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儿童文学为谁写作
来源:经济观察报 | 邓世杰  2022年06月26日09:45

青年学者梅杰的《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甫一问世,不少儿童文学博士、教授纷纷评论,认为这一部充满个人特色的学术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梅杰的导师蒋风先生在序言中已经有深入的专业化描述。作为一名儿童教育工作者,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想探讨的问题是,孩子真的在意我们以为他们在意的东西吗?孩子做到了我们要求他们在意的结果吗?童年到底属于谁?儿童文学到底为谁写作?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关于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儿童观及其文学观、教育观的问题,梅杰的新书《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其实已经给了读者一定的参考。

《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梅杰 著,知识出版社2022年1月

“儿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重视的?中国儿童文学史为何需要重写?

在几千年的东西方历史中,都没有把儿童视为“人”,而是人的附属品,从而没有选举权等一切成人才拥有的权利。“儿童”这个概念的产生,是西方工业革命特别是启蒙运动之后才兴起的,在中国则要晚到五四时期。在此之前,自然也就没有儿童文学,所以儿童文学是经由西方译介进入中国以后的产物,这对理清现代儿童文学发展脉络,以及教育儿童最为关键。梅杰的这本书显然深化并重新认识了这个问题。

儿童到底在喜欢什么?以什么为精神生活?什么样的儿童文学观是正确的,从而有助于儿童的成长?梅杰列举了一系列史实,比如儿童的发现,新文学的诞生,并在到绪论中提到“在民国时,对其(儿童文学)内涵的把把握,没有达成共识”,在鲁迅、郭沫若、郑振铎、周作人提出儿童本位论之后,才宣告了中国儿童文学的诞生,儿童本位论也成为评判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个标准。

全书充分肯定了周作人等学者的贡献和地位。在这个基础上,带出作者一个潜在的论点:“在批判背弃儿童本位论的时代,儿童文学就佳作寥寥。”整本书其实就是这个精准判断的证明题,这也是作者“重写儿童文学史”的动力来源。不过,为了更好地凸显这个判断的正确,梅杰参考了大量相关文学作品,并提出“泛儿童文学”概念,其中就有“突出教育、训诫儿童”的文学作品。其实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长达半个世纪,这种文学作品基本是主流,要把儿童当作某种目标来培养和训诫,忽视了文学艺术上的“润物细无声”,必然导致优质作品乏善可陈。五四新文学传统在儿童文学领域的“断裂”,遭遇异化,直至曹文轩、刘绪源等人重提文学性,中国儿童文学才又向文学性、儿童性回归。梅杰对21世纪的儿童文学做出了判断,认为进入了一个好的分化时代,以大量儿童文学进入教材作为例证。这无疑是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观之后的产物。

正是因为梅杰对儿童本位论的坚持,他才以此为视角,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并在大量的主流儿童文学之外,还发现了一些知名作家,如陈衡哲、黎锦晖、废名、凌叔华、丰子恺等在这个领域之前少为人关注的作品。对于现实主义儿童文学,梅杰又大力挖掘了革命烈士作家叶刚。与此同时,他还中肯地重新评价了茅盾、郑振铎、叶圣陶、冰心、张天翼、俞平伯、王统照、陈伯吹等人的作品。

梅杰的儿童文学观,除了吸收了儿童本位论以外,还敏锐地捕捉到了儿童文学自身存在的“儿童的”与“文学的”二者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我们可以认为,“儿童的”是“儿童本位的”,首先是儿童能够懂的;而“文学的”是创作者的,也即是成人的自我表达。在这个“自我表达”中暗含或明含着对儿童的教育和期待。能够处理好二者之间矛盾的作品,无疑是优秀的作品,反之往往是平庸的作品。由于“自我表达”的迫切性,又不能真正理解儿童,导致大量儿童文学教育的作品走向失败。在本书中,作者一一剖析了为何茅盾、郑振铎在五四时期没有创作出“艺术的儿童文学”,而只能编译。还剖析了叶圣陶的《稻草人》为何也成为“太不近于‘童’”的“不像童话”的作品。作者甚至专为沈从文、巴金、老舍等专设一节,同样指出了这些文学巨匠被限制在儿童文学的门槛之外,是由于处理不好“儿童的”与“文学的”二者之间的关系。

过于迫切的“自我表达”,或许因为现实环境,也或许由于成人都在追求“正确”的“标准答案”。但是,“正确”的“标准答案”,可能从来都是束缚人的,更重要的是开放和多元。这里面可以看到多位起初写出好作品的作家后来写的几乎一无是处,张天翼也不能例外。我认为多元化中可能有丑,但整齐划一,一定很难带来美。将孩子作为手中培养的工具,遗忘了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需要什么样的文学,什么样的世界,这几乎是所有败笔的根源。孩子真的在意看到成人所认为的丑恶吗?如何兼顾现实批判性与儿童所能感受的美感?作者在全书都想进行了深入思考,这对儿童教育工作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思考和经验。梅杰指出茅盾在20世纪30年代,提倡儿童文学的教育性的同时,依然欣赏凌叔华的文艺性,启发儿童趣味和想象力。茅盾的思考,或许是一个解决办法。

儿童文学的问题,从来不是一个单独的文学创作的问题,如上所述,必然也是一个牵涉儿童观、文学观、儿童阅读问题、儿童教育问题等一系列问题。正是因为梅杰能够统摄全局,使得他这部儿童文学史,不独是一部儿童文学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中国儿童的阅读史,中国人找到正确的教育儿童方法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