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博物馆之城》:以博物馆的名义推进公民文明素养前行
来源:文艺报 | 俞 虹  2022年09月14日08:24

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类节目频频出现在各类媒体上,其中以博物馆为题材的节目以其突出的创新性形成了广泛而积极的传播影响,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它们共同引领着此类题材不同类型节目创作的风尚。从纪录片到季播文博栏目,从长篇纪录到短视频传播,这些节目为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广大青少年、市民积极走进博物馆观看国宝文物、了解灿烂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从而对提升公民文明素养、提高其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起到了卓有成效的作用。北京卫视的《博物馆之城》正是在这样一个文博类节目广受欢迎的背景下,于今年7月正式推出。《博物馆之城》第一季播出了8集,它们能否开拓新天地,形成新亮点,创造新价值?毋庸置疑,这是有一定难度的。然而,看片后却出乎意料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简言之:新在形态,高在取法,赢在用人,意在千秋。下面从两个角度谈点想法。

其一,该节目以形态的创新,赢得了内容的突破。虽然节目类型仍归属于文博探秘类文化互动真人秀,但样态却另辟新径,既不是演员表演的情景再现,也不是专家讲述对话的内容呈现,而是以人物角色化的沉浸式体验方式走进北京各个重要的或独具特色的博物馆,别开生面地打开视界、打破局限,真实、巧妙、多维地完成了丰盈的内容表达。节目信息量大,专业性强,具有带入感,让人们惊喜地看到了北京博物馆前所未知的多维面向。

节目中,专家学者通过角色转换获得了特殊身份,或加入工程部、或进入修复室,干普通活儿,聊工作话,貌似淡化、矮化了专家,实则更凸显了专家的独特视点、独家发现、独到评点,在平凡中展示不平常。通过淡化专家的“专”拉近和观众的距离,寻找专家与观众的共鸣点,展示专家对博物馆的认知,传递出有价值的信息,让观众在平等、共情中获得知识与启迪,起到了不同以往的独特认知与愉悦作用,这也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是节目成功的重要保证。

同样,主持人在节目中也有角色转化,每一期节目中,角色几乎都不同:保安、保洁、讲解员……主持人化身各个不同部门的员工,主持人的职能貌似弱化了,实则有了更多、更大的施展空间,也带给观众关于博物馆更多样的信息和新鲜感,主持人与专家的角色形成互动和互补,不仅在节目中承担着内容勾连、场景转换、人物串接、信息传递补漏的作用,同时兼顾着传受双方的诉求。

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顾此失彼,有时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在这档节目的创新中,正是因形式的变革开拓了内容的新天地。

其二,取法求高、立意深远。节目从文化起步,聚焦博物馆,立足北京、发现北京,将北京的文博做足做透,全面展示文化北京、文博北京的首都之重、之强,让观众看到更真实、更丰富、更不为人知的博物馆,感受到北京作为博物馆之城、文化之城的骄傲。人们循着博物馆之城的北京,看到古都风韵、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通过爱上博物馆,而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在人们心中活起来,演化生成由衷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用制片人景思斯的话说:“我们着力发觉博物馆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馆的故事和博物馆人的故事,从而托起北京博物馆之城的氛围,营造全社会的博物馆情怀。”在这个朴素的表达中蕴含着深远的价值诉求——影响人、提升人的文明素养。当一个社会人有了博物馆情怀时,必将营造出更加文明的社会氛围。这也是整档节目深刻的价值所在。而当主创团队努力在节目中实现这种诉求时,就让节目达到了一种功在千秋的传播价值。作为从小生长在北京,又工作在北京的我而言,对此有着特别的感受。小时候老师带着看故宫,长大后自己也常走进博物馆,但是这档节目带我走进了许多我不曾知道的博物馆,更让我在熟悉的博物馆里看到了许多陌生的内容。因此,应该让这个节目走进中小学,走上更多的媒体平台,让它被更多人看到。因为爱上博物馆不仅是个人的爱好,更是一种公民文明素养的体现。

有情怀、有担当的单霁翔先生是这档节目最大的亮点,由于他能够将专家本色与角色体验有机融为一体,自然、真实,专业含量很高,这大大提升了节目的质量。他在谈到自己为什么退居二线后仍愿意参加不少文博、文化类节目的工作时,说到了一个数字:在发达国家公民平均每人每年走进博物馆大约3—5次,而在我国几乎人均一年一次都达不到。因此,他愿意为此而努力。我眼前瞬即呈现了在国外博物馆参观时最常见的景象——老师带着孩子们,在名画前席地而坐,认真讲解、专注观看的画面,也浮现出巴黎周末在院里市中心的博物馆前,依然是排长队安静等候入场的场景。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在进步,公民在前行。国家媒体平台重任在肩。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以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高质量节目在各主流媒体平台播出,因其立意高远、追求极致而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事实证明,国家媒体唯有坚守自己清晰的价值诉求,不一味被市场左右,真正从内心将自身诉求、时代要求和受众需求相结合,从而让主体传播意识成为一种自觉在节目中外化出来,才有可能打造出令人民满意的优秀节目。《博物馆之城》是也。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