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炽热人生与时代洪流的双重谱写 ——舞剧《冼星海》观后
来源:文艺报 | 尹一伊  2022年08月08日09:01
关键词:《冼星海》

7月26日至28日,原创当代舞剧《冼星海》在国家大剧院进行了第二轮演出,作品通过情感充沛的舞蹈表演、突破传统的创新叙事与高度意象化的艺术表达致敬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彰显了中国青年的昂扬斗志与坚实信念。与不少同题材文艺作品有所不同,舞剧《冼星海》跳脱出传统英雄人物传记作品的叙事模式,聚焦音乐家冼星海的艺术创作历程与精神世界,几乎以角色的主观视角讲述冼星海辉煌又短暂的一生,以丰富的意象和情绪表达完成了冼星海作为艺术家的“小我”与作为革命者的“大我”的高度统一。同时,该剧在剧作结构、舞蹈编排、舞台美术等方面均有所突破,充满当代的审美旨趣,成功唤起观众跨时空的情感共鸣,以当代视角追寻革命时代的洪流,又将革命精神融入新时代的青年叙事,成功地表现了“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的信仰传承与使命感召。

从艺术的殉道者到人民的音乐家

不同于传统传记作品常常采用的线性叙事模式,该剧以冼星海一生中三个人格成长阶段为划分,分别展现了冼星海在外求学、钻研艺术的青年时期,受到革命感召、献身人民艺术创作的延安时期,以及身困他乡、思念故土的莫斯科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冼星海在这三个时期的人格转变,几乎不由关键事件或人物关系来牵引,而主要以冼星海个人“内观”的精神世界来完成,成功地引导观众专注于人物情绪而非情节,从情感出发,与冼星海的人生历程产生内在连接。特别是“星火”一角的设计,不仅作为冼星海人格的对照角色,也作为冼星海的精神信仰与人物命运的具象化,通过充满造型感的双人舞与镜像的动作设计,表现了冼星海在不同人生阶段面临的主要挣扎和觉醒历程。

在冼星海的青年时光,“星火”手握指挥棒,唤醒在巴黎表演时遭遇冷落的冼星海,引导他重新振作,终于创作出《风》等享誉巴黎的音乐作品。在这一时期,“星火”点亮了冼星海的艺术追求,让他蜕变为一位成熟的音乐家与创作者。在延安时期,学成归国的冼星海目睹中国人民在侵略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深感悲怆无力,“星火”为他拾回散落的乐谱,象征着冼星海求索救国之道,化悲愤为力量、谱音乐为兵戎,从追求艺术的殉道者成长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与自己的精神信仰“星火”以及光未然、袁牧之等爱国青年合舞,最终创作出《黄河大合唱》这一慷慨激昂的旷世之作。受困于莫斯科的时期,冼星海远离故土、心灰意冷,但仍继续创作,不断与命运抗争。在冼星海思念故乡故人时,“星火”手持孤灯,点亮流亡人心中的信仰之光;在他为病魔所困时,“星火”又化身为冷酷的命运,放下象征着冼星海生命倒数时刻的节拍器。可以说,“星火”的人物设置是高度符号化的,而其符号意涵的变化正是冼星海的人物弧光,是冼星海一生不屈抗争的写照,也是映射他坚定信仰的镜子。“星火”与冼星海一内一外、一冷一热的角色设置,成功地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观众面前。

正是这样去标签化、专注于内心刻画的人物塑造,使得冼星海作为音乐家、文艺革命家和丈夫、友人的不同面向有机整合,将人民性与人性高度统一,避免了过度教条化、脸谱化的创作问题。在作品中,冼星海既有独立而明亮的人格,也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理想信念,呈现为生动的理想主义青年形象。他的一生就是时代洪流的回响,他的音乐就是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的重奏。家国情感对于青年个体的感召正是成长中从内而外自然发生的,而人民与信仰的相互选择也如同命运使然。正因如此,冼星海才能从艺术的殉道者成长为人民的音乐家,而他的抉择、信仰与执着在今日依然如此动人。

当代叙事中的“中国故事”

如何运用当代话语讲述中国故事,把革命精神传至当代青年,是众多弘扬主旋律的创作常常面临的现实问题。作为当代舞剧,《冼星海》摒弃了部分陈旧的表达方式,较为成功地应用了先锋的艺术和技术手段,以高度意象化的艺术风格完成了当代美学旨趣与传统革命精神的结合,再一次实践了以创新手段讲好“中国故事”的可行性,传递出“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的信仰力量。

在舞蹈上,作品在群舞层次、编舞等方面均加入了现代化的设计和编排,特别是第三幕中,冼星海进入生命倒计时的群舞,由舞者排列而成的时钟指针无情地推搡着冼星海向生命的尽头走去,而冼星海的恩师、妻女、好友、战友在舞台前景先后起舞,构成一段虚实结合、走马灯式的“蒙太奇”,视觉风格十分鲜明。同时,创作者在灯光美术上运用了大量高饱和度的纯色来表现冼星海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生命底色,从孤独清灵的湖蓝到斗志昂扬的鲜红,再到晦暗无光的沉灰,搭配以旭日、圆月等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置景,充分发挥出颜色的符号指涉。除了颜色之外,在延安时期,尤其是表现《黄河大合唱》创作过程的重头戏中,一直以传达意象、烘托意境为主要功能的数字大屏第一次打破“第四堵墙”的作用,直接以文字形式对观众弹出了振聋发聩的抗日宣言。随后,在冼星海和革命战友一同投身创作、投身革命时,伴随着舞台上空落下的传单,大量抗日爱国文字从大屏上快速地划过,爱国之情溢于言表,正如黄河湍急的水流倾泻而下。曲成之时,激愤的文字之河化为黄河之水,而舞台上鲜红的长绸缎从天而降,配合着激昂的交响音乐与舞蹈表演,将昂扬斗志与战斗激情烘托到高潮。在这一段落中,该剧以多媒体技术和声光手段综合应用完成了对革命精神和中国故事的现代化书写,也将历史的语境转化为深入人心的情感共鸣,为观众带来心潮澎湃的观看体验。

“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舞剧《冼星海》正是通过对个人叙事与时代叙事的双重书写,完整地呈现出冼星海作为创作者的艺术热忱,以及作为革命者所坚守的坚定信仰,塑造出鲜活的人民艺术家形象,同时以当代的艺术、技术手段,完成了作品与观众、历史与当下跨时空的情感对话,也完成了对矢志不渝的理想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