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论“乡村博物馆”
来源:文艺报 | 陈履生  2022年08月24日08:30

乡村博物馆的问题,首先是“乡村博物馆”的概念,它在博物馆学中可能更多的是所关联的“乡村”属性。这个“乡村”的属性或者是它的博物馆专业方面,所表现或者说反映的是乡村历史与文明的发展,是以乡村这一地域历史与文化为特点的博物馆。另外还有建设在乡村但内容并不是反映乡村地域历史和文化的博物馆,如村中走出去的各界名人,家乡为其建立如纪念馆一样的博物馆,不过一般来说,这类博物馆不在“乡村博物馆”的范畴之内。当然不管它是什么类型,乡村博物馆大致是指在乡村建立的表现与乡村关联的自然、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博物馆类型。

今天人们所认识的博物馆,其主流发展是越来越向大城市集中,而“城市”的概念在今天也与过去有所不同。看看《清明上河图》中的汴京,在今天的城市对比下,其规模基本上类似于有历史感的“乡镇”。而过去的乡镇或市集,无疑是区域内的中心,是城市的雏形。由此来看20世纪初期以来的中国博物馆发展的历史,也并非都是从中心城市开始的。像张謇1905年建立的南通博物苑就在其家乡南通,而非那个时代的大城市上海、北京或南京。在这些小城市中的实践,能够看到博物馆越来越走向更加广泛的社会发展。因此,在越来越多的利用文化资源方面,人们看到不管是工业遗产还是乡村文明,都在成为博物馆资源中的一个方面。因此,利用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来建设乡村博物馆,就成为21世纪以来中国博物馆发展的一个特别的方面。显然,今天在中国能够看到的乡村博物馆规模还较有限。一些建设在乡村的博物馆规模小,专业性不强,实际上难以影响到整个博物馆的生态,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能很好地影响当地的文化生态,以更好地赋能乡村的振兴与发展。

如何提升乡村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及它的专业素质,在当下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乡村博物馆不能只是因为某一方面原因的需要而有这样一种博物馆的概念来给乡村振兴与发展赋能,我们所需要的乡村博物馆是能更好地嵌合到乡村历史积淀与当代发展之中的,而不仅仅是在其中放置一些乡村的生产器具和生活用品,以此来反映农耕文明的一些基本样貌。乡村博物馆应该有博物馆的样子,也应该以非常之体面让人们看到它和城里博物馆相比的独特价值,看到除了在地域、藏品、展陈上的差异之外,博物馆质量上的庶几接近。如英国曼彻斯特近郊亚姆村的瘟疫博物馆,其专业性和影响力都有目共睹,位置却处于一个英国典型的乡村之中。

因此,乡村博物馆的建设对于中国来说还任重而道远,这也是博物馆界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比如人们看到,在一些国家建设的乡村博物馆实际规模也不大,也是基于自己的文明历史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些原有建筑的改造,如亚姆村的瘟疫博物馆就是利用了村里的教堂。还有如英国曼彻斯特周边不远的工业博物馆,也是由工业革命时期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厂所改造的博物馆,它也地处乡村中。而这种乡村的城镇化发展,使得有些乡村又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种乡村,正如当年这所纺织厂建在乡村一样。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的乡村在发展中逐渐成了城市的中心,或融入到城市之中;有的依然远离城市。所以,基于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或者社会发展的整体状况,乡村的发展也不尽相同。而今天从乡村博物馆的概念出发所谈论的乡村,可能更多的依然在城市“边缘”或远离城市,反映更多的可能是农耕文明给予周边及整个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

乡村文明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文明生态的一些具体内容。显然,每一个乡村的现状不尽相同,乡村中的自然生态也是千差万别、各有其独特性,比如像山岳、河流、地貌、树木以及生活方式、民族风情等等。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生态博物馆,实际上与乡村博物馆的联系就很紧密。这之中最重要的是资源,自然与历史、存量与现状,都是建设乡村博物馆需要考虑的,而不能为建而建。

从维护和保护历史文化生态的角度出发,用博物馆的方式给予这样的保护以一个平台,并在具体的专业形态上表现出对当代文化建设的意义是十分必要的。所谓的“赋能”,更需要切合实际、助力保护并推动乡村发展。因此,建设乡村博物馆就不能口号化、概念化、同质化,而是应该有质量地利用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而这样一种资源的利用,也可以与生态博物馆的样式有一定的关联,将“保护”作为一个基点。

不过与生态博物馆不同的是,生态博物馆是依据现存的自然生态资源,既可以有新建筑也可以没有,但乡村博物馆的专业特点却决定了其不能没有博物馆建筑。乡村博物馆可以利用原有的乡村建筑加以改造,以连接原有的历史文脉作为最佳方案,或是在旧村改造的过程中在保存基础上加以改造,形成一个与原有人文环境关联的乡村建筑群。当然,还可以新建,新建则需要考虑其与原有建筑、村落及自然的关系问题,也应兼顾其与生态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博物馆中所反映的农耕文明的一些具体内容应该和这座博物馆的基本样貌有一定的联系,其基本的样貌和基本的专业内容,实际上是乡村博物馆反映文化资源关系的根本。

在这样一个概念中,虽然乡村和乡村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成为博物馆之后,如果没有进行很好的定位,可能会趋于同质化,目前已经看到了这样的例子。因此,乡村博物馆的独特性就成为建设乡村博物馆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像现在有些地区很多村都有自己的陈列馆、展示馆、记忆馆、村史馆等,同质化的问题就比较突出,而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往往因此而缺少对当地居民的吸引力。无疑,对于一个普通的乡村来说,有这样一种文化,或者说有这样一种展示馆的存在,有其存在的具体要求及相关的意义,可是,其作为博物馆的公共性以及能够扩展到周边的影响力仍有待挖掘。

如何反映出乡村博物馆的独特性,重要的一方面是在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梳理上以及历史文物资料的收集上。因此,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如果仅仅只有一般性的自然、社会资源,或者是在一个很大区域内并不具有独特性的生活方式,那么,这样的乡村博物馆就很难体现出其独特价值。因此,提出“乡村博物馆”的概念或者是建设“乡村博物馆”,更多的还要考量文化资源。只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以及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有效利用等等,才能使乡村博物馆达到较高的质量。乡村博物馆的专业质量非常重要,在一座城市的周边或者一个地区、一个市、一个县,具体有多少数量的乡村博物馆并不是最重要的,有一定质量的乡村博物馆才更为重要。

只有质量才能让博物馆成为非常重要的存在。乡村博物馆应该在乡村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并积极参与,民众也以此为骄傲,不断走进自己的博物馆并为博物馆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专业的要求就显得非常重要。乡村博物馆为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去赋能、助力是一个长远的任务,乡村博物馆与文旅的结合是非常自然的,是相互促进、协力的互动和融合的关系,是彼此提升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博物馆在专业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此才能真正成为带动地方旅游的引擎。

乡村博物馆还需要反映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甚至唯一性。还以亚姆村的瘟疫博物馆为例,这是英国唯一一座瘟疫博物馆。17世纪中期,在欧洲大陆暴发的黑死病尤其严重,仅伦敦就有超过8万人死于瘟疫,超过当时伦敦人口的五分之一。当瘟疫蔓延至伦敦以北的地区时却止步于亚姆村,这是因为当地积极的抗疫举措和无畏的牺牲精神,使亚姆村的抗疫成为历史的骄傲。显然,博物馆的建立是为了纪念和缅怀,也是为了颂扬和提醒。对于这历史性的纪念,英国却并没有出现很多同样的博物馆,使亚姆村的博物馆具有了唯一的独特性,但同时这也需要这样的博物馆开展专业的、长期性的工作,不仅需要本村的志愿者,还需要来自周边志愿者的协力,使博物馆的长期开放和村内的其他活动结合起来,甚至能够吸引周边的一些年度性的节庆活动等。

乡村博物馆要构成一个全面的博物馆基础,其所藏内容应该是丰富而多样的,既能反映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又能反映与乡村关联的整个乡村社会的发展历史。而其视野如果能扩大到周边、扩大到整个省市区域乃至整个国家,成为人们了解乡村文明历史和现实存在的活化石,那么,这样的乡村博物馆就能够展现出乡村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就能够充分展现它的魅力和存在意义。如此来看,乡村博物馆的建设实际上还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起点,有一个不同于一般的出发点,既能够显现出博物馆的社会需求,又能够反映博物馆与周边、与这座城市之间的关系。乡村博物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好的前景,这个前景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马上就能完美实现的,而需要做很多具体的工作,其中包括对历史文物、艺术品及相关实物和资料的收藏,需要对历史资料的梳理、整理和研究,需要有博物馆的整体设计,需要有建馆资金的投入及长期运营资金的准备,还需要有相应的专业人才和管理团队,甚至需要和院校及相关机构的合作等等。而在规划与建设之前,深入的论证与参酌也是十分需要与必要的。

未来乡村博物馆的建设更需要紧密地嵌合在乡村,与乡村密不可分,让人们看到它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让人们由此看到乡村无比的魅力以及它的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力。这之中哪怕是某一件展品或几件藏品都能够联系到地域中的往日历史和生活,并由此联系到更为广阔的国家历史和文化,也能够焕发起人们对于乡村历史的兴趣,并理解博物馆原来与自己的生活有着更为紧密的关联。因此,博物馆的多种样态,包括乡村博物馆的面貌,是我们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乡村博物馆的理想面貌是怎样的,如何实现它并使其持之久远等等,都需要我们去探讨研究,使乡村博物馆的建设能够更好地与整个新农村的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之在为21世纪新农村的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与影响。

(作者系中国评协造型艺术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