普通地成长。在我以往的阅读中,很少看到这样一个形象——一个认真生活、成长的孩子,到最后,如此卑微的愿望依然破灭了。他认真地活过,卑微地渴望过,却如同一个气泡,破得无声无息,除了母亲的失心疯。当然,他会成为小伙伴们反抗的力量,这体现了作家的善良和良知,也是写作的意义。它触动所有读者反思,我们有什么理由沉默,有什么理由去忘记那段历史,忘记在那段历史付出血和泪代价的一批人、一个国家呢?

“东北抗联三部曲”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它对历史文学化表达的成功探索。作家写作的想法与灵感和生活的关系尤其密切。写作者扎在生活里的脚印越深,作品的力量就越足,它的影响力就越强大。张忠诚在作品的后记里提到,他是怎么阅读那段历史,花了多少工夫。在我看来,他的成功,得益于小说形象真实性的树立、细节的充盈,以及情感的深沉厚重。当他在海量的历史细节里穿行时,足够多的历史和生活的细节,才会游刃有余地组成三部曲的血肉和骨骼。无论是龙眼、墩儿,还是茂生、陈铁血、田少康,甚至包括成年人的形象,都具有独特性。《龙眼传》和《土炮》里都有一个细节,就是孩子怎样到山下去兑换粮食,包括怎样换咸菜,怎样给盐,众多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言习惯和人物形象,便借助这些生活化的细节得以被树立、被记住。

一说到儿童文学,尤其是当儿童文学面对重大历史、复杂生活时,第一反应似乎都是应该做生活的减法,弱化作品中的复杂性、苦难、血腥、战争、残暴等,在儿童文学的大方向上,这种认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个减法怎么做,是弱化还是转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复杂中坚守纯粹,坚持儿童伦理价值观,正如三部曲里韩老师、沈先生、老六等对儿童天性难得的呵护,他们的坚守、反抗和牺牲也正面突出了当时处境的残酷。这种在残酷极端的处境里对一星天真美好的保护,在艰难里透着希望,在厚重里孕育着轻盈,这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成功的转化,在历史逻辑和人性逻辑里,开掘属于人性的美和善,挖掘极端环境之下人的坚守和牺牲,写实上的弱化处理很好地转化成了艺术的张力。如何处理重大的历史形态以及历史实有的复杂和惨烈,如何通过形象、细节、情感等文学表达的方式去转化,张忠诚在这其中的探索是成功的,非常值得关注和分析。

毫无疑问,书写历史、阅读历史指向的都是当下。“东北抗联三部曲”尤其《柿子地》这部作品,值得今天的孩子们精读,某种程度上它具有校正价值标准的作用。《柿子地》讲述的是一群孩子直接面对侵略者在文化上的欺压、精神上的摧残、肉体上的毁灭。小说展现了他们在面对这三重高压时,如何从懵懂、惶恐、手足无措中一点一点地成长。比如陈铁血练习摔跤,身体的成长伴随的是心理的强大;再如田少康对现实、对侵略者逐渐清晰认识,最终走上反抗道路,等等。精神和身体的共同成长在作品中都有充分且令人信服的展现。当我们强调三部曲的审美价值、审美意义,在儿童文学长篇小说创作中的贡献和突破的时候,其实最终要强调的,是它深刻的现实意义。网络文化正在重新定义我们的生活,价值观、文化定义权等范畴里的暗流涌动,时刻提醒着当代作家和文化工作者。“抗联三部曲”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出版,正是以文学化、审美化的方式告诉大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的来路,以及今天的安宁和平背后的沉重和代价。那些不该被忘记的苦难和牺牲、那些不该被遗忘的人们,那些应该成为我们文化基因的历史,值得我们善待,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