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古尔纳中文版发布:离散者与异乡人的世界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供图
8月17日晚,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中文简体版的首辑5部作品在抖音东方甄选直播间发布。这一系列共有10部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在此之前,这位坦桑尼亚裔英国“冷门作家”的作品仅以一两个短篇的形式与中文读者见面。
古尔纳关注非洲殖民历史,以及非裔在英国的经历与身份认同话题。他笔下的主人公大多因进入新的社会环境,导致了其原有的社会身份与自我认同的破碎。在新书发布的直播中,主播顿顿介绍道,虽然古尔纳的作品背景位于遥远的东非,但是其中对于背井离乡的人们心境的刻画,也能在那些进入大城市的年轻人心中产生共鸣。
1948年,古尔纳出生在东非海岸附近的桑给巴尔岛,1968年以学生的身份来到英国,并用英文写作。他不仅是小说家,也是一位文学研究者,曾在肯特大学(University of Kent)担任英语教授,退休后担任文学杂志《瓦萨非瑞》(Wasafiri)的顾问委员会成员,现居坎特伯雷。2021年,“因为他对殖民主义文学的影响,以及对身处于不同文化夹缝中难民处境毫不妥协且富有同情心的洞察”,古尔纳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并受到广泛关注。
诺奖消息公布后,取得了古尔纳十部作品的中文简体翻译出版权。上海译文出版社取得古尔纳十部作品的中文简体翻译出版权,包括《离别的记忆》(Memory of Departure 1987)、《朝圣者之路》(Pilgrims Way 1988)、《多蒂》(Dottie 1990)、《天堂》(Paradise 1994)、《赞美沉默》(Admiring Silence 1996)、《海边故事》(By The Sea 2001)、《遗弃》(Desertion 2005)、《最后的礼物》(The Last Gift 2011)、《砾心》(Gravel Heart 2017)、《来世》(Afterlives 2020)。其中,《天堂》入围1994年布克小说奖,《遗弃》入围2006年联邦作家奖。
身为避难移民,古尔纳深谙“思乡之苦与他乡生活之痛”,另一方面,故乡族群的残酷过往不断闪现,迫使他反复回溯。于是,“记忆”“残酷”“难民”“爱与软弱”“身份认同”等成为他小说里一以贯之的主题。他像拼拼图一样构建起自己的文学世界,不断拾起每一位离散者和异乡人,召唤并追寻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故土与他乡的记忆。
首批出版的5部古尔纳作品中,《天堂》和《来世》追溯了早期东非被殖民者的故事。《天堂》中,作者借少年优素福不谙世事的视角,讲述了个体嵌于社会动荡、历史变迁大背景中的艰难成长之路。优素福被父亲抵押给商人偿债,跟随商队踏上行走异乡的旅途,在见识了世界的复杂、伪善与残酷后,最终奔向他自己选择的未来。另一方面,伊斯兰教与基督教有很深的渊源,因此在小说中,“天堂”不只包含了一路上经历的不同景象,也贯穿着一条伊甸园及其失落的主线。《来世》的故事则发生于一百多年前的非洲,并延伸至欧洲,讲述了几代人的聚散与悲欢。
《赞美沉默》和《最后的礼物》聚焦于移民二代的身份危机,并尝试探讨出路何在。《赞美沉默》里,主人公一直试图融入英国都市新生活,却活得身心疲惫。一边是再也回不去的家乡,一边是难以融入的他乡,进退两难间,一切希望终成“失望的爱”。《最后的礼物》续写漂泊异乡者的孤独与挣扎,同时揭示出原生家庭的深远影响。最终,主人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海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古尔纳自己的故事,是最能体现他对于难民处境关注的一部作品,小说以多视角叙述的方式揭开主人公奥马尔背井离乡的原因,将小到家族恩怨、大到殖民独立史的种种记忆拼凑起来,置于宏大的时代社会图景之中。
古尔纳虽然以英语写作,但是他的母语是斯瓦西里语,小说中的对话也直接保留了不少斯瓦西里语的词句。在这些作品中,古尔纳都从被殖民者自身的视角和记忆,讲述了裹挟于殖民史中的个人的命运。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历史是由殖民者所书写的,历史被简化、抹除和重组,而古尔纳想要发出东非人民自己的声音,书写他们自己的历史。这是他写作的重要动机。
在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中,古尔纳回忆自己移居英国后对于写作的态度的转变:“正是在这一时期,在长期的贫穷与格格不入中,我开始进行一种截然不同的写作。我渐渐认清了有一些东西是我需要说的,有一个任务是我需要完成的,有一些悔恨和愤懑是我需要挖掘和推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