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女孩》创作谈:我为什么要讲一个老故事
我很小就知道,在我的家乡佛山三水,有一群叫“红头巾”的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加坡把她们的故事拍成电视剧《红头巾》,一时间家喻户晓,主题歌唱道:“轻轻的一声祝福,秋风送我上征途,回首前尘,望断天涯,故乡,在那云深不知处……”她们和她们的故事,像种子,珍藏在我的童年。
2011年,国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掀起非遗文化大保护,开展 “田野调查”,寻找、采集、拯救遗落乡村的民间民俗文化,这群静静散落三水乡村的“红头巾”一下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中国近代史上有过三次著名的人口迁徙,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下南洋”的这些华人主要来自广东和福建地区,他们是唯一走出国门的,其中就有三水女性。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数以万计的三水女性历经战乱和饥荒,勇敢地挣脱封建压迫和思想束缚,毅然告别家乡,在异国他乡为自己为家人寻找一条生路。她们在建筑工地辛劳工作,用羸弱的肩头挑起人生的重担,建起一座座高楼大厦。因为戴着红色头巾遮挡烈日和风尘,她们被称作“红头巾”。
作为佛山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一员,我参与了文化部门发起的“追寻全球红头巾”行动。我们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些“红头巾”除了个别留在新加坡,大多都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安度晚年。到我们寻访的时候,仅有39位“红头巾”在世。这个如同绝唱的人群,又一次深深地吸引了我的关注。童年时埋藏下的那颗种子,此时带着乡愁的气息,在我心中发芽抽枝。
随着不断走近她们,不断深入了解她们的故事,我感受到她们身上特有的一种文化气质和精神力量,这些令我感动而振奋。我也更加清醒地意识到,随着这个人群的消失,这一切也许就永远地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无声无息。无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还是民间文艺的传承者,我都负有责任和使命为孩子们留住它。
这个题材主题宏阔,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大,如何讲给孩子听?我设想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回到历史现场,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和发现。那么,这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机缘巧合,在素材采集中,我意外地从一位叫黄苏妹的老人身上,找到了小说主人公“米粒”的雏型。
这是一个有些悲伤的故事。
上世纪三十年代,有孕在身的黄苏妹来到新加坡,做起了“红头巾”。在艰苦劳作中她甚至失去了一根手指,而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不挣肮脏钱”。女儿出生后,她无力抚养,不得不忍痛把襁褓中的孩子送人。回国后,老人始终自食其力,直到百岁高龄仍坚持生活自理。2015年,最后一位“红头巾”、105岁的黄苏妹在三水敬老院去世。她始终没能与自己的女儿重逢,虽然她“常常在梦里,听到一个女婴的啼哭”……
我把这个流落他乡、生死不明的女孩,请进了我的小说,她作为小主人公米粒,承载着豆腐街华人和“红头巾”们饱满的爱和关切,无忧无虑而又正直坚强地长大了。
“米粒”让小说有了全新的创作支点,通过她的眼睛,一段血泪相融的历史呈现在了读者面前。米粒的妈妈和“红头巾”姑姑们,她们身上都有我采访到的“红头巾”令人落泪的故事:
陈群老人当年听从家里安排,嫁给远在香港的丈夫。结婚当天,丈夫却没有出现,她只好按旧俗陋习和一只公鸡拜堂完婚。不堪忍受从未谋面的丈夫带来的精神束缚,她果断离乡,远赴新加坡做了“红头巾”。
卢亚桂老人由于和家乡亲人失去联系,一直滞留在新加坡的大悲院(福利院)。中央电视台远赴新加坡摄制“红头巾”纪录片时,关注到她。通过“红头巾”文化发起人、时任三水区文体旅游局群文科黄敏科长的多方联系,终于找到了她在三水的侄子,可惜年事已高、坐着轮椅的她,最终也没能如愿重返故土。
……
每一位“红头巾”都有一段苦难史,但她们说得风轻云淡,看不出悲苦。我把这份风轻云淡视作“化蛹为蝶”,那是一种跨越苦难的人生态度。写作《星岛女孩》时,我深切地感受到,儿童文学创作也需要“化蛹为蝶”,以更平静更质朴的叙事方式,更细腻柔软的角度,去表现宏大主题、浓烈情感、多元审美,以及厚重的思想内涵。
“红头巾”们面对艰难困苦时表现出的勇敢乐观、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坚忍不拔,以及身处异国他乡时同胞们的骨肉相连、守望相助,正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品质,正是当代孩子需要感受并传承的。
“红头巾”们已离开人世,但“红头巾”精神必将永远传颂。三水地区把红头巾精神定义为“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广为宣传。中央电视台为她们摄制了纪录片《飘逝的红头巾》;广东省、市、区及广东粤剧院历时三年打造的粤剧《红头巾》,由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曾小敏主演,在全国巡演……在新加坡,由“红头巾”参与建造的亚洲大厦、高等法院、南洋理工大学等依然矗立,人们亲切地称呼“红头巾”为“三水婆”,为她们修建纪念馆,把她们的事迹写进了小学课本……
因为这群“红头巾”,新加坡和三水架起了跨越国界的友谊桥梁,成立新加坡会馆,建立“红头巾”名册,共同守护和弘扬“红头巾”文化和精神。
这本《星岛女孩》中,不仅有“红头巾”,还有两个因为中国古典名著《山海经》结缘,跨越国界等重重阻隔建立友谊的小女孩。她们在彼此陪伴和相互鼓励下,对世界对生活进行可贵的探索和诠释,比如平等诚信、拥有与缺失、劳动的价值、友谊的可贵、和父母的爱与摩擦……
历史儿童小说的创作难度较大,需要查阅、考证史料,各种版本相互比对,修改一直在路上,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不少帮助,比如我的责编老师。
我在给孩子们讲述一个老故事,而它又如此年轻、生机勃勃。
2022年5月14于佛山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