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青山着意化为桥,引得源头活水来 ——重构“文艺与生活”命题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何美  2022年07月11日15:08

“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2月14日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殷切期许文艺工作者走进生活深处,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投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让创作的生活之泉涓涓不息、源远流长。

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可谓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根本问题之一。疫情及防控改变生活,也改变文艺创作展演等诸多方面,引人重新思考“文艺与生活”命题。80年前,在抗日烽火中,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宗明义阐述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回忆1982年去河北正定县工作前夕、作家王愿坚讲述柳青深入农村生活14年创作《创业史》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生活源泉”的理论主张和“扎根生活”的创作方法,既批判了康德、黑格尔等把文艺创作归结为文艺家个人“天才”“灵感”“理念”“梦幻”的唯心主义理论观点,也修正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把文艺视为低于生活的“抄本”“摹本的摹本”或“代用品”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本色探寻文艺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关键方法。

阅读生活美善,深挖创作源泉

深入生活,需要加强调查研究。毛泽东1938年《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中指出:“要把中国考察一番,单单采取新闻记者的方法是不行的,因为他们的工作带有‘过路人’的特点。俗话说: ‘走马看花不如驻马看花,驻马看花不如下马看花。’我希望你们都要下马看花。”在深入生活的实践中,涌现出了柳青这样一辈子扎根农村、下沉到底的榜样。电影《柳青》开篇即有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指引,柳青说:“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 ”而有基层干部抱怨工作难搞,一向温和亲切的柳青罕见地发火:“你遇事就难难难,那创业本来就难嘛!不难要我们干什么?”柳青说:“作家的肩上压着一根扁担,一头挑的是生活,另一头挑的是艺术,而这根扁担,就是写作的技巧。”他用一生书写了一段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创业史,并应读者要求,将《稻地风波》改名《创业史》。从柳青到路遥,现实主义创作之花在黄土地同根绽放。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及同名电视剧表现了改革开放之初城乡交叉地带青年从“斗争哲学”到“发展哲学”的奋斗史和心灵史,通过文学与影视艺术塑造了孙少平、孙少安等典型形象。

深入生活,方能写出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毛泽东在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报告中提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文风和学风、党风、政风、作风本为一体。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孙犁的《荷花淀》,《东方红》《十送红军》等中国新民歌,讴歌火热生活。从炊烟袅袅的乡村到高楼林立的城市,《人世间》《山海情》《大江大河》《父母爱情》《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渴望》等电视剧,合奏家国命运交响,体现中华价值认同。

深入生活,才能让文艺作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表演艺术家牛犇、陈道明常到农村工厂部队体验生活数月。作家刘恒向青年导演举例,导演、演员吴京去部队“当兵”体验生活,听到过子弹从耳边飞过,体验过坦克在身边穿行,拿到直升机驾照、坦克驾照等。作家陈彦写出《装台》《主角》等小说,致敬刁顺子等底层劳动者的生命高光,“主角是一路斜坡走陡峭,主角是一生甘苦难嚎啕”。近期,伴随人文纪录片《文学的日常》第二季温暖播映,我们沿作家日常小径,通向文艺广袤原野。文艺瞩目“非常”,也关注“正常”以及“日常”,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拥抱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生活。

深入生活,让文艺评论充满正气、朝气和锐气。“山药蛋派”作家赵树理是农民生活的“局内人”,乐于与群众“共事”,写作更觉“得劲”。他著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曾在《说说唱唱》《曲艺》《人民文学》等刊物和中国曲艺家协会工作,其文艺评论集《文艺与生活》收录了《多看看——纪念鲁迅逝世五周年》《青年与创作》等五十多篇文艺评论文章。车尔尼雪夫斯基有“美是生活”的美学观。当代美学更要面向大众,面向生活。理论评论应植根生活,拔节而长,揭示文艺价值意蕴,传承中华美学精神。

从“生活美学”到“美好生活”

当此社会转型时代,全球化、区域性、都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多元化、图像化、碎片化,嬗变速度远超认知。如何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让艺术之美源于且高于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如何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如何反思、塑造和引领日常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我们既要谨防“抗日雷剧”如《雷霆战将》《向着炮火前进》的创作误区,也要避免沉溺于私人立场、小我尺度或“段子化”的表象,谨防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公共功能退化,纵容流量至上、“耽改”之风、畸形审美、违法失德等文娱乱象,放任资本、平台、流量“三位一体”强势篡改或者消费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

中国画的核心在笔墨,石涛提出“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的命题,在自然山川生命中蒙养即是“生活”。但当前一些书法美术作品并未重新进入“生活”,而只是进入“展厅”及“市场”。重构生活性创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书写主体的身份突破这一层面,而应全面拓展到书法、美术、文学等创作与整个社会生活的关联。影视和网络文艺更成为特定社会城镇发展、日常生活等层面经历现代性转型的重要标志,与时代文化语境共生与同构。

源于生活的文艺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生活不是躺平则赢,不能狭隘理解;生活不能“隔着三层”,避免隔靴搔痒;文艺还应高于生活,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文艺和审美活动成为个体介入社会、改造生活的重要方式。文艺要“解乏”并“解惑”,帮助人们理解自身处境和想象可能生活,实现审美、艺术、人生的融合。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中国作为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后发国家,需要扎根中华文化沃土。中国文艺发展道路需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和内蕴,以时代生活为源头和面向。生活美学是世界哲学的重要转向之一,力图以日常生活作为囊括身体、视觉、空间等视角的哲学基础,形成理解、阐释世界的一种体系化哲思。从历史逻辑看,生活美学在中国的“被发现”,既与新世纪以来中国兴起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认为当今中国社会文化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生活革命”关系密切,也与西方学界继文化研究之后对生活美学的讨论相关,试图打破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将纯粹的审美经验泛化为日常生活经验。新世纪的“生活美学”建构还蕴含着华夏传统的生命意识、生活观念,牵系根脉,事关何以“中国”。始见于《孟子》等典籍的“生活”一词,是并列结构词语,“生”指生命、生机、生动,“活”指活动、活力、鲜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5月27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在中国文联十一大和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等一再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国家宝藏》《只此青绿》《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梦华录》等文艺作品守正创新,国学热、古风热、汉服热、中华美食热、文创热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热潮不断兴起,本然回溯中国古典生活,体现创作者和观赏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欣赏和审美观照,并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走向未来。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出自毛主席1958年的《七律二首·送瘟神》。青绿山峰作桥,引来源头活水,“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疫情好转,且“下马看花”、细品生活。柴米油盐浸润星辰大海,锅碗瓢盆盛满诗和远方。从“生生”到“日用”,“美好生活”既是客观状态,又是主观建构。回到生活本真态,既是中国艺术特点,也体现中国文艺现代转型的更富美学本体意味的愿景路径。

(何美,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处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