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戏比天大 精益求精
来源:文艺报 | 宋宝珍  2022年07月08日07:57

70年来,北京人艺走过了一条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的艺术道路,留下了一大批久演不衰的优秀保留剧目,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话剧艺术创造的典范性剧院,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编剧、导演、表演、舞美艺术家,形成了北京人艺鲜明的特色和宝贵的艺术传统。

遥想当年,年轻的人民共和国如旭日初升,人民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北京人艺应运而生,它的“四巨头”领导者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们为自己的剧院设定了令人鼓舞的目标,那就是要把北京人艺建设成一座有理想、有追求、有文化、有特色、有风格的新兴剧院。“像莫斯科艺术剧院那样,树立向高标准艺术境界攀登的雄心壮志,吸收借鉴其表演经验和艺术管理的长处;继承发扬我国话剧运动的优良传统,充分调动发挥剧院艺术家们的经验、才智和艺术潜力,通过学习、训练和实践,逐步统一创作方法,把艺术家们的热情、抱负吸引到为创造具有自己特色的话剧艺术而奋斗的轨道上来,这样就必定能够把北京人艺建设成一个获得我国观众喜爱并逐步走向世界的第一流的剧院。” 宏伟蓝图描画了奋斗目标,心血汇聚谱写了艺术华章。

70年的奋斗足迹,70年的艺术道路,终于让今天的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们,可以自豪地告慰那些前辈创业者:今天的剧院,如您所愿!

如果说一个剧院的生命在于拥有生生不息的艺术创造力,那么支撑起艺术生命的灵魂则是创造了优秀剧目的人。北京人艺号称是“郭、老、曹剧院”,这些一流的文化大家以及他们的剧作,确保了北京人艺的文化站位和艺术品格;而以焦菊隐、欧阳山尊、梅阡、夏淳、林兆华、顾威、任鸣、李六乙、唐烨为代表的优秀导演们,则在继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的基础上,坚持诗化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不断探索民族化、现代化的艺术道路。话剧是表演的艺术,一切的艺术创造成果最终是要体现在演员身上,因此,北京人艺的排练厅里,高悬的四个大字“戏比天大”则成了演员的共同信念,他们是一批有艺术追求和文化自觉的人。

曹禺曾经说过,“舞台是一座蕴藏无限魅惑的地方,它是地狱,是天堂,谁能想象得出艺术创造的甘苦与艰辛呢?学习舞台的知识技能与艺术;探索世界一切美好的修养与人性的秘密,取得心领神会、活脱脱地表现各种人生境界的本领;积累多少深刻理解与偶得颖悟的舞台经验。一场惊心动魄的成功演出是从苦恼到苦恼经过地狱一般的折磨才出现的。” 焦菊隐曾经说过,“无论是导演、演员要想形成自己的风格,不刻苦用功是不行的,不能凭空去追求什么风格,任何一个有出息的艺术家都企望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但它是用渊博的知识,辛勤的劳动,用自己的汗水一点一滴浇灌而成的,所以要多方面用功,要扩大生活面,要加强文学素养,要读许多作品,要加深对音乐、美术的修养,也要培养自己对其他剧种的欣赏能力。不要‘浅尝辄止’,不要走捷径。” 真正的闪耀着生命之光的舞台艺术,如同老蚌久经磨砺生成的珍贵的宝珠。

70年来,北京人艺走过了一条坚实的发展繁荣道路,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传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艺术经验。

首先,北京人艺的传统是一个蕴含着文化积淀和生命意绪的有机构成。焦菊隐先生曾经提出艺术创造中的三个重要元素:深厚的生活基础,深刻的内心体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北京人艺的戏剧中,京味话语和市井风情承载着的往往是最为典型的中华文明的核心特征,因此,它能在显示了鲜明的地域色彩之后,而不为这种地域色彩所拘囿,成为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优秀艺术。无论是《雷雨》《日出》《原野》《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天下第一楼》中的世态炎凉、人生忧患,抑或《鸟人》《鱼人》《古玩》《合同婚姻》中的心气、性情、神趣、韵味,乃至《哈姆雷特》《哗变》《洋麻将》《推销员之死》《喜剧的忧伤》中本土化的人情事理和民族化的艺术呈现,都不只表现了一时一地某类人的生活状态,而是透过生动逼真的世俗风情画面,显示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的哲学内涵,并且以此不断调动观众生活阅历中的文化意识和人生感悟。

其次,北京人艺的传统是民族诗性传统的反映。人艺演剧体系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但其突出表现则是熔铸着中华民族诗性灵魂和艺术精神的舞台形象的诗意整合。无论是形象创造中的“心象”学说,抑或戏剧语言的凝练、生动、富有韵味,或者是整体意韵中所呈现的“民族风格”、“中国气派”,都显现着重情致、重含蓄、重意境的诗化特征,在创作方法上则是一以贯之的诗化现实主义原则,这保障了人艺戏剧较高的艺术品质和较强的民族特色。当然,人艺的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虎符》《蔡文姬》《鸟人》《古玩》中的诗意显然与《茶馆》《龙须沟》《香山之夜》不尽相同,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精神上的相通和神韵上的一致。

再者,人艺的传统显示着艺术创造者和欣赏者之间相互关联的特征。长期以来,人艺在戏剧实践中,在历练自己、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也培养了钟情于它的一大批观众。焦菊隐先生在世时,就致力于打破戏剧之“我演你看”的局面,特别强调“欣赏者与创造者的共同创造”。这种艺术精神,缔结了观演之间一种契约式的默契,戏剧的艺术反映只有与观众的预期心理相适应,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反之,观众就会说,“这不像是人艺的戏”,并因此不买账。正因为人艺在注重艺术发展规律的同时,并未背离自己的京味文化语境,故取得了艺术上的成功。

北京人艺是一座具有开拓精神的剧院,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建院之初,北京人艺没有完全照搬斯氏体系,尤其在《虎符》《蔡文姬》等话剧的演出中,运用和借鉴了大量中国传统戏曲的元素。在随后的发展中,不论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中国戏曲元素的借鉴,还是格洛托夫斯基的表演理论等,现实主义题材的话剧和先锋的实验戏剧,都出现在北京人艺的戏剧舞台上,表演艺术家们在舞台实践中进行整合和融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演剧学派。先驱们所开创的艺术自觉和表演理论,通过北京人艺演员学员班的教学传承下来,契合时代进行创新和发展。

田本相曾对北京人艺演剧学派进行过概括:“这个学派不仅创造性地汲取了哥格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及中国戏曲的导表演体系中的精华,而且汲取了中国话剧艺术发展的历史经验并集其大成,终于创造了具有自己的艺术审美个性并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导表演体系和方法。同时,更提炼、升华、概括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富有创意的民族话剧的美学思想体系。”

北京人艺是一座有文化的剧院,可以说,在全国的戏剧院团中,他们的资料、档案、文献管理是一流的,他们不仅重视剧院成员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积淀,重视剧目建设和观众意见,也重视收集和总结艺术创作经验。表演艺术有一个特点,往往是人在戏在,人的因素在艺术创造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表演水平是一个剧院艺术水平的重要表征,演剧学派也好,京味儿话剧也罢,离开了表演就无从谈起。北京人艺建院70年来,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刁光覃、叶子、朱琳、董行佶、郑榕、蓝天野、童超、英若诚、朱旭、林连昆、黄宗洛、谭宗尧、濮存昕、杨立新、冯远征、吴刚、何冰、梁冠华、宋丹丹、徐帆等,在舞台上举手投足都是戏,他们的表演光彩夺目、各具特色,塑造了大量深入人心的经典人物形象,给观众带来了难忘的永恒记忆。

北京人艺的艺术家秉承焦菊隐所说的“对于艺术事业的无限忠诚”,在多年的自我修炼、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内涵丰富、意味无穷的典型形象。无论是台柱子式的大主演,还是跑龙套的小角色,他们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显现出光彩照人、独树一帜的“这一个”的独特性和艺术品格。

任何一位伟大的表演艺术家,在传承的同时也是一位革新家,他们会在舞台实践中结合不同的表演理论进行体悟和思索、探索和总结,找到适合自己的表演路径和方法。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北京人艺很好地处理了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独特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相信未来的北京人艺会出现更多杰出的话剧表演艺术家,呈现给观众更多难忘的经典艺术形象。

为了庆祝北京人艺建院70年,北京人艺的领导班子和话剧研究所的骨干成员,共同策划、协商,准备出版一本纪念性著作。那是一年多以前,新冠疫情还在延续,我们却很有信心面对面交谈,彼此鼓劲,要做件有意义的事。任鸣院长提议,要总结一下北京人艺的表演经验,可以出本书,主要内容是人艺演员谈表演。话剧研究所的同仁们认为,这是个好选题,研究北京人艺我们责无旁贷。访谈和整理北京人艺演员的表演心得,可以积累第一手研究资料,为进一步开展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北京人艺演员谈表演》的艺术家名单由北京人艺提供,撰写要求上紧扣“演员谈表演”这一关键,尽可能用演员自己的话来表达对表演的深刻理解和总结,这些艺术家们把毕生的表演经验和感悟,结合所塑造的角色进行概括和凝练,以呈现70年来北京人艺众多知名艺术家的万花筒般多姿多彩的表演理念,为戏剧工作者或有志于从事表演的爱好者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