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英模题材戏剧如何塑造人物 ——从话剧《钱瑛》的创作谈起
来源:文艺报 | 刘 平  2022年12月16日08:45
关键词:《钱瑛》

描写英模的戏必然要书写英模的事迹,但如何写好自己心仪的人物,塑造出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努力做到“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却是对编剧创作实力的考验。稍不留神,就可能陷入“同质化”的窠臼,从而形成作品中事迹多、人物形象不感人的结果,使剧作难以收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在这方面,话剧《钱瑛》(编剧赵瑞泰,导演王佳纳,长江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创作与演出值得借鉴。

《钱瑛》是以歌剧《洪湖赤卫队》中主角韩英的生活原型为主人公进行创作的,她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在革命战争年代,钱瑛是在白色恐怖中投身革命、英勇战斗、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战士。新中国成立后,她担任新中国第一任监察部长,是中国共产党纪检监察工作的创始人之一。如果按人物的成长历史来写,只要把钱瑛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事迹和在和平年代担任监察部长时的感人事迹写出来,戏也就“完成”了。但这样写无法解决前后两部分的统一问题,人物形象也被大量事件淹没。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塑造出一个鲜活、生动、完整的人物形象?编剧赵瑞泰先生颇费了一番思考并进行探索。

创作之初,该剧按照“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年代”来描写钱瑛的事迹,已经写出三稿,但赵瑞泰先生总是感到不满意,觉得新意不够。经过一番思考,他毅然推翻了原来的思路,重新结构全剧,不按人物的成长经历来写,而是以人物的“情感线”来结构全剧,重点描写人物在成长过程中的“内心情感”和“心灵成长”的历程,即以人物的情感在历史与现实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与困惑,带出事件(历史的和现实的)的发展过程,以情感的矛盾突出人物性格,展现她在困难面前的勇气与毅力,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展现人物的思想品格。

该剧以“一封信”为切入点,以“情感”作为“桥梁”,连接起主人公与周围同志的关系,打通人物成长过程中各阶段的内在心理联系,让主要人物始终处在情感矛盾的风口浪尖上,讲述了由情感冲突引发革命斗争的激烈澎湃的故事。戏一开始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这样一幅画面——1957年初春,人们都在准备过春节,钱瑛来到雨花台烈士陵园,面对丈夫谭寿林的墓碑独自述说着:“老谭,快过年了,我来看看你……告诉你个好消息!党的八大召开了,毛主席说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这不就是你当年想象的样子吗!老谭呐,你要是还在……那该多好!真的好想你!”自从丈夫牺牲后,钱瑛每年都来“看望”丈夫,但她今年来似乎有更多的话要对亲人诉说,她心里装着一件“大事”。不久前她收到了革命战友刘平实的一封信,反映当地群众吃不饱饭,为了糊口不得不去逃荒要饭。而事情的起因又与她的另一位革命战友丁小江有关联。省级领导丁小江官僚主义严重,在大灾之年不关心群众生活,欺下瞒上,甚至贪污、挪用救济款,已经堕落为人民的“罪人”。这件事让钱瑛感到触目惊心,在她心里掀起巨大波澜,她回想起革命战争年代,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刻,丁小江同他们一起并肩战斗,他的姐姐丁彩萍为保护谭寿林而牺牲,刘平实以开书店为掩护传递情报,为保护革命同志被敌人打残了一条腿……

作为共和国的监察部长,要处理这件事,一边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一边是革命战友,钱瑛感到“扎心般”的痛!“老谭呀,你说说看我该怎么办?曾经是我们的救命恩人,现在是漠视人命的父母官,曾经是我们出生入死的战友,现在是伤害百姓的罪人……”此时此刻,钱瑛似乎又听见丈夫谭寿林就义前“一生为民”的嘱托:“永远不要忘记,你曾经在党旗下许下的宣誓。”丈夫的话解开了钱瑛的“痛苦”之锁,而且使她更加坚定了“不忘初心”的理想信念:“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全剧由此奠定了钱瑛在成长过程中的坚实思想基础。

以情感矛盾推动人物性格发展,突出人物个性,是该剧取得成功的突出特点。剧中最感人的一场戏是钱瑛与丁小江的斗争。

钱瑛与丁小江的斗争,用“秉公办案”已经不能涵盖问题的全部。共产党员也是人。其中,人物心灵的痛苦、挣扎、突围,不只丁小江想借战友之情求生,钱瑛心中也因战友之情所困惑。面对丁小江的求情,钱瑛心里如打翻了五味瓶,她脑海里不断浮现革命战争年代的一幅幅画面,心中如狂涛般地翻腾。“我们的战友情,我也铭记于心。可是,我是一名党员、一名监察干部,党和人民把权力交给了我,我就要尽忠守职。”钱瑛心里有自己的底线:“不得罪腐败分子,就会得罪人民!”放过丁小江,就是对党的不忠、对人民的负罪、对理想的背叛,也对不起刘平实这样一心为民众着想的革命战友。决不能因为是“救命恩人”而损害了党的名誉,更不能因此破坏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这是钱瑛的初心和革命理想所不能允许的。在这里,党心战胜了私情,民心战胜了软弱,凸显了钱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忠诚党的事业、关爱人民群众的高尚思想品质。如此,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共产党员形象就站在了舞台上,也活在了观众心中!

该剧不仅完整地塑造了钱瑛的共产党员形象,而且写活了她身边的一群人——谭寿林、丁小江、刘平实、喜妹、丁彩萍和烈士后代杨虎兆。通过他们写出了钱瑛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的源泉。如谭寿林,他是钱瑛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是钱瑛精神方面的“鼓舞者”,也是钱瑛思想和情感方面的“解惑人”。革命战友刘平实是钱瑛工作上的一面镜子,他临死之前的那句话:“千万不要忘记我们党的宗旨,不要忘记老百姓!”无疑是对钱瑛工作的鼓舞与鞭策!还有喜妹、丁彩萍等革命姐妹对革命工作的一片赤诚。丁小江的堕落与犯罪,则是钱瑛的一面“反观镜”,使她提高了加强党的监察工作的自觉性和敢于担当的使命感。杨虎兆戏不多,却是一个方面的重要代表。他作为县委书记,比较了解灾荒之时群众的疾苦,想把真实情况向上级领导汇报,却被身为省委副书记的舅舅丁小江压制。在钱瑛的开导和鼓励下,他甘冒“忘恩负义”的罪名如实汇报了舅舅的情况。他们的行为,不仅是钱瑛追求革命、实现理想追求的沃土,也是在革命熔炉中考验她、锻造她革命意志的淬火,使她的信心更坚定,意志更坚强,鼓舞着她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继续经受考验,永远做一名冲锋陷阵的战士。

尽管该剧还有进一步打磨提升的空间,但我认为该剧描写英模人物的构思与方法,不仅有利于人物形象塑造,而且符合话剧艺术创作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