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延安人民与延安的脱贫攻坚 读邢小俊长篇报告文学《国家战略——延安脱贫的真正秘密》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张 陵  2022年06月19日17:12

作家邢小俊的长篇报告文学《国家战略——延安脱贫的真正秘密》站在国家战略的思想高度,聚焦延安地区的“摆脱贫困”的斗争,展现了延安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理念,以艰苦奋斗的啃硬骨头的精神,以过多年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自己美好新生活的历史进程,讴歌延安精神,讴歌延安人民。作品问世后,受得社会读者的欢迎,也得到评论家的高度评价,是一部热情和深刻反映现实的报告文学力作。

延安人民“摆脱贫困”的斗争特别引人注目。当年,广袤的黄土高原和贫脊土地,养育了中国共产党人,养育了人民军队。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在这里指挥着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设计着中国人民幸福美好的未来。贫穷而质朴的延安人民,为民族解放复兴和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然而,解放后相当长时期里,延安仍然属于全国连片的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难。贫困问题反而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峻。《国家战略》写道,1978年,新华社记者冯森龄经过四十多天的调查,写出令人震惊《延安调查》,向党中央报告了延安人民的贫困状况,引起了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庄严承诺,要在2020以前,整体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现实,实现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延安“摆脱贫困”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深入人心,破解了一个个“三农”难题,让老百姓脱贫致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加,延安终于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整体甩掉贫困的帽子,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开启“共同富裕”的新征程。这个激动人心的历史进程,给了作品的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在现实矛盾与冲突的揭示中,形成作品鲜明的问题导向所在,并转化为内涵更加丰厚深远宏大思想主题。在坚实思想基础由上,描写表现的延安人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更具典型性,更具深刻性,更具示范性。

作家邢小俊创作报告文学《国家战略》,开宗明义就告诉我们,要努力探求“延安脱贫的真正秘密”。其实,有一点唯物史观知识的人都会知道,中国农民贫困命运,争取致富生活,从来不靠宝典秘笈,也不靠任何救世主,靠的就是自己的力量。用作品的话来说,就是人民在现实斗争实践产生的“内生动力”。如果说,延安整体脱贫奔小康有什么秘密的话,那么真正秘密就在延安人民身上。人民群众就是创造生活的主角,也是历史前进的动力。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尊重和顺应这个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的思想,把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追求,当作自己的责任和奋斗目标。作品写到,数以千计共产党员走进延安贫困乡村,担任村第一书记,一门心思和老百姓一起,想办法,出主意,破困局,谋富裕,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贫困问题,调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延安脱贫的“秘密”之锁在许许多多村第一书记的努力中,找到了开解钥匙。

延安脱贫,虽无秘密,但延安的脱贫攻坚,却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经验。这一点,是被《国家战略》紧紧抓住了。作品思想正确与深化显然深得延安精神和红色文化之魂,从毛主席1943年写的《组织起来》一文中得到丰富的思想资源。人民群众创造生活“内在动力”的解放和激活,产生不可阻挡的能量和力量,最基本的经验,就是“组织起来”。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了,就能办成办好任何事情。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是第一个学习毛主席总结的基本经验并在他代表作《塘约道路》中提出,中国农民的脱贫富裕,必须“重新组织起来”的思考。邢小俊的《国家战略》也揭示了“组织起来”和“重新组织起来”这个朴素而深刻的关系,产生了共识。改革开放是从中国农民分田到户,个体承包开始的。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化,这种个体力量的优势正在转化为弱势,“三农”问题贫困问题不断出现新情况。有识之士意识到,农民传统的单打独斗生产方式,也许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却走不上整体脱贫,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必须探索建立在现代条件下,能够把广大农民重新组织起来的先进思想、先进方式和先进体制,才能在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农民贫困问题,解决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前进道路上碰到的问题。坦率地说,在众多反映脱贫攻坚现实作品中,能重点思考“重新组织起来”问题的作家并不多,而邢小俊能够深入思考,并把这种人民精神贯穿到创作的全过程,应该说,他有抓住问题本质的特殊能力,也有高人一筹的思想水平。由此,凝聚和夯实了作品的思想主题。

《国家战略》主题思想的人民精神决定了作品创作的艺术特色,那就是描写的重心向写人,写延安人,写敢啃硬骨头的当代延安人方向倾斜,突出人物形象塑造,用人物反映延安人民的精神,展现延安人民的风貌。作品把重点笔触放在几个具有典型性的普通延安人身上。

第一个延安人是索洛湾的柯小海。他常年在外打拼,已经过上小康的日子,但他却放弃稳定富贵的生活,返乡竞选村干部,当上了村小组长。“一个人在外富了,想着村里人还受穷,我岂能安心?”柯小海想得远,做得实。当了村干部第一把火,修学校。他个人先垫资,把学校修好,得到了政府扶贫资金的支持。接着他整治村容村貌,硬化村道,个人又先垫了一大笔钱,得到老百姓支持。群众看到他是个能人,又真心为老百姓办事,就选他当了索洛湾村党支部书记。他由此开始为村里谋发展,办大事。他引进优质蘑菇、香菇技术;建设蔬菜大棚;发展畜牧养殖业。这些决策和选择,非常符合索洛湾的实际,收效明显。集体经济得到振兴,村民收入大大提高,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他本人也成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第二个延安人是雷坪塔村的共产党员张莲莲。她一家四代几十年植树20多万棵,1750亩,硬是把地座座荒山变成绿水青山。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恶劣,严重阻碍经济发展。从植树造林入手,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个好办法,也是经济发展的百年大计。但在这个地区植树造林,也是个硬骨头,而张莲莲就是一个敢啃硬骨头被称为“树痴”的厚道人。作品提供了一个数字:她在四十年间用坏了100多把钁头,300多双鞋。她是个普通农民,更是雷坪塔村脱贫致富的大功臣。党和国家给了她很高的荣誉:全国劳动模范。第三个延安人是李台子村“职业种树人”李树和。他是靠跑运输,打油气井发财的老板,每年能有过百万的稳定收入。可他却回村向农民流转土地2万多亩,办起家庭农场,立志要在“陕北的藏区”建一座“陕北的花果山”。他按经营企业的一些规律把家庭林场搞得风生水起,参股的村民们偿到了甜头,信心更足了。第四人延安人苹果电商付平凡。她因一场大火严重致残,又经历了几场大病,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但她人残志不残,找到了在网上推销延安苹果特产的创业路子,销售额逐年提高,2019年,突破了4000万元。她富了,更想着要感恩党,想着要回报社会,为村子脱贫出一份力。她提出“公司+合作社+互联网+农户(残疾户和贫困户)”扶贫带贫理念,让广大残疾人和贫困户受益,过上富裕的发了日子。自己也荣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残疾人十大新闻人物等光荣称号。作品还写了一大批延安人,组成了一个延安脱贫的奋斗群体。他们也许是时代大潮中的几滴水,但映出时代的光辉,照亮生活的未来。

有评论把报告文学《国家战略》与当年的美国记者斯诺、《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以及新华社记者冯森龄报告延安真实状况的作品做了比较,认为这是真实纪录延安生活的第四份重要文本。实际上,每个时代的作家有每个时代的任务,有每个时代的主题,经常很难进行比较。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国家战略》真实报告了延安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现实,塑造延安人民的形象,正如著名评论家李炳银所言:打造了一张我们重新认识延安的新名片。

 

(作者系中国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著名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