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之歌者而歌——读尚启元《郭大刀》随想
青年作家尚启元的《郭大刀》是写《大刀记》作者郭澄清的一本书。
郭澄清是当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他的《大刀记》出版,这部百万字巨著,脍炙人口,影响巨大,在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位青年作家撰写一位老作家,以纪实的方式,这是值得点赞之事,这表明,中国文坛的传承正劲,一脉相承。
尚启元是当代文坛一位90后作家,他以长篇小说《大门户》《芙蓉街》为代表,小说、散文著述颇多,并集编剧、导演艺术为一身,成果斐然。他的新著《郭大刀》,是为郭澄清的立传之作,写这样的书,颂扬的是正人君子,彰显的是浩然正气,传承的是民族精气神。
媒体和文学界多把《郭大刀》认定为人物传记,乃至作者在主观意愿上似乎也这么认为,也有人称其为纪实小说。如果从艺术的角度和创作方法上审慎,《郭大刀》当归属于“非虚构”文体,它符合“非虚构”文体的要义,即一切写作行为以现实元素为背景。艺术的真实,是生活真实的升华。作品以文学的方式,还原了一个生活中真实的郭澄清,他在作品里,其经历、故事、性格、品质都有声有色、生动感人。
德州宁津,这个鲁西北小城,是郭澄清从幼时打短工要饭、后入伍参军、做县委宣传干部、最终成长为一名当代优秀作家的地理人文坐标。一方水土一方人,在这块土地上产生的故事,必然与此地域文化相匹配,这就为郭澄清书写时代、讴歌生活的文学创作开辟了广袤的空间,一篇篇作品应运而生了,相继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出版,《人民文学》《河北文艺》《蜜蜂》《大众日报》纷纷登载他的小说和散文。《郭大刀》一书的末尾,附有“郭澄清主要作品一览”,列出了他从1946年始至1990年出版发表的130多部(篇)作品。
郭澄清的顶峰之作是《大刀记》,其影响广泛,家喻户晓,由此人们都亲切地将作者称之为“郭大刀”。尚启元的新著以此取名,当属顺手拈来、自然而得。塑造郭澄清的艺术形象,《郭大刀》始终沿着一条脉络前进,这就是作品人物与生活的共存共融,“饱含热忱且明亮犀利的目光投向四面八方,聚焦于农村小人物的一言一行,为农民写作,为时代放歌。”(作者语)作品里所叙述郭澄清的故事,无一不是他在群众之间的所闻所见,浓浓的烟火味道,使作品倍增可读性、显示着清晰的时代生活烙印。
作品写一位抗战时期的老干部、象棋好手,每天都缠着郭澄清下棋,忙于写作的郭澄清无奈,就给他规定,要是他输一盘棋,就要讲一段他亲身经历的抗战故事。写郭澄清工作下乡住在田三爷家,主人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田三爷事事为集体着想,把儿子从外地寄回的钱,捐出来为集体买猪。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已经交上了入党申请书。写路上所遇担水的茶坊嫂,其担水走路的姿态、对答如流的话语、在其茶棚里精明经营的表现,都显示了蕴含在群众中的智慧和向上的力量。写在信用社遇到了黑掌柜,手是戥子眼是秤,心眼儿就是定盘星,一个卖烟酒、卖花布、卖缰绳、卖犁钩耙齿什么都卖,然而又朴实本分的人,郭澄清回去后立刻写了篇小说《黑掌柜》……诸如这样的生活故事,在《郭大刀》里俯首皆是。作者对郭澄清的理解是充分的、精准的,因此也揭示了郭澄清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多反映时代的优秀作品。
《郭大刀》的文学涵义是多层面的,其中至少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一个优秀作家是什么样的,二是他为什么能成为这样的。
扎根于生活、与人民群众须臾不离,写出的每一篇作品的背后,都有着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的故事,这就是《郭大刀》告诉读者的作品主人公的模样。在娓娓道来之间,郭澄清的一部部小说题目出现在《郭大刀》的叙述中,延顺着时间的脉络,揭示了郭澄清创作每一部作品的幕后故事。几百万字文学作品的出版和发表,奠定了郭澄清在文坛的坚实地位。直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山东出版社同时出版的三卷本的《大刀记》,继而有电影、话剧、连环画等各种艺术形式推出《大刀记》,梁永生的文学形象无人不晓,小说作者郭澄清在文坛和社会的影响力达到了高端。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郭大刀》定义为“非虚构”文学都是恰当的。就艺术的角度而论,作品甚至是对“非虚构”文学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它比传记更文学,摒弃了传记中捡到篮子里就是菜、惯常的琐碎而粗糙的材料,使文体看上去更修辞、更精美。它比纪实小说更纪实,全书贯穿着“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之原则,以郭澄清为依托,为读者展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事情。
诸如《大刀记》出版过程中的曲折、出版后的社会反响和轰动,诸如郭澄清进京修改样板戏《奇袭白虎团》,诸如写他与河北的文学渊源,最初发表在《河北文艺》《河北日报》“布谷”等报刊,甚至写郭澄清谈他喜欢的两位作家也是河北人,梁斌和孙犁。如此这类逸闻妙趣,《郭大刀》里都写到了。这般写法,无疑倍增了作品的可读性、史料性。
作品在纪实的一面做到了典型化、人性化,在艺术和创作技巧的一面也可圈可点。尚启元是写小说的高手,在结构布局、故事叙述、驾驭语言等多方面自然是轻车熟路,写小说的内功发散在《郭大刀》的撰写上,使得全书19个章节,章章有亮点,节节有磁力。如撇开作品素材的真实性话题不谈,看其中人物刻画、语言叙述、环境、行为之描写,这部书读起来那就是一部小说。
但它毕竟还是归类“非虚构”文体,当属“非虚构”文学之上品。尚启元善于把人物放在相匹配的环境中描写,很注重对人物、环境的交代,像是工笔画一样的叙述,是作者写作风格的元素之一。例如,“郭澄清仔细地观察着屋里的摆设——靠北墙,立着一对红光透亮的大柜橱。骆驼那个心爱的白眼鸟笼子,就挂在这柜橱上,笼子里,有一对绿脊背、灰肚皮、白眼圈的小雀儿,不停地蹦上蹦下,叽叽喳喳地叫着,冲门的桌上摆着穿衣镜,镜左边的墙上挂着《新少年报》……”这样的描写,在尚启元其它小说作品里也是惯常,可以看做是作家的个人风格。衡量一个成熟的、优秀的作家的标志,就是要看其是否形成了自我的风格。类似这样的写法,用于“非虚构”文学中,不能不说是“非虚构”文体创作的拔高和创新。
《郭大刀》塑造的郭澄清的艺术形象,正是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缩影。一部《大刀记》,激荡的是全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一部《郭大刀》,恰是对这种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长江后浪推前浪,中国文坛后继有人,涌现如《郭大刀》这样大格局、大气象的文学精品,是趋势和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