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自然伦理与人文情怀的大生态叙事 ——评徐向林长篇报告文学《东方湿地》 
来源:文艺报 | 北乔  2022年12月13日10:09

盐城黄海湿地是我国东部沿海一片古老又年轻的土地。作为生物多样性的特殊样本,《东方湿地》作者徐向林聚焦这片湿地,通过文学与生活最为密切的互动,在这部25万字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生成了生活的诗性和诗性的生活这一双重叙述。日常生活与文学建构、生存诉求与敬畏自然、感性的体味与理性的思考,在叙述的情境中抵达思想的境界。

家乡的湿地,人类情境的书写

《东方湿地》书写的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成功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这片湿地在东方,是地理上的方位,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大生态体系中的地域方位和人文情感方位。徐向林在为这片湿地书写传记时,以大地理观和雄阔气魄立于高处俯瞰人类与大自然,以大视野和大胸怀关注和思考人在生态中的生存和生态在人类活动中的损益,其写作带有鲜明的坐标意识,即以本真的生活感受、深度体验和学者性的田野调查,构建全视角、全历史、全时空、大情怀的沉浸式叙事。

在具体写作构架上,《东方湿地》以历史进程为脉络,辅以富有意味的闪回跳跃,完成湿地自古至今的时空讲述。岁月的纵深感和与此而来的命运感,是大地伦理的真实演绎。与其他文本的大地叙事不同的是,《东方湿地》的叙事,盐是核心元素。海水远去,滩涂渐现,人们走上海滩煮海为盐。从此湿地现于天空下,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人类足迹。之于湿地和人类,这最初的时期其实就是一种“创世纪”。此后的捍海垦荒、植树造林、还湿地之本,盐渐渐从大地上消失,成为大海与湿地共同的回忆,加入人类传说般的叙述,沉淀于人们内心深处,成为永恒的集体无意识。如此,盐一直在,就像“盐城”这个地名一样,依旧浸润海风。盐,属于大海,是湿地的乡愁之心;盐,又是我们生命不可缺少的,是生命智慧与情感的味道。盐在湿地的岁月流转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象征意味。

在时间轴线上,《东方湿地》以散点透视进行空间移位,对与湿地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和生态地标进行了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的叙述。湿地的申遗过程以及辐射性的事情,贯穿《东方湿地》全篇,描述虽或显或隐,但一直是叙述交响曲中的重要音节。这既将湿地的书写提升至全球视野,尽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大情怀,又使得整部作品多了几分大气磅礴、宏大雄浑。珍禽保护区、麋鹿保护区、黄海森林公园、条子泥等是东方湿地的明珠式区域,徐向林力图从多个角度展现湿地意味性的变化和其独具价值的个性气质。比如麋鹿保护区拥有全球最大的麋鹿基因库、全球最多的野生麋鹿种群。徐向林不吝笔墨,纵情状写,视角可谓是上天入地、纵横古今,既有工笔画式的纤微又有大写意的飘逸,既重素朴式的描述又善于动用通感之法,为的是最大可能地写出湿地的与众不同,写出湿地的本真,也写出地域性的人文情怀。

地气与人气,叙述最为明亮的底色

面对东方湿地史诗性的品质,徐向林在宏大叙事中特别注重回到生活本身,回到人与自然的现实,以生动有趣的细节、真切的在场感饱满叙述之力。而这之中,徐向林又以巧妙的笔法在表述人们尊重自然,与万物平等相处这一理念之下的真诚行为。

随着生态越来返璞归真,盐城黄海湿地吸引了大量的候鸟在此栖息,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的中部枢纽型“机场”。每年有近30万只候鸟在此越冬,300多万只候鸟在此过境停歇。在一农户家,徐向林看到几只鸟正在吃晾晒的粮食,便问人家为什么不驱赶,这户主人说,鸟儿大老远来,吃点粮食,没什么大不了的。平淡的话语中,鸟似乎是来串亲戚的。极平常的细节,极平常的叙述,让我们体味了人们的爱鸟之情。如此极富神韵的细节,徐向林信手拈来,如同暖风细雨泽润于文本中。走进海滨的巴斗村,徐向林以听到的“盘车号”“牵帆号”“牵篷号”“测水号”等渔民号子为引,道出了这个小渔村从当年的向大海讨生活到如今向大海送福利的变化,道出了小渔村的自然史、生态史、红色革命史和当下的幸福生活。听人们唱歌,听人们口述,一切都是那样质朴,又是那样真实。

细腻、素朴的日常生活场景,如一缕缕清流让报告文学的“报告”柔软起来,产生了温馨、愉悦之感,在增强文学性的同时,浓郁了作品的“地气”和“人气”,进而又增强了报告文学的感召力和思想力。

在大视野中建构大生态情怀

《东方湿地》的内容可谓海量,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在文本中大融合,而这一切都在人的视野之中,在人类生活重度参与中。地理学家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以人之生存为核心,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把研究重点置于人直接经验的生活世界和环境的社会建构,强调人性、人情、意义、价值和目的,关注人的终极命运,进而发现人类在生态整体中的定位以及人类与环境的本质关系。

徐向林基于这一认识,遵从生活现实,以大量的篇幅写人的生活,写人与湿地之间的关系。《东方湿地》不但应和了“生态空间的人文情怀”这一理念,并在生态文学写作实践中有所掘进,探索更贴合于生态核心要意的书写可能。《东方湿地》还将湿地之史和人类生活史同步叙述,既彼此独立又丝丝缠绕。在多维度的叙述路径中,人是主角,这是现实生活的事实,是对人类生活行为和价值取向的如实再现。

湿地,一直在参与人们的生活。坚实于大地的生活姿态和人文风情,是人们的,也是湿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东方湿地》也是徐向林之于乡愁的当代性和实时性的表达。将浓浓的乡愁揉化为叙述的内动力,使得作品处处闪现人性之光和亲切的烟火气。

有意思的是,如此多的人物是叙述的重要力量,但在作品的整体性的阅读感受上,他们似乎又是一种巨大而浅浅的背景。人们活跃在字里行间,那些故事那些情感令我们感动,也使生活的历史情景毕现无遗、质感强烈。但最终留给我们的,是黄海湿地那荡气回肠的无声无息,和那安然于东方的巨型身影以及浩荡情怀。

东方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样本,而《东方湿地》则是生态报告文学多样性写作的积极探索和喜人收获。这对于黄海湿地和生态文学,都具有启示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