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多部文华奖获奖作品亮相申城 大码头好戏纷呈,一展当代舞台新气象
来源:文汇报 | 王筱丽  2022年11月04日08:32

“上海是中国戏曲的大码头,也是越剧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城市。此次我们带着作品前来,回答艺术为人民而歌、艺术为人民创作的重要课题,向上海观众诚意汇报。”浙江小百花越剧院院长、越剧《枫叶如花》主演王滨梅说。11月10日至11日,这部摘得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的红色题材越剧现代戏将登陆上海大剧院,参加“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演艺大世界·全国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

记者了解到,该展演共吸引了来自全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8家院团的33部优秀作品亮相演艺大世界,其中囊括了话剧《主角》、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评剧《革命家庭》等多部文华奖获奖作品,一展当代舞台气象。

作为越剧历史上首部红色“谍战剧”,《枫叶如花》根据“红色女特工”朱枫烈士的真实事迹改编,讴歌了她作为党员、作为革命者的担当与坚守,也细腻呈现了她作为女人和母亲的牵挂与不舍。无论是对谍战题材的开拓,还是对男女合演新阶段的艺术探索,《枫叶如花》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主演王滨梅回忆起作品的创排过程仍旧相当感慨——自推出后,该剧经历了五轮打磨,跨过越剧擅长的才子佳人戏领域,以浓重、肃穆的笔触再现了我党隐蔽战线上的英雄形象。

本次展演中,多部戏曲作品将目光投向红色题材的创作,运用各具特色的艺术语汇回首峥嵘岁月。本周末,今年文华大奖戏曲类榜首评剧《革命家庭》将在宛平剧院上演。作品通过方承的回忆展开,以识字、剪发、护坟、找党、舍子,最后回到革命岗位为情境点将一个女性的成长史在舞台上动情述说,让观众看到战争年代无数个家庭、千千万万革命者可歌可泣的故事和其背后的付出。《革命家庭》是天津评剧院继《红高粱》之后,再度从当代文学经典中汲取灵感的创作。文学底本与剧种特点有机结合是作品的一大亮点,导演以充满寓意性、灵动鲜活的表现方式,聚焦人物及其情感变化,使戏剧焦点更集中,情感效果更深沉。

从文学中汲取营养的,还有获得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的话剧《主角》。该剧改编自陈彦获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通过“忆秦娥”从11岁到51岁的舞台生涯,展现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反映秦腔这个中国最古老的剧种在时代洪流中经历的兴衰沉浮,既有社会的广度,也有人性的深度。

每每来到上海,《只此青绿》总能掀起一股“国风浪潮”。收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的这一现象级舞蹈诗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作品以“诗剧”为体裁,以“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篇章为纲目,观众跟随展卷人的视角,徜徉在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趣之中,探寻《千里江山图》“独步千载”的偶然与必然,读懂国宝文物与现代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本届展演中也有沪上观众熟悉的“上海的声音”。上海沪剧院十年磨一剑的《敦煌女儿》将于本月底再度与观众见面。该剧讲述了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50年执著坚守甘肃大漠,从上海小女孩到北大学生再到敦煌学大学者,穷其一生致力敦煌研究的人生历程。剧中“樊锦诗”的扮演者、知名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凭借该角色摘得今年的文华表演奖。从20多岁青葱少女演到两鬓斑白,茅善玉用细腻到位的演唱、自然流畅的表演,生动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的“莫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