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低幼读物编辑工作的“收”与“放”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王志宏  2022年06月29日06:53

给0~7岁小读者编写的读物,被称为低幼读物。作为一名从业20年的低幼读物编辑,我始终认为,成为好编辑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稿件的处理过程中,要精工细作,也要锦上添花。只有能对稿件的处理做到“收”“放”自如,才可以称得上是好编辑。

精工细作,该收则收

婴幼儿时期,正是一个人大脑结构和身体发展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好的行为习惯、品质养成的最佳时期。策划相关读物时,除了注重作品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外,功能性显得尤为关键。针对《婴儿画报》如“乐悠悠好习惯故事”“好品质故事”,《幼儿画报》如“红袋鼠的自我保护故事”“生活智慧故事”“美食屋故事”等这一类侧重于功能性的栏目,编辑在业务流程上就务必要做到尽量“收”。

首先,约稿前,编辑团队要以《0~3岁儿童教养大纲》和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婴幼儿综合素质发展的相关指导材料为依据,结合近几年的婴幼儿发展状况和社会热点,列出问题大纲,形成调查问卷。然后再对该年龄段儿童的家庭或者幼儿园进行问题调研,统计家长常遇到的养育和教育难题,以及最关注的问题。接下来,编辑要把这些问题所引发的具体事件详细写出来。如果是操作性文章,还需要编辑亲自操作一遍,列出注意事项。如有必要,编辑还要把涉及到的实物给到作者,让作家亲自体验。

其次,约稿时,编辑要把收集到的所有素材给到作家,请作家结合现实材料、教育点,再进行不同形式的文学创作,由作者根据素材和自身写作特点自由发挥。对于编辑部给予的命题作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虽然会考虑文学性和童趣性,也会巧妙地融入功能性、避免说教,但编辑也不能放过“鸡蛋里挑骨头”的较真劲儿。除了要从读者年龄段的定位、字词的通俗性、教育功能的体现、内容的科学性、篇幅的长短等方面进行审核外,编辑还要把初稿拿到读者中进行试读调研。根据所有反馈信息,编辑要汇总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反馈给作者。有时编辑也需亲手改稿,提出更具体的意见供作者参考。

例如,2020年有一篇主题为“不在运动中吃东西”的自我保护故事的约稿。作家的原稿叫《苹果卡了嗓子眼儿》,情节大致为:两个小主人公一起边吃苹果一边荡秋千,导致苹果卡住了嗓子眼儿。故事写得很生动,但是编辑仔细琢磨后发现:荡秋千时需要两只手都抓着秋千绳子,如果分出一只手拿苹果可能导致危险发生。编辑和作家商量后,把情节大致改为:小主人公正在吃樱桃,樱桃刚放进嘴里,看到秋千空下来,小主人公赶紧去玩,结果被樱桃卡住了喉咙。相应的故事题目也改成了《危险的樱桃》。

这样的改动需要编辑在审稿时,换位到故事现场,用心去体会。及时地发现作家文章构思中的不合理之处,是编辑的责任,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作品的提升。意见提得有道理,作家们才会心服口服。这也是编辑工作中“收”的效果。

锦上添花,能放就放

编辑该放的时候一定要“放”,不然就会犯“外行人指导内行人”的错误。例如,对于让婴幼儿感受语言美的诗歌、散文类文学性较强的文章,编辑应做到尽量尊重作家原稿,能不改尽量不改,做的只能是“锦上添花”,避免画蛇添足。比如,曾经有一首儿歌,编辑只考虑儿童性,擅自改了一句话,导致诗歌的韵脚不对,使得作者非常不满意。

有的编辑则“放”得较为高明,有一篇“红袋鼠的自我保护故事”,以“不随便玩成人健身器”为主题,请作家来创作。作家交回的故事极富想象力,故事既具文学性,又赋有童趣,还将自护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其中。作家原稿中有这样一段话:火帽子牙一咬,眼一闭,从太空漫步机上跳下来。编辑审稿时,保留了关于“太空漫步机”的所有精彩情节,但考虑到“从太空漫步机上跳下来”的动作是一种主动行为,孩子模仿会有安全隐患,便把“跳下来”改成了“飞出去”。这样的改动既与“太空人”的特质相关,又让小读者通过想象有一种惊险的感觉,会因害怕摔疼而不敢随便去玩,起到警醒的作用。这次改动得到了作家的称赞。

编辑与作者是互相成就的共同体。只有永葆对小读者身心健康的关爱,对编辑事业的敬畏,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