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作家网书单 寒冬雅趣:四季度艺术类图书盘点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鹏波/整理  2022年12月30日08:55

一年转眼就到头了。在寒意四起的时节,邀您一起来阅读,让艺术雅趣温暖绵长冬日。喜欢电影的朋友,可以选择两本精彩的访谈录《幻夜奇行》《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伍迪·艾伦唯一亲笔自传《毫无意义》,吉卜力“掌舵人”铃木敏夫讲述“吉卜力的天才们”,以及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虚构艺术三部曲”完结篇《人物》;绘画方面,有女性主义先驱玛丽安娜·诺斯百年前为植物留下的画作,大卫·萨利的首部艺术随笔教你用艺术家的眼光看画,以及一本探讨中国近代视觉文化发生、演变的专著,以死亡为主题呈现的“另一个文艺复兴”。音乐方面,“法兰克福学派”代表阿多诺对电影音乐美学本质作出经典论述,美国音乐史学家特德·焦亚回溯四千年音乐发展史。此外,还有一本以文字设计为镜思考社会生活的观察录,一本讲述中国古代园林背后故事的美书。

1. 《幻夜奇行: 大卫·林奇谈电影》

[美] 理查德·A. 巴尼 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出品,邵逸 译

凭借《穆赫兰道》《双峰》等作品享誉国际的美国导演大卫·林奇是名副其实的好莱坞鬼才,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过去的30年里,没有导演能拍出比林奇的作品更加引人入胜、更具争议、更令人困惑的电影,也没有导演比林奇更不愿谈论自己的创作。

《幻夜奇行:大卫·林奇谈电影》收录23篇重要的林奇访谈,时间跨度三十多年,多篇是首译为中文。这些直言不讳的访谈涵盖了林奇创作与人生的方方面面,记录了他对电影的独特解读、他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对暴力、恐怖、城市、欲望、女性、生老病死、现代人的焦虑等议题的深刻探讨。该系列同期推出的还有《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同样不容错过。

2.《毫无意义: 伍迪·艾伦自传》

[美] 伍迪·艾伦,新星出版社,新经典文化出品,btr 译

“生命可以被当作悲剧或喜剧,但我认为它毫无意义。”伍迪·艾伦放下导筒,向读者倾情讲述自己的故事,用戏谑的笔锋写出生命中遇到的人、起伏的事业生涯、热爱的各种艺术作品,并正面响应纠缠他三十多年的丑闻和谣言。

伍迪·艾伦凭借《午夜巴黎》《安妮·霍尔》《曼哈顿》等经典电影家喻户晓。他既是不羁的天才,也是勤劳多产的创作者。每年拍一部电影的他将创作主题触及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直到八十高龄仍未停止创作。《毫无意义》是他的第一本亲笔自传,也是这位当代著名导演极具娱乐性、诚实、丰富、精彩的自画像。

3.《吉卜力的天才们》

[日] 铃木敏夫,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出品,曹逸冰 译

日本有个工作室叫吉卜力,诞生了两位天才大师——宫崎骏和高畑勋。但不为人知的是,这两位天才的背后有一位策划师——铃木敏夫。没有铃木敏夫,就没有现在的吉卜力。从《风之谷》《龙猫》《千与千寻》等经典作品,到《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等备受瞩目的新作,都有铃木敏夫的参与。可以说,铃木敏夫是吉卜力当之无愧的“掌舵人”。

《吉卜力的天才们》讲述吉卜力每部作品背后的故事。从创意的萌发到实现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到吉卜力作为一家公司遇到的机遇和挑战,再到宫崎骏与高畑勋的友谊,铃木敏夫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了吉卜力一路走来的历程,分享天才们之所以为天才的秘密。

4.《人物: 文本、舞台、银幕角色与卡司设计的艺术》

[美]罗伯特·麦基,浙江文艺出版社,果麦文化出品,周铁东 译

《人物》是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虚构艺术三部曲”完结篇和集大成之作,融会故事原理、剖析对白、揭示人性,创造只属于你的人物宇宙。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人物礼赞,探讨人物发明的灵感源泉,并为塑造你的才华奠定基础,以创作出具有超级想象力的虚构人物。第二部,人物创作,阐述见所未见的人物创作,从“由表及里”的方法开始,过渡到“从内到外”,拓展到多维度和复杂性,最后以最为极端的角色作结。第三部,人物宇宙,书写类型人物、表演以及读者/观众/人物关系。第四部,人物关系,通过铺陈五部散文、戏剧和影视作品中的“剧中人物”来阐明卡司设计的原则和技巧。

5.《花朵与探险: 玛丽安娜·诺斯的艺术世界》

[英]玛丽安娜·诺斯 著 / 祝羽捷 导读,中信出版集团,余天一/祝羽捷 译

“坚持热爱,终将收获人生的绚烂花朵。”诺斯打破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对女性的重重禁锢,选择终身未婚、独自环游世界,并为植物作画。她深入六大洲的16个国家和地区,记录了全球的900多种植物;不仅独立发现了新物种,更在彩色摄影尚未诞生的年代、用画笔启发了科学家们对新物种的持续发现,在学界享有崇高地位。

本书收录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玛丽安娜·诺斯画廊的约400幅作品,按诺斯的旅行目的地和时间线重新梳理归类:植物肖像、风景写生、人文古迹、当地生活……翻阅本书,就像跟随这位勇敢、敏锐且热情的女探险家,开启一个丰富而未知的自然世界。邱园院长约瑟夫·胡克评价这些作品为“植物王国的奇迹”;邱园图书馆艺术与档案馆馆长克里斯托弗·米尔斯称本书献给所有“视画廊为珍贵朋友的人,还有到目前为止不能把图像资料带回家随意翻阅的人”。

6.《如何观看:关于艺术的看、说、思》

[美] 大卫·萨利,河南文艺出版社,理想国出品,黄华侨 译

艺术是如何运作的?它如何感动我们,知会我们,挑战我们?作为国际知名画家大卫·萨利的首部艺术随笔集,《如何观看》介绍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批艺术家的作品,从画家到观念艺术家,包括萨利的朋友和同代人:杰夫·昆斯、约翰·巴尔德萨里、罗伊·利希滕斯坦、亚历克斯·卡茨等。

该书不仅探索了艺术家本身特性的多重性,同时揭示了他们作品的特别之处。萨利摆脱艺术理论的行话,以幽默和热情的行文,精确和深具缅怀的描述,带领读者奔赴一场诉诸直觉的艺术之约。这是一堂讲述如何用艺术家的眼光观看艺术的大师课。

7.《透明:中国视觉现代性(1872—1911)》

唐宏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透明》研究近代中国视觉文化,以视觉性为线索,从绘画、画报、摄影、幻灯、电影等艺术门类,到各类光学玩具/视觉技术,乃至小说与报章文字所记录的视觉经验、视觉感知,力图描画和分析近代中国所呈现的视觉图景、图像—媒介文化与近代中国人所分享的视觉经验,并将之与晚清的政治氛围、文化心理,乃至全球跨文化的图像、媒介与思想的流通联系在一起,由此勾勒出近代中国的视界政体,并揭示其与中国人主体性形成的关系。

作者唐宏峰从事视觉文化研究多年,在海内外也有一定影响。写作过程中,他查阅上百种中外文献、资料,走访国内外大学和相关研究机构,旁征博引,力图在对近代中国视觉文化历史进行广泛而细致研究的同时,对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进行抽象化和理论化,将中国近代视觉文化的发生、演变,理解为现代性世界历史转型的内在部分,以期与西方理论进行对话。

8.《凝视死亡:另一个文艺复兴》

秋鹭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美人、英雄、圣贤、天选之子;恶人、凶手、复仇者……无论是谁,都逃不过“终有一死”的命运。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反抗、接受和迷恋,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最神秘、深刻的话题,也是无数艺术作品的母题。在《凝视死亡》中,艺术史学者秋鹭子将以众多亡者汇聚出“另一个文艺复兴”。

秋鹭子说,“我无意写一部巨著,我想做且能做的,是透过我所熟悉的艺术——具体说,是以死亡为主题的艺术——去认识文艺复兴。在那个‘重生’的时代,艺术家从未停止对死亡的凝视和沉思;形形色色的人,乃至一切众生,都在他们的画笔和刻刀下死过了。一切艺术皆是虚构,也是建构,借这虚构的死亡,文艺复兴艺术家建构了古代与现代、自身与世界的联系,以及各自的真实的生命体验。”

9.《论电影音乐》

[德]特奥多·阿多诺/汉斯·艾斯勒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新行思/光启书局出品,刘斐 译

《论电影音乐》是关于电影音乐美学本质的经典论述,也是对20世纪文化工业批判的理论经典,从电影配乐实践的具体问题,到社会学和美学分析,都深入而透彻。“法兰克福学派”代表学者阿多诺考察了电影和音乐、自然音响和人工合成声音之间的关系,同时探究了新的文化政治可能性。

该书变成了一部奇特的经典:记录了关于电影音乐之特性与潜力的开创性研究成果的著作,独一无二地代表着尝试在布莱希特式的实践和批判理论之间寻找共同点的难得的合作,也是一本经常被引用却很少被阅读的书。

10.《变革之声: 一部真实的音乐史》

[美] 特德·焦亚,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读·艺术家出品,孙新恺 译

在《变革之声》中,美国饱受赞誉的音乐史学家特德·焦亚带读者回溯了音乐四千年的发展历程,他从史前人类时代的自然声景写起,一直写到当今的真人秀、歌唱大赛和网红视频,通过广泛而细致的研究与深刻的思考,向我们展现了被掩盖的真相。

音乐是变革的媒介,分裂的根源,也是人类生活的魅力源泉。该书曾入选《大西洋月刊》年度15本最佳图书、《华盛顿邮报》年度50本非虚构好书、《图书馆杂志》年度最佳艺术书籍、《书单》年度最佳艺术书籍等,《卫报》《华盛顿时报》《重拍》等众多媒体及音乐家特里·莱利、弗雷德·赫希等一致推荐。

11.《从字体开始:设计改变的生活与社会》

The Type,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从字体开始》是一本以文字设计为镜思考社会生活的观察录。通过大众消费、交通空间、阅读体验、排印技术、字体历史、公共社会等 6 个章节,从日常生活中的字体线索出发,由浅入深地探讨广泛的视觉文化。

与一般设计类书籍着重呈现作品的方式不同,《从字体开始》聚焦于事件和过程,探究设计背后动态的生产关系,解释它塑造文化符号的过程,分析它在社会变迁中扮演的角色,强调它可以作为改善社会(而不仅是商业)的积极的手段,也为读者引入看待文化景观的新视角。

12.《故园惊梦:园林里的中国》

贾珺,湖南美术出版社,浦睿文化出品

古典园林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更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花园,寄托着我们对理想生活、与自然同居的向往。从先秦的高台厚榭到六朝的山庄田园,从唐宋的风雅端丽到明清的曲折婉约,中国的历史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园林。如今,这些园林少数幸存至今,大多烟消云散,或沦为遗址。

清华大学教授贾珺通过爬梳文献、实地考察、复原想象,重现了古代名园的景观,生动讲述了掩藏在园林背后的故事。搭配大量园林摄影、建筑平面图、古画等,使读者更可直观感受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充分领略古人的审美意趣,以及他们在园林中寄托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