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山乡巨变题材创作的审美追求
来源:文艺报 | 陈亚军  2023年01月18日09:43
关键词:山乡巨变

“山乡巨变”是一种时代性的题材,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等方面的要求,对作家而言,是一种不可能忽视的认知高度和写作技巧上的挑战。文学作品的社会感染作用,以及抵达文学“表现的深刻”之处,在很多情况下都与对文学“典型”的理解有关。文学中的典型,是关于文学审美的重要基石。通过对典型的文学刻画,将生活真实转化成艺术真实,这是很多成功的文学创作的特点。为此,对山乡巨变题材创作审美追求的思考,就显得十分重要。

聚焦历史与现实的逻辑联系

把有生活厚度的文学作品放在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中看,就更加能够透彻地了解它的社会现实意义。因为我们在新时代的努力和行动,吸收了历史所提供的智慧。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历史。历史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就是说,在社会发展有了一定经验和物质积累以后,就有了“扎实”推进的条件,有了历史性地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的动力。这就为新时代山乡巨变题材创作确定了历史方位。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今天做什么、怎样做,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的。要读懂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本质,创作出有历史纵深感的文学作品,没有对历史的了解和叙述,就看不清农业、农村和农民状态的现代性发展和变化,就不能对“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有比较深刻的认知。即使有洋洋洒洒的文字写作,也会因为缺乏历史深度开掘,使故事内容和情节有叙述疲劳之感,陷于单薄片面、就事论事的泥淖中。

如果我们善于研究问题,坚实把握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真实状况,就能更加深刻体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新价值追求的逻辑联系。基于深刻的认知,即使根据零星事件或故事片段而展开的文学创作,也能够在一个大的历史框架内留下丰富现实社会意义的宏旨。我们说,创作文学典型,就是要以文学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与现实的纠葛,在历史与现实的整体联系中提炼生活,在生活现象中把脉本质和必然趋势。

在《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等史诗性叙事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中国革命曲折复杂的历史进程,以及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乡村巨变的强烈感染力。由此,得到的启示是,文学创作者要深入生活现场,甚至成为现场事实的一部分,同时要努力把自己的作品纳入民族文化和历史之中。当在作品中写出了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典型细节,就满足了读者了解特定时代价值观、理想目标的心愿。

聚焦人性描写的复杂样态

在现实题材创作中,有些作品没有写出生活的真实性和必然性,人物性格刻画不足,模式化的情感泛滥;即使身处冲突旋涡中,也找不着人性折射的耐人寻味,有一览无余之感。虚假或做作的文字,势必削弱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也不可能在文学价值方面留下深刻的痕迹。实际上,现当代文学史中不乏成功的农民形象塑造和真实农村面貌的书写。土地革命时期,耕者有其田的现实追求,促进了人们社会的、思想的、心理的变化过程,形成了持久性的文学创作主题。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伟大社会实践,从初始开新,到精准实施,为文学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我们要以优秀的作品勘探社会的和人性的细小隐微之处,写出其内容之丰富、状态之生动。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再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过程要经历各方面艰难,要面临多种问题和复杂矛盾,文学创作对此不可能、也不应该视而不见。矛盾和冲突是文学作品重要的叙述推动力。作家沈从文说,在生命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实际上,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矛盾是正常的。在文学典型的构建中,应该正视这种冲突性。值得注意的是,矛盾冲突是多样的,如观念冲突、道德冲突、利益冲突、性格冲突、方法冲突,以及内心冲突、环境冲突等。文学创作者就是要在矛盾和交锋中展开故事情节,营造典型事件或典型片段的丰富性,追寻人物相应活动的内在依据,表现人性深处善恶的关联、激荡和渗透,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和高度概括力的文学形象。即使是虚构的事和人,它们也是文学创作者用以寄托和寓意的艺术载体,其实质所指,不在社会之外,而是美好社会和理想人物的真实归属。

在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中,我们可以看到特定环境下的农民心理情感的变化与波动,及其与根深蒂固的传统保守意识的复杂纠结。作者借助典型的有冲突效果的事件,让相关人物一一登场,给予他们展露个性和手段的空间,尤其在细节上的步步紧跟、笔笔不落,从而留下了鲜活的文学形象。

聚焦社会实践的辩证思维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一种辩证法意味十足的社会实践。新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形成了在实践中认识、探索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辩证思维方式,体现了传统智慧和现代思想结合的中国作风。

在社会实践中,由于多种原因,起初人们的认识设想和实践效果可能是不完全对等的。于是,就有了总结经验、加深认识,直至实际效果符合预期。在此,“攻坚”“振兴”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种内容,它们是有机结合的,是互为支撑的,由此展现了丰富生动的辩证思维。特别是由于农村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需要扶贫干部帮助每一个贫困人口摸索出适合的脱贫致富方向。对此,不仅要有敢想敢干迎面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也要有善于学习思考、走访专业部门的基本素质和办法。

马克思说:“我们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是实践意志的磨炼场。在这里,主体对象化、对象主体化的积极互动,是一种理想性与现实性、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的交织融合。而所谓山乡巨变,也因人们改变了环境,同时环境也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创造了人们的精神,使其内涵丰富起来。这就是人、社会和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辩证法,这就是文学创作着重关注的时代特征。以往的文学创作,之所以简单化处理复杂环境下的现实题材,或是因为缺少深入乡村生活经验和思考,或是没有抓住展开情节的突破口,才无缘思想和艺术的创新。

总之,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既是普遍的,也是特殊的。当普遍性与特殊性交叉为一个“投影存在”时,文学的审美就出现了。而且典型事件和人物所达到的高度,不仅使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有了境界,也让时代本质在各种现象纷呈过程中渐渐露出端倪。

(作者系《民族文学》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