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民间文艺的自强之路
来源:文艺报 | 潘鲁生  2022年10月31日08: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文化发展的部署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题,具有深刻含义。从自信到自信自强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方向,其中包含的是我国文化建设发展的深刻的历史进程和趋势。以民间文艺为例,历史上,其主要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积淀孕育,作为民间民众集体的文艺创造,也主要以经验形态寄寓于生活传习发展。因此,在社会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传统的民间文艺受到冲击,即使广大专家学者、文化机构不遗余力地抢救保护、留存作品、收藏样本,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民艺从生活的舞台走向边缘甚至传承和创作断流的危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从文化的认知认同、自觉自信的深层心理出发,从全社会最广泛的民众群体出发,全面提升了包括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真正为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文化艺术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注入了生机活力。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把握规律,审时度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向自强,向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高度奋进发展。在民间文艺领域,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守护,做好传承,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向有时代高度、有生活温度、有传承传播广度的更好更强方向发展。这是在10年来文化自信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基础上的发展,也是提高民族文化创新创造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必由之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国情现实、文化特色和本质的尊重,是对中国精神、中国理想、中国立场、中国发展的守护,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战略性前瞻与部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角度看,只有坚守自己的文脉,扎根本土的生活,以人民群众为师,并使人民群众真正回到民间文化艺术创作发展的主体位置上来,民间文艺才有活力,才有根基,才是中国的、中华民族的民间文艺。若非如此,将会陷入盲目和迷茫,一味效仿国际的时尚潮流,或者放弃自己的评价标准,会使文化的创造力、创造性、回馈反哺生活的能力受到损伤甚至削弱。所以,我们必须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人文化成,文化养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以有根基、有活力、植根中国人生活的文化,发挥深度的滋养作用、创造创新的驱动作用,所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部署,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强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文化传承发展道路做出了全面部署。从近年的发展实践看,正是因为全社会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更高了,在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等领域已形成了蓬勃的创造力,突出体现为国风国潮国货的兴起。这深刻印证了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规律和作用。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文脉就像一条大河,奔腾不息,奔涌向前,需要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我们要继承、保持并不断培育发展的也是最核心的创新创造活力。这是沟通古今与未来的文化部署,关切的是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具有深刻意义。

报告中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了前瞻、开放的文化视野和扎实的着力点,指导我们在文化事业发展中要把握现代化的新变化、新趋势、新技术、新动能,面向世界的交流传播、胸怀人类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关切未来,有前瞻,能洞悉,有长远的使命责任感和文化追求,脚踏实地立足民族的文化历史与现实,注重文化的规律与客观实际,植根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使命和价值。深入学习领会这一重要部署,在民间文艺发展中,我们要跟进社会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新需求、新机遇,使传统的民间文艺在现代化的发展空间中有扎根生长的新的生命力,使中国的民间文艺成为世界文化交流传播的生动纽带,使民间文艺中的创造力像种子一般蕴含在少年儿童的心里,使民间文艺成为民族文化的有力载体。我们要加强研究、创作、传播和服务,使民间文艺造福人民生活。这一愿景和原则需要在具体工作中加以落实和推进,有了这样的重要指导,也将进一步开启促进具体工作的展开。正如我们将民间文艺比作充满生机的山花,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有宽广、深厚、扎实的推进举措,必将欣欣向荣,实现新的提升和发展。

(作者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