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以至美东方韵味重现古老诗画
来源:文艺报 | 张莉  2023年01月16日08:33

 

“国潮”“国风”“汉服热”……近年来,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成为覆盖各圈层的“新流行”,由此带来的文艺现象层出不穷。在这股传统文化热的浪潮中,电视综艺表现屡屡出彩,依靠不断迭代的创作理念和呈现手法,让曾被视为“曲高和寡”的传统文化展现出易于传播的新面貌,为年轻人所喜爱。

“纳山河万景,涵上下千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综艺节目《诗画中国》,以创新的“诗画合璧”模式,向大众铺展开包罗万象的古画卷轴,辅之以内涵深邃的诗词“注释”。《诗画中国》以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助力传统文化完成当代价值的转身,为年轻人的文化之旅扣上了“第一粒扣子”。其在荧屏内外掀起的文化现象,或许将长久地浸润人心。

抓住“诗画相生”的文化传统

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记忆,成为当下文艺创新的不竭宝库。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节目层出不穷,有的诉诸诗词,有的诉诸典籍,有的诉诸文物。但在如今角逐激烈、看似“饱和”的市场上,同质化现象已现出苗头,如何另辟蹊径、再造爆款,是创作者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在总台虎年春晚上,一档名为《忆江南》的音舞诗画节目以黑马姿态在社交平台走红,成为当晚最受好评的节目之一。春晚副总导演田梅带领团队以此为创作原点,摘取“诗画”概念并将之置于更为广阔的中华文明源流中,打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画中国》,在文化节目领域开辟出了新类型。

在深化“思想+艺术+技术”融合创新的理念下,《诗画中国》从近千件艺术珍品中筛选出60余幅画作、近百首诗文,通过开卷、入卷、品卷、合卷四个环节,对一幅幅中国名画进行视觉上的延展、内容上的剖析、技法上的阐释、思想上的升华,打造出别出心裁而富有趣味的文化讲堂。

节目中,不少年轻人深刻认识到古画中各具特色的美:清代钱维城的《牡丹二十四种图》卷画出24朵形态各异的牡丹的自然生机,赵孟頫等共作的《快雪时晴书画合璧》卷以素雅的笔墨绘就天地大美,明代蓝瑛的《白云红树图》轴用丰富的色彩堆染出丘壑树石的姿态……画家于丹青中“开天辟地”、雕琢万物,于是许多人恍然,以前甚少注意到的古画,原来如此值得细品。

同时,诗与画的相生关系,更启发着观众的情与思:可从《墨梅图》卷中读懂“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高尚人格,也可在《竹石图》轴中感受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坚韧品格,还能从《五牛图》卷栩栩如生的笔触中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牛之精神……一幅幅画作与一首首诗词,以至美的东方韵味,讲述着古老的传说故事,启发着观众的文化认知。

诗与画中这些高洁、隽永、美好的意象与向往,展现着中国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意涵。《诗画中国》用至美的镜头、现代化的表达、亲切的语言,带领观众对民族历史、文化与精神进行回望。正如节目“品卷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所言:“诗词之秀逸与画作之神韵彼此交融,传统精神与时代气质遥相呼应,所构筑的民族精神与价值生发出穿越时空、生生不息、奔腾向前的精神力量,让观众油然体会到一种发自肺腑的文化自信之美。”也如同为“品卷人”的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所言,节目核心在于“中国”,它将诗词与绘画两大艺术体系融会贯通,追求一种“君子雅量”的境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使我们能有更强大的信心面向中国的未来。

以艺术与技术诠释诗画意境

作为电视综艺,“体验感”是其“立身之本”。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文化的显著特性之一是“意境美”。但就表现形式而言,“意境美”并不完全借诸视觉上的形象反馈,而是强调抽象的、形而上的精神共鸣。那么,该如何在短短一段节目的时间里展现这种中国式的独特审美,让诗画走进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心灵?

《诗画中国》选择的答案是“艺术+技术”。如果说“开卷”是入画的序曲,“品卷”是点睛的妙笔,“合卷”是精彩的定格,那么具有极高观赏性的第二环节“入卷”,则是以不拘一格的演绎,让典藏画作的一山一石、一字一句“跃然屏上”,所以游目骋怀,寓教于“视听之娱”。

这一环节中,节目围绕每一幅画作主题进行创意设计,充分利用CG、AR等前沿科技,综合影视化拍摄、外景拍摄等方式,运用舞剧、歌剧、话剧等形式,多角度展现经典画作的美学意义和历史价值。

其中有令人惊艳的“入画”体验。老戏骨李光复扮演的“山间行者”与舞者扮演的驮队商旅“穿越”进立体的《溪山行旅图》轴中,巨峰耸矗,瀑布飞流,老树挺立,豪迈之情油然而生;《杂花图》卷变幻成跃动的水墨音符,环绕在钢琴家郎朗身边“翩翩起舞”,泼墨成乐,韵成天然,尽显画者疏狂本色……当平面的画作经技术再创成为一个个生动立体的“真实空间”,观众所看到的是画者眼中千百年前的鲜活世界,感受到的是画者激昂丰沛的内心思考。

更令观众印象深刻的,是诗画与众艺的和鸣。以飒爽的剑器舞还原《公孙大娘舞剑图》轴中“一舞剑器动四方”的风采,以非遗茶百戏演示《林榭煎茶图》卷的温润笔触,借昆曲戏歌再现《月曼清游图》册之“踏雪寻诗”中的古代仕女雅兴,用曼妙的舞蹈描绘《捣练图》卷中生机勃勃的大唐风情……文艺荟萃连接起传统与现代的共通审美,打造出意象与具象的水乳交融。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求,便在沉浸式的观赏中被唤起。

《诗画中国》“品卷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节目让观众认识到中国诗画深厚隽永的文化精神和不同门类艺术之间的相互交融,不仅突出了美学魅力、艺术感染力,而且充分体现了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可以说,《诗画中国》打开了一个根植于艺术创造力与中华美学追求的文化世界,而在诗画“活起来”的过程中,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也被不断激活。

顺应融媒体语境创造传播范本

从价值取向与传播效力来看,《诗画中国》不仅推出多个“文化破圈”的高光时刻,也恰如其分地完成了一次传统文化的感召之旅。

随着节目的播出,节目相关的微博词条收获上千万乃至亿级阅读量,《江干雪霁图》卷、《江山秋色图》卷、《落花游鱼图》卷等经典画作进入到众多网友记忆中。许多观众表示,看完节目后发现,古诗画的美既是直观的、表面的美,也是深层次的、具有穿透力的美。诗画、风骨,这是流淌在中国人身体中的血液。

同时,《诗画中国》的传播力并不局限于诗画本身的魅力或合璧创演的模式,而是顺应融媒体传播语境,构造出一系列以诗画为核心的IP产品矩阵,将节目的文化维度进行延展,将节目中错落分散的知识要点进行集纳。比如,针对每一幅画作发布动态海报,展示经典名画中值得细品的细节;配合每一幅画作的创演环节释出幕后花絮,阐释“入卷”的构建思路与心得体会;发布专家学者解释画作与诗文的片段合集,推出深入浅出的《诗画大师课》;发布解读古画“冷知识”的系列短视频《有画好好说》,年轻艺人化身“嘴替大师”揭秘古画逸事……《诗画中国》切中当代互联网传播规律,以年轻人的语言、年轻人的喜好、年轻人的体验诉求,有节奏地推进诗画文化的多层次传播,展现出丹青书卷的无限种打开和鉴赏方式。

诗词壮志,丹青抒怀。古人在有限的时光中,以笔墨记述下眼中所见、耳中所闻、脑中所思,创造了不朽的文明源流。如今《诗画中国》传承这些观察与思考,或用现代技术进行表达,或以年轻语态重新解读诗画真谛,或顺应时代传播规律创造传播范本,于是便吸引了诸多年轻人“入坑”诗画文化,激发出年轻人的主动传播意愿,成就了一档大众传播领域的标杆文化节目,更让沉寂在博物馆中的文化资源得以活化,在大众中激发起强烈的文化认同,从而埋下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创新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