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陈敬黎长篇小说《茶道通漠北》:叙写咸宁红色传奇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2年06月15日16:14

《茶道通漠北》

6月11日,湖北作家陈敬黎创作的“万里茶道”历史题材长篇小说《茶道通漠北》作品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党组书记文坤斗,省作协党组成员、秘书长沈小群,省作协一级巡视员高晓晖,咸宁市委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吴波,咸宁市文联党组书记杨志文,以及来自省内外的文学评论家张亚丽、刘颋、刘川鄂、叶立文、昌切、樊星、杨彬、李建华、周新民、刘保昌、刘诗伟、熊唤军、周璐、李雪梅等三十余人通过线下或视频发言方式参加研讨会。研讨会由湖北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耿瑞华主持。

《茶道通漠北》2021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共计47万字。小说以百年近代中国革命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咸宁当地何氏茶业掌门人何建朴在重振家业、将川字牌青砖茶经古茶道远销欧洲、名扬漠北的过程中,与黑恶势力作斗争、维护祖国统一并走向革命的故事。咸宁是“欧亚万里茶道”的源头之一,有着历史悠久的茶文化,“茶”成为中国沟通世界的重要桥梁。咸宁更是一片红色沃土,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咸宁书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咸宁籍作家陈敬黎怀着“故乡恰是心安处”的真挚情怀,有感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有感于咸宁茶文化的久远悠长,有感于何功伟等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创作了长篇小说《茶道通漠北》。

李修文在研讨会上说,新时代以来湖北广大作家秉承忧国忧民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积极健康、热情澎湃的面貌投身于长篇小说的创作实践和探索,书写时代新气象,反映人民新生活。陈敬黎始终保持着一个写作者应有的姿态,脚踏实地的本分付出来致敬黎明百姓,礼赞英雄。

“他常常为了创作一部作品、深入现场采访,收集素材,时间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确保真实是他创作的基本原则和鲜明特征,文中大量的史实资料都是他历经千辛万苦采访收集并整理而来,经过反复的核对和分析研究才最终成稿。” 李修文认为,长篇小说通过对时代精髓、时代精神的深刻捕捉和艺术表达,让读者感受时代之风气、辨时代之潮流。陈敬黎致力于将自己对多种文体的开掘作用于长篇小说,使其作品在语言风格、历史意识、美学标识上不断进步,建立了自己的独特性,

文坤斗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认为,广大作家应坚守人民立场,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创作出反映中华民族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人间正道的人民史诗,把文学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他希望,作家从新时代的脉博中感悟文学的脉动,创作出更多经得起人民检验、历史检验的优秀作品,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与会文学评论家围绕从作品立意、结构、历史意识等诸多方面对作品进行研讨,认为小说在讲述一个传奇故事同时,也较好地完成了作品对于道路、信仰以及中国人善良正直等品质的刻写。同时对作品提出了富有针对性与建设性的指导建议。

在本土文明中开掘历史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认为,《茶道通漠北》这部近50万字的小说内容厚重扎实,富有鲜明的时代感,故事起伏跌宕、扣人心弦。通过《茶道通漠北》这部小说,不仅可以了解咸宁灿烂而悠久的茶文化,还重温了一段尘封的红色历史故事。

《茶道通漠北》属于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既是一部跌荡曲折、风雨兼程的创业史,又是一首惩恶扬善、荡气回肠的正气歌,湖北省作协一级巡视员高晓晖表示,小说实现了对辛亥革命、万里茶道、“一带一路”元素的共识性的、复合性的书写,实现了对本土题材、历史题材的再发现和再开掘。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昌切从小说的历史背景、语言处理切入谈了他对作品的看法与建议,“这部作品从传奇故事的艺术写法和传奇性来讲是一个好的小说”,但一百多年前的复杂背景下,单纯用一条线牵引人物,容易使人物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灵动性。同时,“语言处理上,回到历史情景中熟悉当时的语言习惯,这样写出来的历史小说才更有味道”。

在湖北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建华看来,《茶道通漠北》实现了浓厚的当代意识和历史意识的有机统一,存续了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当中的传奇性的特色。同时他建议可以延伸茶道的含义,不仅指经商的通道,更深层次的意义就是茶道本身的传播,中国人的和合、共赢、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理念。

时代进程裹挟人物命运悲欢

《茶道通漠北》塑造了一群令人信服的人物形象。《文艺报》副总编辑刘颋在阅读中感到,作者对行商生活细节的熟悉,尤其是作品中的商人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小说较为成功地将对大历史的书写与对小人物的刻画融合在一起,突出了主要人物在混乱历史局面里选择的坚定,也凸显了以何建朴为代表的一代中国人道路选择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川鄂说到,作家全知全域的叙事结构、线性发展的逻辑线索,使得作品骨骼比较丰满,“如果对作品里面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细节支撑方面有更多的细墨,思想、主题、人物和艺术表达能够浑然一体、相融相生,就更值得期待。”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保昌以“朴拙”来谈及对作品的印象,他认为《茶道通漠北》以商人作为主人公,其形象可以更具复杂性与真实性。同时他表示,以文学的方式来讲述历史确实是很困难的,这部小说在经济学或者政治史上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饱含传统色彩的传奇叙事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叶立文从反类型化书写的主旋律小说切入,他认为《茶道通漠北》这部小说的叙述腔调非常冷静、节制,让作品摆脱了说教的意味,读者可以融入到人物的命运变迁之中。反类型化书写的第二个特点,就是陈敬黎在作品当中借鉴了很多通俗小说的叙事方法,“用类型化小说的方式来反主旋律小说的类型化,这确实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话题。《茶道通漠北》某种程度上可以归属到革命英雄传奇的谱系里面。”

《湖北日报》东湖副刊主编熊唤军评价该作品是一个有着中国传统色彩的传奇叙事写法的小说,“浓郁的传奇色彩是这部小说叙事上的追求和底色。” 在他看来,作家在叙事中大量使用悬念设置、反转、巧合等手法增加小说的情节密度,在结构上也颇具匠心,整部小说可以分为两部分,整体布局均衡。

陈敬黎以历史事件为依据和题材来进入历史叙事,又以历史叙事呼应当下主题。《长江丛刊》杂志社执行主编刘诗伟观察到小说在叙事上的鲜明特点是,小说中事件、人物经常和历史事件与人物有共通点,使小说具有一种历史感。同时他认为要写出青年茶商何建朴的思想变化和性格的发展,是作者陈敬黎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创作上的挑战。

中国故事凸显家国情怀

如何在当下的视野中处理复杂的20世纪历史,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挖掘本土文化,如何在主题创作中凸显个性化的理解,应该说都是对作家的重要挑战。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樊星从本土走向世界的角度解读作品,万里茶道从本土走向世界,陈敬黎写出了开拓路上的艰难,经商、政治和匪道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现实社会的错综复杂。“商道与匪道是小说的一个看点。湖北很多作家写商人,这也给评论家提出了一个湖北的商业文化以及湖北的商业人物形象研究的课题。”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新民从文学作品怎样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了他的思考:陈敬黎把这样宏大的中国故事和边缘性、地域性的中国故事二者交融,是很有特色与意义的讲述方式。同时他提出,作品在细节和语言的运用上还可以留下一点阅读和想象的空间。

中南民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杨彬认为《茶道通漠北》在传统文化当中浸润了家国情怀。陈敬黎从汉族的角度来描写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具有独特的视角,表达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李雪梅也表示,在时代精神方面,小说做到了家国情怀和红色精神的融合。“需要注意的一个是历史的逻辑,一个是人性的逻辑,历史的逻辑是如何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提炼小说的素材,人性的逻辑是如何在达到既定写作目标的前提下能够更丰富地呈现人性的发展,都是特别重要的。”

作家陈敬黎在研讨会上介绍了长篇小说《茶道通漠北》的创作过程。从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开始酝酿到2021年10月完稿,历时8年时间,其间需要做大量的资料收集和采访工作,为此他与内蒙古、辽宁等方面联系,采访砖茶厂负责人和相关专家, “关起门来扎扎实实读了半年书”,反复分析核对史实资料。陈敬黎表示,自己的创作态度始终如一,遣词造句反对晦涩深奥,提倡平易近人,这一创作理念也贯彻在《茶道通漠北》里。他说,“我的作品要对得起自己的民族,要对国家有益;而且要用最平实的语言来写最熟悉的故事,让普通百姓能看懂。”

研讨会由湖北省作协、作家出版社、咸宁市委宣传部主办,湖北省作协评论委员会、咸宁市文联和咸宁市作协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