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徐鲁《爱比天空更辽阔——马旭的故事》:长空有梦,大爱无疆
来源:文艺报 | 高 方  2023年03月23日16:03

马 旭

说起马旭未必所有人都有印象,但说起2018年感动中国颁奖礼上那位身着中国空军迷彩服、将毕生积蓄千万元捐献给家乡的身材瘦小的老奶奶,恐怕许多人的记忆都会在瞬间被唤醒。徐鲁的新著《爱比天空更辽阔——马旭的故事》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让人从文字中感受到这位共和国老兵小小的身躯里蕴藏的长情大爱。

马旭,1933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木兰县,从小跟随曾经做过清朝御医的姥爷学习中医知识,14岁成为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从抗美援朝战场归来,又主动深造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因为怀揣“强军”梦,空降兵部队新组建时,马旭克服重重困难,毅然从零开始艰苦训练,成为共和国第一批跳伞女兵的一员。晚年,马旭将自己省吃俭用得来的毕生积蓄千万元捐献给自己的家乡木兰县。正如感动中国颁奖词所说:“少小离家,乡音无改。曾经勇冠巾帼,如今再让世人惊叹。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你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

在徐鲁的笔下,马旭的一生如绚丽的画卷徐徐展开——幼小时,她不畏艰险上山采药,10岁就不顾个人安危随姥爷上山为抗联治伤;解放战争中,她是身背医药箱的卫生员,也是手拿步枪的战斗员;抗美援朝战争中,她是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也是用歌声为战士带来安慰的“战地小百灵”,并以此吸引了后来相守一生的爱人颜学庸;在武汉陆军总医院工作时,她因为出色的业务能力被“点名”为开国将军实施手术;为了自己热爱的跳伞事业,她主动放弃了生育,并创造了三项中国之最——伞龄最长的女兵、跳伞次数最多的女兵、实施空降年龄最大的女兵;51岁后,因为年龄原因不再被批准执行跳伞任务,出于对空降兵战友身体安全的考虑,她又拉着丈夫颜学庸成了发明家,取得了从早期的充气护踝到后来的单兵高原供氧背心等一项又一项专利。他们先后获得了爱迪生国际金奖、紫荆花国际金奖等重要奖项,有些发明至今还在部队使用,马旭也有了“军中居里夫人”的美誉。

徐鲁用他错落有致的笔墨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的、多才多艺的马旭,也使得这部书具有了独特魅力,它是传记文学,是先进人物的英雄事迹,也是可以传递给下一代的精神火炬。

身为鼓书艺人的母亲用《杨门女将》《花木兰》《岳飞传》等作品,早早地在马旭的心中扎下爱国爱家的根须。姥爷冒着生命危险为抗联部队送医送药送粮的举动,让马旭明白了什么是民族大义。以小杨哥哥为代表的抗联战士的言传身教,让小马旭对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有了清晰而朴素的认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铺垫,东北解放之初的1947年,年仅14岁的马旭就决然地参军入伍,直到1976年才有机会重返故乡并为亲人重修墓地。马旭请工匠在父母的墓碑上刻下了“为人类贡献一切,为革命万古长青”的碑文,她自己也用一生书写了对党和人民诚挚的热爱。

马旭的成长史中从未少过家庭与亲子的教育和陪伴,只不过她读的更多是“无字之书”。母亲用慷慨激越的大鼓书启蒙了她的家国意识,祖父则带她进山采药,认识自然。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御医不但带她走进医学世界,也让她了解故乡的物产,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知不觉接受环保意识的同时,东北地方民俗文化也悄然走进马旭的内心,让她在数十年远离故乡的日子里也从未忘记这片美好的黑土地。

解放战争时期卫生连的教导员大姐,一直被马旭视为自己的人生导师和革命的引路人。教导员大姐曾在苏联学习过,为马旭讲过不少苏联红军的故事,也介绍过包括《右臂》在内的很多苏联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铁流》《青年近卫军》等作品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走进了马旭的阅读世界,保尔·柯察金等英雄也成了她人生中的榜样。

马旭是第一批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的志愿军战士,电影《上甘岭》中和受伤战士们一起高唱《我的祖国》的那位坚毅而美丽的卫生员王兰的原型吴炯、为黄继光整理遗容的卫生员王清珍都是马旭的战友。马旭自己则在前线为“抗美援朝五大烈士”之一的孙占元无数次包扎伤口,甚至险些“光荣牺牲”在朝鲜。经历了三年多血与火的洗礼和生与死的考验,21岁的马旭在1954年初回国时,荣获了一枚金灿灿的抗美援朝纪念章、一枚保卫和平纪念章和一枚朝鲜政府颁发的三等功勋奖章。后来,她也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的“致敬方阵”中。

《爱比天空更辽阔——马旭的故事》这本书是黑龙江省精品图书出版工程资助出版读物,作者徐鲁在书写内容、节奏把握、思想传递上的心得与技巧,使得这本书在适合全年龄段阅读的同时尤其适合亲子阅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兼具故事性、历史性和科普性。前两者无需赘述,科普性则是指作者藉由马旭的经历,不疾不徐地为我们进行了关于飞行、降落伞、跳伞等相关知识介绍。从写作技法上看,这“三性”均通过“套叠式”叙事得以实现。写小马旭上山为抗联战士送医送药时,嵌入了赵尚志和杨靖宇的故事;写马旭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时,嵌入了上甘岭战役、黄继光、孙占元等战斗英雄的故事、魏巍的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和许多惊险的战斗场景;写马旭“蓝天梦”的时候,嵌入了航空英雄杜凤瑞的故事和话剧《女飞行员》,并以诺曼底登陆为例介绍了空降兵在军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那些关于祖逖、南丁格尔、盖达尔、古丽雅、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无不以“套叠”的方式出现,在丰富本书的内容的同时也让马旭的成长有了真切而明晰的路径,让读者不难领悟到环境影响和成长氛围的重要意义。

当马旭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浴血奋战时,弟弟也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并写信告诉姐姐自己家里捐献了许多干菜、炒面、布鞋、牙膏、牙粉,几乎是有什么就捐什么。以这封家信为缘起,徐鲁精心查找资料,为我们介绍了马旭的故乡木兰对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前线的支持,这些带有精准数据的插叙也解释了晚年的马旭为什么要竭尽所能回报家乡。年近耄耋的马旭和爱人颜学庸将双燕衔泥般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千万元捐款汇往家乡木兰。马旭说:“这是我对家乡教育和木兰的后代们的一点点心意,只要孩子能够接受好的教育,将来有知识、有力量建设祖国,建设家乡,那么我们家乡的发展就会永远充满希望。”

在书中,徐鲁两次用相当大的篇幅精准、细腻地描摹了北中国的绵延春意与勃勃生机。也许有人会觉得并非十分必要,但是这样的描写应该正好切中了主人公马旭的心情——那些不曾经历过漫长严寒的人们,不会理解东北人民对春天的热爱,而正因为经历了漫长的严寒,人们才会更加珍视来之不易的春天,珍视潺潺流水、点点新花和独属于春天的明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