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有关童年温度的书写 ——读《方卫平儿童文学随笔》
来源:文艺报 | 洪妍娜  2023年01月16日16:57

相对于论文写作的系统与规范,学术随笔显得率真自由,可以看出一个学者的学术个性和学术品性。学术随笔从学术内涵看,需要丰富的学识作为依托,支撑学术研究的精神高度;而从学术形态看,它是在敏锐细腻的感觉中,发掘和阐述研究内容的审美意义。也就是说,学术随笔不只是对学术研究的洞察和判断,它还要以感性和诗意的笔调书写带有温度、情感和思想的内容。因此,学术随笔的内容是深厚的,质地是温润的。

读《方卫平儿童文学随笔》,感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是生命的温度和对童年的关怀。该随笔集是方卫平数十年来有关儿童文学感悟和思考的小结,字里行间既遍布作者对儿童文学的慎思和洞见,又满是对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的感恩与欢喜。

该随笔集对当代儿童文学有着开阔而深入的阐述和分析。这份开阔,既包括对儿童文学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的观察记录,也包括对儿童文学现象和理论的博览深思。全书分为“思考”“眺望”“走过”“印象”“记忆”“研究”“我看”“两岸”“通信”共9个篇章,从目录中各辑标题的阅读中,我们会感受到,作者对当代儿童文学多维度的思考。例如对“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白乌鸦”中国书目、当代儿童文学翻译、亚洲儿童文学大会的眺望,以及《展现少儿文学的纯真和幽默,深邃和大气》《中国儿童文学的写作智慧》《我看上海儿童文学六十年》等对儿童文学的深入分析。其中,童年精神一直是方卫平非常关注、思考较多的一个话题。例如《“儿童节”提醒我们什么》《谁能读懂童年的秘密》《接收来自童年的讯息》《关于童年,思想界应发出更多声音》《当好童年世界的守护者和引领者》等文章,不仅是作者以高远的学术视野对当代童年生活的观察,更是批判视角下对童年生活价值方向的辨明和把握。作者认为,童年观视野不仅决定儿童文学艺术所能抵达的层级,同时也深入影响儿童文学文化精神的建构。儿童文学写作者亟须更深刻地判断和思考童年现象,更深入地洞察和体悟童年的审美本性,以此给予儿童文学创作以真正丰厚的文化营养。

正如方卫平自述的那样,他的儿童文学研究与其个人成长经历密切相关。童年时代与大学时代的阅读,深刻而长久地影响着乃至塑造着他的判断标准和理论趣味。在《读书的回忆》《买书的故事》《语录、连环画、小说的童年阅读史》《与读书相伴的青葱岁月》《大学生活琐记》等篇目中,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的读书经历和大学生活的阅读滋养。这些生动的文学阅读记忆,构成了作者儿童文学研究的精神来源和背景。对于初涉儿童文学研究的学习者来说,这份阅读清单、阅读经验与阅读方法能够引导他们进行自由阅读和思考。

作者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与儿童文学相遇的美好和与儿童文学相伴的幸福,以及对儿童文学的迷恋和热爱,比如《相伴四十年——我和〈文艺报〉》《与〈儿童文学选刊〉一同走过》《与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携手十年》《“思想猫”的步履:十年携手,十年砥砺》等。此外,《“有理可以打太公”——陈伯吹先生二三事》《我热爱的任溶溶先生》《周晓:“我说出来,就拯救了自己的灵魂”》等文章,已不仅仅是中国儿童文学鲜活、宝贵的历史,它们还表达了作者对于一种美好的人格与精神的追慕。作者在“后记”中说道,这本《方卫平儿童文学随笔》与以往出版的个人集子主要收入论文和评论文字不同,它收入的大多是与个人学习和专业的相关经历、记忆、印象、思绪有关的文字。因此,它可能保存了一点个人生活中相对私人化的情感和片段。这些具有亲历性特点的事件和场景,使作者的整个思考和研究活动与儿童文学的发展,有了更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使我们体验到了更为鲜活的学术温情。

这部随笔的语言是灵动而感性的,情感是真挚而投入的。例如方卫平这样评价《长袜子皮皮》的童年美学和人文高度:“可是在林格伦笔下,皮皮是用她的天真去惩罚了这两个小偷。皮皮需要玩,他们不能走,所以那两个小偷想走也走不了。这两个小偷一直以偷窃为生,通过不劳而获来损害他人。这个故事怎么收尾?结果是皮皮累了,让他们走了。两个贼如遇大赦,赶紧落荒而逃。皮皮让他们回来,给了两个贼一人一个金币,说这是他们应得的。”他是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阅读感受的:“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汗毛都竖起来了。好的文学作品,它的价值观的生成是在这样的细节当中充分表现出来的。”这种精彩、独到的文本细读和点评文字,既源自于作者的个性才情,也是他对儿童文学优秀作品的敏锐洞察。

方卫平曾在论文集《流浪与梦寻》(1994年)的“跋”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有一个梦想:通过儿童文学的理论探寻,从一个方向承担起一代人最终的文化使命。我相信,儿童文学研究就其内在的文化生命意蕴而言,是指向人类精神的深处的——那里是我们精神的起点和归宿。”今天,作者仍然在信守和践行这样一份信念和梦想。这份有关童年生命和文化意义的探寻,不但以其私人化的情感温暖读者,也带给人们有关童年文化的叙说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