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独家 | 专访90后创作者孔阳新照:我不认为儿童文学作品不能提死亡、孤独和分离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雅  2023年02月14日12:01

“享受孤独,只有孤独才能诞生真正的美”。去年疫情期间,在日本攻读儿童文学博士学位的孔阳新照缓解压力的方式是“抱树”——“什么也不想,感受树给自己传来一些力量,也把心里话跟树说一说”,这种以往只会出现在日本偶像剧里的画面,却是孔阳新照那段时间最真实的写照。

她享受孤独带来的一系列灵感,催促着自己把它们用笔记录下来,“我觉得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调侃自己“不创作会死”的孔阳新照,虽然是一名闯入儿童文学界的90后,但她身上又集合了多种标签:绘本作者、童话作者、儿童文学翻译者、研究者……甚至她还和同样留学美国致力于研究儿童文学的子蒹共同创办了微信公众号“童话与绘本之森”,既是研究者,又是创作者,还是宣传普及者,然而孔阳新照的大学所学专业一开始并非儿童文学。

擅长绘画的她大学所学专业是广告学,一门需要发挥创意的行业,这使她锻炼出了理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感受能力。顺利入职的话,她可能可以轻松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过起精英白领的生活,然而这并不是她所期待的生活。“我要去做我自己热爱的事情,我要走一条跟别人不一样的路”,在获得老师和母亲的支持后,孔阳新照开始了儿童文学硕士阶段的学习。

绘本《不要和糯米团捉迷藏》内页

绘本《99颗红豆去旅行》内页

虽然身在海外,但她一直惦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看见婴幼儿绘本里出现的食物大多是意大利面、披萨、汉堡、旋转寿司,“其实我们中国传统小吃也很好吃”,所以她在初创中国美食绘本系列时,选择了可以随时变换造型的糯米团和用途广泛的红豆,这些原材料做成的中国传统小吃,不仅贴近生活,还能让小朋友从中领悟到中国美食文化博大精深的传统。

作为一位以儿童文学为志业的90后,在孔阳新照的童年里,给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读物是宫泽贤治的《银河铁道之夜》和陈丹燕的《我的妈妈是精灵》《女中学生之死》,“作品中所呈现的所谓的阴暗面,孩子们不是不能接受,他们能够理解并且会带着这些记忆和思考,更加认真地生活”。这也深深地影响了孔阳新照的创作观,去年她的童话《再见数十下》就描写了一个因为学业压力大而感觉人生充满灰色的少年,她一向认为,不要刻意回避生活中的困难和阴暗面,反而可以让孩童在文学作品中“预演”,从而更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婴幼儿绘本里不应该只有披萨和意大利面

中国作家网:您的处女作绘本《不要和糯米团捉迷藏》里的食物都是中国传统小吃“驴打滚、糖不甩、粽子、汤圆”等,能说说创意的由来吗?您为什么坚持要做关于中国传统美食的绘本?

孔阳新照:《糯米团》的故事其实是被“馋”出来的。

2019年的夏天,我坐在一个图书馆的窗边。我觉得肚子饿了,接着脑海里飘过了一串红糖糍粑捣年糕粽子糯米藕驴打滚糖不甩的名字……

于是,我把食物的名称写在笔记本上,“望名止饿”。

这时,一个游戏的点子突然冒了出来——食物们在捉迷藏,会怎么样?

糯米团裹上粽叶……就换了一个名字,这样就不会被找到了!要是和别的食物在一起呢……想着想着,一个思路就成型了,用捉迷藏的线索把各种食物串在一起,就变成一个关于糯米团的故事。

之后,我把故事发给了接力出版社的徐超编辑,询问意见,在一天之后得到了答复——“编辑们都很喜欢这个故事”。

很多绘本里会有许多国外的美食,比如三角饭团、披萨、意大利面等等,在我看来,这些远没有中国的小吃好吃,所以我就想把中国的传统小吃通过有趣的方式,再加上一些游戏性以及贴近孩子的元素,做成一个又好吃有好玩的故事。从儿童文学研究者的角度来说,糯米团这种具有流动性的食物和儿童不规则、流动的心理状态比较接近,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分享一下我小时候对于食物的记忆吧!我生活在一个小城市,能够吃到的食物有限。当时看到一些文章提到驴打滚这种地方小吃,说驴打滚上面裹着黄豆粉,吃起来非常Q弹。虽然我没有吃过,但是我脑海中会浮现出它的样子,觉得这些东西一定非常好吃。所以我对糯米食物一直有着非常深的执念,这种软糯Q弹的食物能给人带来很高的幸福感。

很多人看了这个故事之后问我是不是特别喜欢做饭或者爱吃各种美食,其实并不是。我更多的是对食物本身有着浓厚的兴趣,把食材经过一系列处理,变成美味的食物,这本身就像魔法一样,令我十分着迷,所以我也痴迷地写了中国美食绘本系列的很多故事。至于下一本是哪个食物做主角——这里先卖个关子,今后还会有很多美食主角陆续登场。

中国作家网:您的第二本绘本《99颗红豆去旅行》,安排了一辆满载99颗红豆的小火车走走停停,红豆数量也在不断变少。我看到书时就想这个创意很大胆,因为孩子们真的会去数究竟有多少颗红豆,是不是99颗,这会给插画师造成困扰吗?能否分享一下您的创意过程?

孔阳新照:在故事中,我希望能让红豆变魔术一般地变身,呈现出各种各样美味的食物,但红豆的“变身”让我大费脑筋,因为红豆变成红豆沙的过程比较难表现,如果把握不好角度,可能还让小朋友觉得“碾碎”了的红豆很可怜。直到有天灵光一闪,我想到了把“红豆”和“数字”联系在一起,通过减少红豆的数量,帮助它们完成变身。

这个想法在 谷米老师的图画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如果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在第一页画面中,有颗红豆带着小宝宝,画面上总共有100颗红豆,但文字中却说的是99颗红豆,这是为什么呢?包括后面红豆每抵达一个新的地点,画面上的红豆数量都在减少,但文字上却依旧写着99颗红豆,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是我和谷米老师精心设计的,希望形成图文之间的矛盾和张力,从而启发孩子去观察和思考。这种反差也制造了一种幽默,一种推动阅读动力的悬念。小读者可以代入列车员疑惑的视角,亲自数一数,去发现画面上到底少了多少颗红豆。

同时,数字的设置也带来了生命力和希望。99颗红豆一起去冒险,最后虽然只剩下一颗红豆,但它却在春天时发芽、结豆荚,有了一个蓬勃向上的新开始。

中国作家网:虽然您都以文字作者和翻译者的姿态出现在作品里,但其实您也学过绘画,以后有没有可能作为插画师来完成一部作品,或者身兼二职?您觉得绘本作者和插画师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孔阳新照:之前当《糯米团》寻找画家遇到瓶颈时,我也跟徐超编辑毛遂自荐,想要自己来尝试画图,但是编辑给我的意见还是让我专心研究故事创作。现在回想起来,觉得他的建议非常对。当时我在创作文字故事时也还不够成熟,走得跌跌撞撞,就更不用说再分出精力去研究绘本画面创作了。而且我的画多以抒情性的插画为主,难以胜任叙事性的绘本画面。

对于能够自写自画(而且画面和故事都很精彩)的作家,像五味太郎、宫西达也、吉竹伸介等,我真是非常佩服。所以在我逐渐积累了一些故事创作经验后,也会尝试去自写自画绘本。和插画师合作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乐趣,有的插画师很有想法,看到文字故事时就会从画面的角度提出很多我从未想过的问题。能遇到一个契合的合作搭档就像灵魂伴侣一样,能碰撞出非常多意外的惊喜。从画面构思故事的探索过程中也会有很多乐趣,也能突破从文字开始构思的框架,文图也会有更多组合的可能性,我也更希望能亲身体验绘画过程,也正在跟有同样梦想的伙伴尝试自写自画绘本作品。无论创作的作品能不能成功,我想这个经验都是十分宝贵的,能帮助自己更加深入地体会绘本创作,也更能站在插画师的角度思考画面,更好地打磨和合作。

儿童文学创作和翻译都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中国作家网:您大学学的专业是广告学,后来为什么转到儿童文学专业,并且一路读到了博士学位?是儿童文学的哪些方面吸引了你?

孔阳新照:按照现在的话来说,我可能属于“小镇做题家”,从小到大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分数、排名不停地做题,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学习,为高考做准备。后来大学专业选择了广告学,是希望自己以后能够从事和创意有关的工作。广告本身兼具理性和感性,我也逐渐养成了兼具逻辑和感性的思维方式,这也为我做绘本创作提供了基础——因为绘本创作既需要感性的灵感,又需要理性的逻辑结构去把故事讲得巧妙、完整。

本科期间在学校看到很多人为了去500强、投行,或者去做咨询的工作拼命学习,我受到很大冲击。因为这些是在我进入大学之前没有听过的名词,当时我困惑了很久,觉得自己是不是应该也和他们一样,找一个好工作,去获得大家普遍认可的成功呢?

直到我结识了一个对我影响非常大的老师,也经历了很多困难之后,我才坚定下来:我要去做我自己热爱的事情,我要走一条跟别人不一样的路。妈妈希望我做一个稳定的工作。虽然她一开始并不认可我的选择,但是后来慢慢地被我“洗脑”,也开始对我说:“你就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吧。”现在我妈妈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从一开始唠叨着让我做一个本分的人,到现在经常会情不自禁地说“因为你现在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所以你才坚持下去,做出成绩了。”

我在硕士阶段研究“安房直子童话中的幻想世界构成”,目前博士阶段研究“《十二国记》系列中的中国幻想”,故事中形形色色的幻想成分总是令我十分着迷,吸引着我一直研究了下去。最主要的也是希望能够通过研究幻想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幻想世界的构成方式和创作规律,今后也想要创作出有宏大世界观的“High fantasy”的作品。

中国作家网:除了进行儿童文学创作,您还是一名童书翻译,您翻译过国际安徒生奖得主窗道雄童诗绘本系列,能谈谈创作(一度创作)与翻译(二度创作)之间最大的差别在哪?二者又有什么联系?

孔阳新照:我最初想要翻译童书,是因为小时候看到喜欢的作家介绍中提及的作品都还没有中文版,于是就有了翻译更多优秀作品到国内的梦想。我目前翻译过一些绘本,如“大科学之友系列”,有童诗“窗道雄童诗绘本系列”,有儿童小说《银汤匙》,还有正在翻译的幻想作品《银杏堂》以及五味太郎的创作手札。翻译的确是一个二次创作的过程,例如很多绘本中会以一个日本文化的“梗”在故事结构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狐狸或者狸猫会打扮成人来欺骗别人),但是翻译到中文,读者就很难领会其中的意思,失去了不少乐趣。日文绘本的语言特点是多用押韵的词、谐音词、双关语,也是幼儿读者读起来会感到非常有趣的地方,但是翻译成中文就很难保持原汁原味。像窗道雄的童诗原文十分简单直白,有些童谣很有韵律感,是可以唱出来的,所以翻译的时候还是绞尽了脑汁,跟编辑一个词一个词地推敲,反复改了三个月才最终确定下来。还有像《银汤匙》是一本个人风格很强的作品,所以又要保有和风的味道,同时也能让儿童读者感受到文学性和美感。而且由于作者写作的年代比较早,很多日语词在现代已经不再使用,较长的复合句式也很多,不利于儿童理解,所以在文学性的加工上下了很多功夫。

我本身很享受翻译的过程,这也是打磨自己语言能力的一个过程,还能获得很多创作的灵感。每当扫描大脑中的词汇库后找到一个贴切的词,都感到十分有成就感。而且也能跟着作者一起感受情绪起伏,放飞想象,猜测故事走向。这个难度不亚于自己创作一个全新的故事。

不过,翻译行业在国内没有受到很大的重视,稿酬过低,译稿被买断,这些都不利于译者投入行业。而且童书翻译更容易被轻视,认为童书用的词句简单,谁都可以翻译,所以也造成了翻译的童书作品质量良莠不齐。我跟日本的编辑了解过日本的翻译行业,他们支付给译者版税,同时也有翻译奖项对优秀译者进行鼓励,对于已经公版的经典作品,通常有很多译者都会争相翻译,来带给读者不同风格的阅读体验。所以也非常希望童书翻译这个行业能被重视起来。

愿保持一颗热爱儿童文学的初心

中国作家网:说起儿童文学,不少人对它的印象都是偏向于美好。然而您曾说,小时候给您印象比较深、影响比较大的作品,很多是关于死亡、孤独、分离的。所以在您看来,一部真正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什么样的?您也会尝试偏向“不幸福”结局的儿童文学作品吗?

孔阳新照:学了儿童文学之后,对很多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会变得不太一样。一开始对于儿童文学会有这样一个印象:偏向于美好,有一个光明、幸福、美满的结尾。当我有意识地去思考后发现,小时候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影响比较大的作品,很多是关于死亡、孤独、分离的。

我童年阅读经验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是宫泽贤治的《银河铁道之夜》。里面写了很多支离破碎的故事,好像没有一个完整的主线,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结局,字里行间流露出伤感与追问,给我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后来读儿童文学专业的时候,跟着一位也叫宫泽贤治的老师研究了这本书,发现宫泽贤治的内心世界非常广阔,虽然他是农学专业出身,但心怀全人类的幸福,他思考死亡、万事万物、世界的本质……然后用儿童文学这种看似简单而又意义深刻的方式呈现出来。

还有如陈丹燕的《我的妈妈是精灵》《女中学生之死》等等,也给童年的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个时候我发现,作品中呈现的所谓的阴暗面,这个世界不完美的方面,孩子们不是不能接受,他们能够理解并且会带着这些记忆和思考更加认真地生活,这也影响了我的创作观。

去年我的一篇童话《再见数十下》获得了2022年温泉杯童话大赛铜奖。书中描写了一个因为学业压力大而感觉人生充满灰色的少年。我看到了很多小读者评论,说这个故事写出了他们的心情,他们和主人公一样有着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的烦恼。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就是会遇到数不清的烦恼,而我也是在无数烦恼中挣扎着成长起来的。无论是美好的东西,还是残酷、不完美、孤独的内容,对于人生来说都是一种体验,没有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所以我觉得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不必回避那些被认为不可以提及的东西,把这个世界真实地展现出来,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可以通过作品进行人生预演,学会从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

中国作家网:除了美食绘本系列,您还有其他关于儿童文学的作品正在进行创作吗?能否透露一下。

孔阳新照:因为我硕博阶段分别研究童话和幻想小说,所以创作重心会在绘本、童话和幻想小说三个方面。在2022年12月,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本幻想童话《白露庄园之夏》。目前和插画师合作的作品有一套《山海经》小神兽系列,有幸邀请到了苗桑合作,将由乐乐趣在下半年出版。还有一套桥梁书《森林美食街》邀请到了好朋友柴柴合作,将在年底由浪花朵朵出版,还有一些作品也会在今年陆续出版。

目前正在创作的还有《白露庄园之夏》的续集“冬季篇”,以精怪为主题的短篇童话集也在构思中。创作本身十分令人着迷,目前还有很多创作计划都还在积累灵感和素材,我也很喜欢这个过程,不断给我打开一扇又一扇新的大门。也希望自己能够保持一颗热爱儿童文学的初心,写出优秀的、令孩子们印象深刻的作品。

作者简介:

孔阳新照,90后,图画书作者、译者。日本白百合女子大学儿童文学专业博士生。曾修读日本知名图画书作家伊东宽、石津千寻等开设的图画书创作课程。专业童书公众号“童话与绘本之森”主理人。著有原创图画书《不要和糯米团捉迷藏》等,译有“大科学之友”系列、“窗道雄童诗绘本”系列等多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