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从历史纵深处探寻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动力学依据 ——读《中国纪录片的话语变迁与功能演进》
来源:文艺报 | 赵 甜  2023年03月17日07:48
关键词:纪录片

纪录片作为西方文化现代化的产物,自19世纪末传入中国以来,已历经百余年发展历程。相对其他文本而言,纪录片真实客观、视听结合的特点,使其成为建构国家与民族记忆、见证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像载体,因而常被赋予“国家相册”“历史镜鉴”等美誉。然而,任何纪录片文本从本质上来讲都是一种主体言说的产物,纪录片的生产和传播实践也无不体现着特定的权力关系和权力意志。作为西方“舶来品”的纪录影像,是如何在中国本土语境下扎根生长的?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折射着什么样的权力关系和功能诉求?推动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什么?这些当前中国纪录片历史研究中尚待解答的问题,也正是贯穿本书的核心研究问题。

本书作者通过回溯历史的方式来回应这些问题,一方面以时间为线索,分析中国纪录片在不同历史阶段扮演的角色、与社会和时代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把纪录片视为一种媒介话语,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纪录片背后的话语权力主体和显在的话语实践进行考察,凸显中国纪录片话语场域背后所隐含的权力意志和诉求。

在写作脉络上,本书以“五期说”对中国纪录片历史进行分期,分别为“革命化时期(1911-1949年):工具化的纪录片与民族救亡的‘利器’”“宣传化时期(1949-1978年):话语重塑与政治宣传”“人文化时期(1978-2000年):精英话语与人文精神”“市场化初期(2000-2010年):新身份与新话语探索”“产业化时期(2010年至今):中国纪录片的历史新方位”。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中国纪录片百余年历史的再阐释,是为了更好地观照现实和未来。本书在关于跨媒介的中国纪录片发展五个阶段的历史叙述中,描绘出纪录片的“时代性互文互动”特质,彰显了中国纪录片在不同时代的主要发展特征和承担的不同社会角色与功能。作者立足中国纪录片发生发展的历史语境,认为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和根深蒂固的传媒工具论观念,使得对于社会功能的重视和开掘成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重要动力,提出了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功能驱动”特点,继而进一步尝试提出了中国纪录片“功能论”的构想。

结语部分,作者立足历史视野,对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未来进行思考,强调当前中国纪录片正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势,协调多元话语形态和多极驱动力量共构“大纪录片产业生态”,在“国家—社会—公众”需求框架下推动中国纪录片本体价值释放和功能拓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作为“国家相册”,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内生动力和内在特质,需要从历史发展轨迹中照见未来路径,在民族文化根脉中汲取精神滋养,重塑中国纪录片的自我主体性,以文化自信构建本土纪录片知识体系,哺育实践创新。本书基于中国纪录片内在发展特质的规律和理论总结,对于在世界纪录片文化版图中寻找属于中国的文化坐标,确立自我主体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也应和了作者关于推动中国纪录片高质量发展,建构扎根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纪录片学派”的愿景。

本书序言写道,纪录片是一条奔涌的河流,社会和时代是它的河床和岸。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国梦实现的征程中,中国纪录片需要守正创新,寻找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价值连接点,与社会、时代积极互动,以文艺精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以此实现中国纪录片高质量发展,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