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天地人生:中华传统文化十章》:“让文化回到生活”
来源:文艺报 | 袁益民  2022年12月23日10:34
关键词:王蒙

一位作家,从青春年华到耄耋光阴,一直保持高质量、大能量的创作状态和探索势头,放眼全球,恐怕也难有几人,而中国当代作家王蒙正应位列其中,他的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品质,都体现出旺盛、持久、深邃的面貌。

王蒙先生的人生,是怎么做到如此坚韧、如此峭拔、如此英特迈往的呢?他的新著《天地人生:中华传统文化十章》直接给出了答案:他得益于中华古典文化精髓的启发、滋养和支撑,先人的智慧打通了他的经脉,塑造了他的骨骼。

这本不是很厚的书,内容却非常广博:生死、天地、天人、命运、仁义、美德、权力、治理、礼法、软硬实力、王道、无为、修身、君子、劝学、修养、境界、风度、理想、信仰、家国。同时,涉猎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门类和方面,包括哲学、历史、伦理、社会、生命、理国、治学等等。但王蒙的行文风格不是《中国社会科学》《古典文学知识》《文史哲》之类,也不是各大院校的学报上的厚重论文,而是小说家言的“王蒙腔调”。用王蒙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尽量把谈中华传统不变成谈古代的事,谈很遥远的以前的事,而是好像我们谈家常一样,好像我们一块交流生活的经验一样”。

对高大上的经典进行接地气的诠释,不是王蒙的全部任务,甚至只是本书的一个基本面。王蒙在本书的序章《文化圆满人生》中开宗明义:“文化的活力在于它的有效性……这本谈文化传统的书,意在以文化谈人生,帮助人生、丰富人生、圆满人生。”王蒙所要实现并且已经实现的,就是将哲学通言、圣人睿言、经典格言,与自己此生的体验、经验、实验贯通起来,进而融合、发酵、生成,凝结为可亲、可感甚至可触摸的人生智慧,从而产生启迪作用、导向功用、标杆效用,实现他在本书跋中所宣扬的“让文化回到生活”。

我们读到了慷慨无私的王蒙,他将人生体验中最精华的部分,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读者;我们读到了“青春万岁”的王蒙,他的思路依然是如此激荡,他的想象依然如此瑰丽,他的表达依然如此气势丰沛、蓬勃飞扬,他思想的流量依然如此汪洋恣肆。当然,最为宝贵的是,我们读到了丰赡厚实的王蒙,博古达今、纵贯中西的海量储存,跌宕起伏、九死不悔的坚忍心性,超脱羁绊、睥睨窘顿、摒弃俗世的灵魂气场,将思考、张扬、创新永远放在第一位的自觉追求。

这里要说到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正常情形下,输入与输出是完全成正比的,学问研究、思想淬炼、创新创造,物质形态的和意识形态的,形而上的和形而下的,都脱不了这个铁律。当然不排除小部分人靠优越的天资、机灵的大脑而有所成就,但是这条路能走多长、走多久,是要打问号的。偏偏中国文学界、文化界走出了一个王蒙,既天佑聪明,又勤勉如蜂,他的文学创作才能喷薄而出,为当代中国带来宝贵财富。

从表象上看,因为有海量涉猎作为支撑,就有了《天地人生:中华传统文化十章》信手拈来、洋洋洒洒、蔚为大观的表达与阐述。从深层次看,王蒙是一位很有生活的作家,有形态丰富的人生体验,多数经典都可以让王蒙在丰富的命途中找到对应的点位,这就使得经典对于王蒙来说,有了个体的“这一个”的意义,有了基于实践的消化与运用。在书中,王蒙将先验适用于体验,将体验凝练成的经验,固化为人生宝典,和盘交付于读者,他用自己的“让文化回到生活”教给世人如何“让文化回到生活”,这是本书的终极目的、任务和价值。

生活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我们无非采取三种态度:进取、妥协、和解。本书名为“天地人生”:天之下,地之上,人是绝对的主体,这个主体的活动叫做人生。从小说创作方面看,从最初的《青春万岁》到《春之声》《坚硬的稀粥》《活动变人形》再到《吻》以及近年的《笑的风》,王蒙一直行进在对主体性的认知、探索、丰富之路上。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进取,王蒙在跋中有一段非常直白的表达,既阐明了写作本书的初衷,又从文化的角度激活世人的奋发态度和踔厉气概:“我们讨论文化与传统……为了担当起随着时代发展而愈益艰巨复杂化了的历史使命……实现传承、弘扬、创造性转变、创新性发展……实事求是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推进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贡献中华,贡献中华文化,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王蒙先生绝对担当得起“自强不息”这个词。他从《青春万岁》起步,就以冲刺的姿态,在小说、诗歌、散文、评论、随笔各个领域纵横驰骋,高潮迭起,构建了一个璀璨、博雅、厚实、丰赡的文化“王”国。他七八十岁的时候,依然活跃在各文学类文化类刊物和文学排行榜上;而今快90岁了,还保持着很年轻的创作状态,学养、活力、韧性共同烘托着他坚硬的进取。“人民艺术家”的国家荣誉,王蒙当之无愧。

关于妥协,王蒙引用了相声演员方清平的脱口秀《长生不老》。这个脱口秀走的是荒诞现实主义的路线,其中的剧情是人人都实现了长生不老,终于活得不耐烦了,到了“求死不得”的地步,最后只能去恳请医生开两盒“伸腿瞪眼丸”。王蒙居然对这个“段子”情有独钟,又“泄露”了他研古而不迂的“青春本色”。当然,这个“段子”只是个引子,轻松地、巧妙地引导读者回到“道”的本原,在本书的第一章“生死”篇中,他非常认真、诚恳地启发我们,要学会妥协。“生老病死,生而后死,是天道,是大道,是大自然的不可变易的规律,是能够做到的就是好好活,健康地活,文明地活,尽可能快乐与有意义地活,尽量避免由于荒谬、迷信、愚蠢、压迫、剥削、失误而自损生活质量与寿命。”一方面,人们对生老病死要充分认同和无条件接受;有了这种妥协,人生就会豁然开朗,就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另一方面,妥协不是躺平,不是吞下精神鸦片,在科学性妥协的基础上,“人生值得努力过好,生活质量需要不断提高,人格需要完善再完善,喜怒哀乐值得去体验,艰难险阻值得我们去奋斗去克服,顺逆通蹇都在考验试炼丰富充实我们的人生”。

和解也是一道人生大命题。和解是介于进取与妥协之间一种努力,一种“轻努力”“微努力”,是圆融、通达,是内在世界与外部环境角力之下水到渠成的自省和作为,是妥当、稳定的人生,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我的“黄昏哲学”》里,王蒙告诉大家:“老年又是和解的年纪,不是与邪恶的和解,而是与命运,与生命、死亡的大限,与历史的规律,与天道、宇宙、自然、人类文明的和解。达不到和解也还有所知会,达不到知会也还有所感悟,达不到感悟也还有所释然,无端的非经过选择的然而又是由衷的释然。”学者们研究王蒙的小说,共同发现了王蒙将和解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梁振华、吴楠在《和解的视角与姿态》中写道:“王蒙及其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化/文学史上一个含义丰富的独特存在。结合纵贯其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实绩来看,传统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革命政治信仰、幽默豁达情怀等精神人格元素的相生相融,映衬着王蒙以‘和解’为核心的伦理道德立场。” 房伟在《“历史和解”与“意识融合”的文学史张力》中也论及,王蒙的小说深刻“表现出全球化历史时期,中国文学在追求‘历史和解’与‘意识融合’基础上,再造民族文化叙事的努力”。在本书里,和解已不仅仅是一种态度、一种认识、一种哲学,王蒙刷新并提升了和解的内涵:“平衡和谐,不是靠吃瓜旁观、袖手躲避、隐瞒真心、敷衍对付……所能做到的。平衡和谐靠的是该争必争,能调整则调整,该怼必怼,可忽略则忽略,明明白白,无为无不为。”

本书分为生死、天地、三才、混一、文治、修身、美德、君子、劝学、风度十章,其中,天地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立足点和着力点,是我们出发和归来的永久根据地。王蒙告诉我们,天地衍生阴阳,阴阳涵盖万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类如何成全自身、完善自身、发挥自身,天和地都昭示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