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努力构建中国式现代审美与文艺评论自主知识体系
来源:文艺报 | 徐粤春  2022年12月26日08:52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这是对现代化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大亮点,也是重大创新点。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文艺理论评论界日前以“中国式现代审美与文艺评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主题进行了研讨。此次活动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专业委员会、中华美学学会审美文化专业委员会和《文艺评论概要》编写组主办。来自美学、艺术理论、各艺术门类学科和文艺评论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关键词,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文艺理论与评论的内涵及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具体关注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中国文艺理论评论建设,中国式现代审美、中国现代文艺理论评论的历史道路与当代发展,中国文艺评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等核心问题。笔者认为,这些议题对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文艺理论评论的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学科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普遍经历的历史过程,也是中国近代以来为实现民族复兴梦想所选择的道路。而从文献检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正式提出几乎是与改革开放同步的。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会长马尔科姆·麦克唐纳时提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作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在随后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在党内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对这一概念作出丰富,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对这条道路的基本特征作了重要论述。2021年,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党的历史上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更是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员令。

而具体到“现代性”,这是一个复杂的、多义流变的概念,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学科、不同思想体系对它都有不同的解读,也即是说,它有不同的打开方式。我们对中国文艺现代性唯一正确且合理的打开方式是建立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之上的,是蕴含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期许之中的。也正是源于这一理论出发点,前不久,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评协主办的《中国文艺评论》月刊便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艺现代性”为主题向学界业界公开征稿,以期对这一命题进行更深刻的研究与阐释。

在笔者看来,如果要对中国文艺的现代性进行规定的话,高扬人民性、彰显中国精神、文化自信自强、增强精神力量、开放包容等,都可以成为其重要特征。作为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中国文艺现代性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一是扎根中国实践。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来源和动力,实践创新不断,理论创新不断。“中国文艺现代性”这个关键词就是要求我们的研究要紧紧结合中国实践。一方面,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展和成就,将其作为这一时期文艺理论评论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密切关注文艺实践的发展和成果,在与文艺实践的互动中建构理论命题与理论逻辑。

二是建设中国理论。新时代中国文艺蓬勃发展的实践,急需文艺理论和评论不断作出有力阐释。反观当下,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审美的现象比比皆是,西方理论源于西方经验、产生于西方实践、回答的是西方问题,如果不加分析辨别地使用,就会出现过度阐释、强制阐释的现象。我们应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国古代文艺理论遗产,吸收借鉴国外文艺理论的优秀成果,立足中国百年人民文艺的形成历史、独特属性和发展成就,探索具有全球视野和时代前瞻的中国自主的文艺理论评论体系。

三是回答新时代中国审美之问、艺术之问。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曾在题为《数学问题》的演讲中说:“一个学科能够产生大量重要问题,才能保持活力。”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而言,能够回答社会问题是理论的生命所在。我们应面向生动鲜活、五彩斑斓的中国文艺实践,运用更具阐释力、影响力、引领力的中国文艺理论,回答“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怎样弘扬真善美、怎样批驳假恶丑”这个新时代审美之问、艺术之问,努力在回答问题中检验理论,在问题的成功回答中完善理论。

笔者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为深入思考中国式现代化与文艺现代性问题、回答中国式现代审美与文艺评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之问提供有益的启示和丰硕的有价值的探讨成果。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主编、中国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