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哑江》:一部立体的生命教育神话
来源:文学报 | 汤素兰  2022年08月01日09:41

诺亚曾在一次儿童文学的讨论中说过,“在选择儿童文学之前,曾经一度,我很多年都无法写下一篇文章,因为我发现,那些在我脑袋里天马行空的想法,在我所在的成人文学里找不到可以摆放的地方。我需要的不是将它们想尽办法插进某个情节里,而是想要将它们完整的呈现出来……所以,我创作儿童文学的原因其实是十分自我的,我想要找到一种能够使我全部的想象力合理化的载体……”

《哑江》无疑正是这样一个载体。

《哑江》是一部基于现实题材的儿童小说,故事的发生地有着鲜明的湘西地域特色。在故事的初始,哑江还是一个手工业时代的小城镇,这里和周边的乡野还带有浓厚的巫觋文化色彩。了解诺亚的人都明白,这一切无疑来自诺亚自己的童年经验,诺亚的童年就是在湘西边地小城度过的。但《哑江》又完全不是一部符合生活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写实小说,或者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小说。因为小说里的许多意象、形象、事物,是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比如每天黄昏爬过哑江天空的巨大青蛇,比如死去的玉兰花树上两朵硕大的花,比如美丽的九儿投水后化身的巨大鸟儿。所以,《哑江》虽然以湘西地域童年生活为表现对象,但又不是对特定时代环境的童年生活的“现实的”反映,它是“现实的”“可能的”和“幻想的”结合,诺亚运用自己的叙事技巧和富于象征意味的人物、事物、场景,有意识地将读者从现实的世界带入了构想的世界。

神话并非神学,而是人类经验的总结,是关于“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向何处去”的回答。在古老神话消失的地方,童话和幻想小说接续了神话的传统,以虚构的第二世界和高度象征化的人物形象为少年儿童的精神成长引路,提醒孩子们什么才是人性的真谛,什么样的世界是美好且值得为之奋斗的,什么样的人是值得成为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童话和幻想小说作家其实就是新神话的创造者,这一类作品都带有新神话的特质。

《哑江》的叙事结构和五个章节的内容,让我联想到毕加索的绘画,能在一个侧影上表现这个人的全部存在的所有视角。诺亚将儿童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通过五个章节里人物的悲欢表现出来,分别为美的教育、亲情的缝合、爱的执着、英雄的感召、善良的力量。虽然作品对现实的改变来源于作家本身有意识的选择,但诺亚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阴暗面与人性中的丑恶,也没有回避悲剧的存在。童年书写的维度如同时间的维度,有从前、今天和以后。带有厚重历史文化传统的哑江,有些从前是珍贵的,比如对青蛇的敬畏,有些从前是却带来悲剧,比如九儿一定得和自己的族人结婚。有些从前无可挽回一定会失去,比如青蛇的死去。新与旧的矛盾,乡野与都市的杂陈,构成今天的嘈杂。但成长的生命总是指向未来的。

在《哑江》中,“田傻子”是作者着墨最多、也是贯穿始终的人物。田傻子内心细腻,心灵手巧,他从不懂得人世间的恶,却能从一切事物中发现美并创造美。田傻子让我想起《悲惨世界》里的加西莫多。诺亚在这个人物身上,寄寓着希望,同时完成了生命成长的主题表达——身体残障又有什么关系呢?一个心里善良、懂得美并能创造美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在故事的结尾,哑江变了,究竟变好还是变坏,没有谁能说得清,但只要有哑江小学在,就能为这里的孩子们提供未来选择的可能性。正如赵其凉当年对向天歌所说的:“不是说猫的孩子只能抓老鼠,老鼠的孩子只能去打洞,而你生下来只为了打鱼。有朝一日等你学成归来,仍旧可以打鱼,但那是你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像今天这样没得选,你懂吗?”

(《哑江》诺亚/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