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土家族文学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文艺报 | 向笔群(土家族)  2022年11月07日08:48
关键词:土家族文学

土家族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长期以来,汉语是土家族的主要书写工具。土家族作家的汉语书写中,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个体或群体对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是对中华民族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的统一体。1956年,土家族的民族成分被国家确认,土家族作家不断深入挖掘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应用汉语表达本民族的母体文化精神,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百花园里独树一帜。

所谓“母体文化精神”,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它是民族文学创作的根魂。在不少土家族作家笔下,土家族传统文化精神成为他们创作的母题。孙健忠、李传锋、叶梅、蔡测海、萧国松、颜家文、冉仲景、刘小平、周建军等众多土家族作家的作品,从土家族的文化根脉出发,将民族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紧密结合起来。如李传锋的长篇小说《最后一只白虎》《白虎寨》、叶梅的短篇小说《撒忧的龙船河》、孙因的中篇小说《麝香楼》、冉仲景的诗集《从朗诵到吹奏》、刘小平的诗集《鄂西倒影》等作品,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土家族作家们通过对土家族地域风光的描画、民俗风情的展现、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土家族民族精神的弘扬、历史文化的追溯等,表达了建构土家族族群符码的强烈愿望。在此基础上,作家们将自己的民族命运与国家进程融为一体,书写土家族人民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日新月异的生活变化,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土家族的广阔社会生活图景。如李传锋长篇小说《白虎寨》具有一定的民族精神寻根意识,将土家族白虎文化与时代改革精神融会贯通,在传统与改革、历史与现代的激烈碰撞中展示民间文化的丰厚底蕴。小说书写以幺妹子为首的回乡打工青年,全力追赶时代步伐,突破传统思维桎梏,艰难探索、不懈奋斗的历程。民族文化意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全书,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家国意识。

蔡测海的小说无论是《母船》《麝香》,还是《今天的太阳》《穿过死亡的黑洞》等作品,都是在揭示本民族在新中国语境中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命运。蔡测海的小说创作长期深植于土家族现实生活的土壤,紧紧依附土家族的文化母体,努力开掘土家族历史文化的内在精髓,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土家族历史文化的亚文本,是对土家族生活的艺术描写和艺术概括,同时也是国家历史进程中土家族人家国情怀的艺术彰显。

在诗歌方面,汪承栋将武陵山区土家文化、藏族文化、汉族文化等融为一体。汪承栋是土家族,青少年时代接受汉文化教育,20多岁扎根西藏,长期使用汉语进行诗歌创作,主要反映藏族地区的生活,这使汪承栋的诗歌成为中国少数民族诗坛上的多重文化相互渗透的多民族交相辉映的文学风景。时代的主题、浓郁的民族情调在其诗歌中得以充分表达。同时,也反映藏族与其他民族的团结与融合,体现了鲜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萧国松的《老巴子》是一部具有史诗特质的叙事长诗,共15000多行,约50万字。诗中叙述一个家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迁,表现出土家人前仆后继、生生不息的民族生存状态。该作品融合了多种民族的艺术表现手法。颜家文写过散文、小说,主要成就是诗歌。他的诗歌创作采用“竹枝词”格调,以土家族民歌的传统形态,朗朗上口,歌唱时代精神,反映时代情怀。如《歌声好似坝中水》,讲究韵律,具有现代格律诗歌的情调。

孙因与冉庄是重庆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代表。纵观孙因的文学作品,创作题材涉及历史与现实等多个维度。其长篇小说《秦良玉》以石柱土家族女土司秦良玉的抗金事迹为题材进行创作,将民族情怀与爱国精神熔为一炉,凸显出土家族人一以贯之的家国情怀。冉庄的诗歌以山水为主,表达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吉狄马加在《坚实的足迹——序冉庄文集》里认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诗人,冉庄以创作大量的山水诗篇赢得了诗坛的普遍关注。冉庄在创作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追求明朗清新的风格,诗作大多简洁而富于韵律,注重语言的锤炼,把一种地域的文化精神延伸为民族的审美状态,传达了诗人内在的生命感受。徐必常的长诗《毕兹卡长歌》以土家族历史搬迁为诗歌创作的主题,在家国背景下展开民族命运的书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叶梅在《中国作家》发表短篇小说《撒忧的龙船河》,自始蜚声文坛。此后,她连续推出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显现出独特的创作特色。叶梅的散文聚焦现实题材,对生活的描摹贴切自然,具有温度和质感。她的散文集《根河之恋》突出表现不同民族在改革开放中的巨大变迁,同时以文学的笔调袒露真性情,以赤子之心拥抱山水、生灵、人间,超越了世俗的功利和狭隘,呈现出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团结互助,展露了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甘茂华的散文集《穿越巴山楚水》以文化意象为经纬结构全文,折射了土家族民族文化精魂和土家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在现代意识下对民族文化的执着守望。覃儿健的《匪酋》《一个乡党委书记的手册》《张家界掌故》《故乡的河》等文学作品集多以湘西土家族生活为题材,书写地域社会变革与民族命运变迁的紧紧相连。

龚爱民的长篇小说《寻亲》讲述一个红军家族历时近80年,将在长征途中失散的亲人及其后裔一一寻回的曲折动人故事,从民间的视角出发,巧妙反映了我党在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带领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建立红色政权,以及在和平时期建设新中国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凸显了家国共存亡的现实主题,被评论界称为“一部由牺牲、泪水与寻找编织的土家族红色家史,一部由土家族草根百姓诠释家国意义的生命传奇”。黄光耀的“土家族三部曲”《土司王国》《虎图腾》《白河》都是探寻土家族文化精神的作品,力图从土家族传统文化精神中找到一种影响民族进程的密码。向迅的散文集《鄂西笔记》真实记录鄂西历史的文化变迁,书写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民族意识嬗变的历程。

总之,当代土家族作家积极通过作品表达本民族文化精神的灵魂所在,传达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守。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还有很多土家族青年作家积极书写新时代的生活变化,反映民族意识在新时代的变奏,以文学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