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陈崇正:没见过徐衎 ——评徐衎小说《红墙绿水黄琉璃》
来源:小说选刊(微信公众号) | 陈崇正  2022年09月27日15:07

由文学期刊各大码头组成的文坛近期猛推90后,看到一茬一茬的90后作家凭空长出来了,不禁想起了我们八零后那一拨,当年大概也是这种模样。生于1989年的徐衎混在中间多少有点吃亏,我有两回还把他当90后推荐给其他编辑同行。别人倒是没在意年龄,首先问“这名字怎么念?”

实际上我和徐衎没见过,开始是QQ好友,后来是微信好友,但我们确实认识得比较早,因为“新概念作文”的缘故,2012年我在东莞主持一份民刊的时候就联系过他,那会儿他应该还在念书,后来我到了《花城》当编辑,他去了国家电网义乌局,我还以为他会在那里待一辈子,没想后来又跑了。那会儿他给过我一个稿子,没过审。《红墙绿水黄琉璃》是他第二次给我的稿子,看了,觉得好,就送审了。

所以,编辑和作者,大概就这样。

当了编辑以后,我也常常反省,觉得自己的眼光变得有点刻薄,专挑毛病,对赞美也变得吝啬,因为编辑对作者的赞美是有成本的,不能随便夸,夸过头了以后还真不太好退稿。但对徐衎还得夸一夸。虽然没见过,隔着网络,聊得也不多,但大概可以感觉到徐衎聊天的分寸感挺好的,是作家中情商比较高的那一类。情商高的人总是让人感觉舒服。我见过一些年轻作家,浑身刻意叛逆的劲头,好像早早就把叛逆的代价攥在手里准备随时支付出去一样,言谈中随时可以引爆,每说一句话都视死如归。当然另一类更不好,一脸媚笑,好像泡在水里跟你说话。徐衎跟我聊天,大概也笑,一口一句“陈老师”,但我听得出里头坏坏的讪笑。我想,如果我们见面,我大概要应付一个礼貌的徐衎,还要认真对付另一个会坏笑的徐衎。

《红墙绿水黄琉璃》当然是个好小说,我唯一的不满意是标题,觉得绕口,又总念成“红墙绿瓦”,今年刚好去了一趟黄鹤楼,还想起这个小说名。而我最欣赏的,是小说中叙事的腔调和节奏。一个女人的漂泊,一个人贩子的纠结,真与假,爱情与幻灭,这些辽阔的东西在徐衎的笔下变得细腻而缓慢,简而言之,是变老,加了一层怀旧滤镜的那种老。我不知道这种调子来自何方,但正是这样的气息,让这篇小说立了起来,找到了铺陈而前的动力,如站在黄鹤楼上看长江在天际流淌,最后曲终人散,江面淼茫,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变得如此惆怅,有那么点欲说还休的味道。

徐衎还年轻,笔力这么老到,他没有理由不走得更远。还好,我没见过徐衎,还能瞎说几句,混熟了,知道了彼此的黑历史,总不免瞻前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