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评尚启元人物传记《郭大刀》
纵览郭澄清的一生,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是中国当代最有份量的作家之一。郭澄清的一生为人民而写作,人民本位立场成为他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我们在尚启元的《郭大刀》中看到了一位扎根民间、默默耕耘的人民作家的高贵品格和精神风貌。一部传记,介绍传主是应尽的责任,可贵的是我们能通过平实畅达的文字触摸到传主刚毅可敬的精神品质,深感传主不再是镌刻在文学史上的符号,而是变得血肉丰满,带着他的作品跃至读者眼前。
关于郭澄清的传记并不多,《郭大刀》一经面世必然要接受学界的审视,其可贵之处则在于作者以生命召唤生命,实现了生命与生命的对话。郭澄清在自传中曾说:“文艺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广泛地体验生活。我是一个农民作者,离开农村,离开农民,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作为一个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郭澄清的视角是向下的。他始终关注着土地上沉默又坚韧的农民,与之交往的人物是他很多作品中的原型,他也把个人经历熔铸于小说当中。如郭澄清跟随父亲在月光下学武的经历就被移植到了《大刀记》中,成为门书海在月下向梁永生授刀传艺的一段,之后梁永生教儿子学武也大致从此而来。《大刀记》是郭澄清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传记以《郭大刀》为名则显示出这部作品对于中国当代文坛及对于郭澄清个人的重大意义。什么是好文学?众口难调,要解决这一问题实属不易。但绝大部分优秀的文学作品背后都有一个坚韧高尚的灵魂。如何与文本背后的生产者直接对话,这则是一个丰富或深化文本意义的问题。
郭澄清出生于山东省宁津县。这片土地位于燕赵齐鲁交界地带的冀鲁平原,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齐鲁多英雄豪杰。在这片大地上世代居住的人们濡染着尚武任侠、粗犷豪放、重视情义的侠文化精神,郭澄清自幼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地域文化精神深深浸染着他。《郭大刀》主要以对话的形式结构了郭澄清人生历程中发生的大事小情,强烈的故事性萦绕其间,但这并未消泯一部传记所应该具有的纪实性。据有关资料记载,《大刀记》完稿后囿于时代原因并未立即出版,而是出了一部分“征求意见本”。《郭大刀》以忠实于现实的态度描写了这段历史,“当时编辑谢永旺有一个担忧,回到北京后,谢永旺向出版社领导作了汇报。当时的总编辑看了《大刀记》之后也连连叫好,但担忧是同样的。为了慎重起见,人民文学出版社印了两百册《血染龙潭》的‘征求意见本’,交给文化组和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同时,据原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景回忆:“郭澄清多次和我谈起,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严文井、屠岸、王致远及责编谢永旺,文化部副部长贺敬之等一批老同志抓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三十周年的时机,把《大刀记》奉献给全国人民。” 《郭大刀》中则不乏对谢永旺等人帮助《大刀记》出版的记述,同时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了细化和深化,提升了历史记录的“像素”。
一部人物传记,说到底就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这种对话过程在《郭大刀》中则有两重含义,一是郭澄清作为一位根植于农村的作家和底层芸芸众生的对话;另一层则是读者与郭澄清奔涌着的生命之河的对话。在这两重对话中,郭澄清与同时代人民相处中所展现出的急人所急、无私奉献的侠义品质则溢出了文本,渗透进每一个阅读者心中。
一个人最为可贵之处就是不论腥风血雨还是荣华富贵,都能坚守住心中的良田,保持那一份赤子之心。郭澄清最为人称道的事迹就是多次主动要求“退房”的故事,《郭大刀》则还原了这一事情的先后,丰富了历史的细节。
尚启元的《郭大刀》使我们看到一条广阔而澎湃的生命之河,从历史的深处涌出,正沿着新时代的文学大潮波澜壮阔地奋然前行。郭澄清的创作道路和文学精神,就是深入生活沃土、扎根人民的典型代表,因为他本身就是农民的代表。他笔下的农民形象不仅仅有着那个时代的缩影,更有着他个人生活经验的嵌入。也正因如此,郭澄清才创作出了一系列既有生活厚度、又有历史深度的文学作品,成为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广泛影响的代表性作家。
所谓人民作家为人民,郭澄清身上所体现的不仅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优秀品质,更是每一个中国人所要坚守的文化命脉。只有如此,一部传记才不仅仅是一个人物的“起居注”,而是时刻召唤我们赓续传统、担负责任的生命号角。这或许是《郭大刀》给予当下最深刻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