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为时代画像 为英模立传
来源:人民日报 | 黄定山  2022年09月06日08:39

我是一名有着40多年军龄的部队文艺工作者,成长在湖南这片红色土地上。我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革命历史题材和当代现实题材,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是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崇尚英雄、追求崇高是人类天性。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英雄故事、英雄气概永远可以打动人、感染人、鼓舞人。对于我来说,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灵魂上的洗礼、心灵上的净化。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我们需要思考怎样讲好英模故事,让作品更加贴近当代观众。

英模题材文艺创作大多基于人物原型和真实历史事件。考虑到观众进入戏剧情境前,可能对舞台上的人和事比较陌生,于是在剧本构思阶段,我就努力寻找人物故事与当代观众的共情点。歌剧《英·雄》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女党员缪伯英和丈夫何孟雄“既以身许党,应为党的事业牺牲”的故事。排演时,我就在想,百年前的这群年轻人,为了心中信仰不畏艰险,甚至献出了生命;现在的年轻人虽然与革命先辈相隔了一个世纪,但青春的无畏、奋斗的底色都是相通的。《英·雄》在清华大学首演时座无虚席,很多学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演出结束后,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的胸腔中也涌动着一股暖流。我知道,这个青春的故事打动了当下的年轻人。

在符合历史逻辑的基础上,创作也要发挥艺术表现力,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我始终坚持创作要去探究人物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理想追求,类似一群人的形象高度集中在剧中某个人物身上。歌剧《沂蒙山》中夏荷这个人物是虚构的,但她融合了现实中的多个真实人物形象。夏荷来自山东济南,出身于书香门第,这正是抗日烈士辛锐的人生经历;夏荷在牺牲之前以血奶喂养刚出生的女儿,给她取名“小沂蒙”并托孤的情节,取材于抗日英雄陈若克的真实故事。可以说,这两个真实的人物构成了夏荷的角色,让夏荷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并具有代表性。再比如,长征路上“半条棉被”的故事已经被大家熟知。我们在歌剧《半条红军被》中充分发挥艺术想象空间,从剪下半条棉被的三位女红军战士出走之后说起,结合历史事件生动阐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话剧、歌剧、戏曲……无论是何种体裁,创作者都要充分展现其艺术特性。在表现“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人生故事的话剧《深海》中,我将舞台设计充分融合电影手段,借助光影的变化,构建出黄旭华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以黄旭华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形象,展现他们为了国家默默奋斗的一生。比如开场,扑面而来的是一段长达3分多钟的视频。屏幕上潜艇声呐一条直线沿着巨大圆环急速扫描,探测着深海的一切。当声呐扫描和潜艇下潜的画面交错出现,突然被一团巨大的红色火焰打断,随后剧名“深海”两个大字出现,与之相伴是雄浑厚重、荡气回肠的交响乐配曲。这样充满科技感和冲击力的视听方式,不仅增强戏剧悬念,也反映了人物内心的变化,凸显“深海”现实与心灵的双重象征——它既是物理空间的存在,是核潜艇试验所要面对的300米深度极限和科研攻关的目标所在;同时也是黄旭华内心世界的烛照,对祖国似深海般深沉的爱,赋予他面对险境、危机、挫折、名利时的超然与笃定。

舞台要生动,生动来自哪里?生动来自生活。导演在生活中除了要积累故事情节,还要积累人物形象,积累情境细节。这就需要创作者走进现场,扎实采访。我曾用一年的时间走遍原晋察冀地区72个县,就是为了深入到剧中人物,真正理解剧中人物的行为动机,并将人物与历史背景融为一体。在排演歌剧《沂蒙山》时,我们沿着八路军115师东进路线进行了深入采风,更加理解了“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军民情谊。把书本上的历史事件落脚在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身上,这不仅仅是创作者拨开云雾的创作切口,也是历史题材连接当下的观照方式。

时代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我们重任在肩,义不容辞,必须创作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模的作品,不负伟大的时代。

(作者为国家一级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