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冯远征:我们是很幸运的一代
来源:文艺报 | 冯远征  2022年06月13日08:09

我是1985年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在我心里,北京人艺是一个你一旦看过她的戏,就会爱上她的一个剧院。这个剧院最大的魅力是她总能把一场场精彩的演出呈现给观众,并且总能在艺术高度上一直保持领先。37年来,从最初想成为人艺演员的一名文艺青年,到成为人艺的演员,后来又很幸运地去德国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再回到人艺,直到这些年成为“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成为北京市政协、全国政协委员,担任了人艺的演员队长、副院长,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过程中,我一直都在认真地完成着每项工作,也在奢望自己能够成为像于是之老师他们那样的艺术家,但对我个人来说,作为一个演员能有今天的成绩已经非常幸运。

我们是很幸运的一代。幸运在于我们进入人艺的时候,和老艺术家,和我们的于是之、郑榕、蓝天野、朱旭老师等等同过台,知道老人艺是什么样、老人艺的表演艺术家在台上演戏是什么样的,能把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化到自己身上、融入到血液里。人艺的传统、人艺的精神是怎样的,应该怎么做,都是前辈传授给我们的。比如我在人艺演的第一个角色、曹禺《北京人》里的曾文清。那一年我24岁,还没有毕业就被夏淳老师从学员班选出来“借”到剧院出演这个角色,这对我一生的影响非常大,这是令我成长最大的一个戏,也迈出了我成为人艺演员的关键一步。从中我学到了很多,包括人艺演戏的方法,人艺的精神、人艺的传统都在这个戏中有所接触。跟老演员们学演戏,他们身上所散发的东西和他们对于角色的处理、对事业的认真态度,都令人感佩。当年我演曾文清开始一直找不到感觉,后来我听导演的建议去买了一双布鞋,每天顶着一头油的大背头坐公共汽车,又跟服装组借了一个大褂,干什么都穿着。就这样慢慢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就像老先生说的,“什么时候大褂穿着是你自己的了”,什么时候就可以不用再顾虑生活表面的东西而进入人物、顾及怎么演戏了。这些方法、细节都是老前辈们潜移默化告诉我们的。

后来1999年我们从老艺术家手里接过《茶馆》时林兆华导演就说,我们要先刻模子,即把老艺术家表面的东西学过来,然后再一点点去寻找人物的内在,再深入去研究他们到底为什么这么演。所以从当年一开始观众对我们的不看好,到今天《茶馆》开票不到4分钟5场票都售罄,我们演的版本似乎也已成了经典。今天的《茶馆》舞美、服装、样式、化妆都没有变,变了的只是演员。我们这一代不是小于是之、小蓝天野、小郑榕,我们演的虽然还是原汁原味的那些人物,但已经是有别于老艺术家的创造了。因为时代在进步,我们要适应现在观众的审美需求,而且我们这一代演员从技术到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物的把握也已经超越了自我,有别于老艺术家的演绎了。

我们要守住人艺这块牌子,除了继承就要有所发展。北京人艺从建院时候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所国际一流的剧院。所以从一开始,人艺就很有创新精神。上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个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诞生在北京人艺,直到今天人艺依然还很先锋,包括去年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开幕,也接连上演了三部新排的具有创新性、现代性的曹禺先生的戏。无论对传统经典剧目还是对新排剧目,人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而且鼓励创作要有创新精神,不能重复自己。

创新就要有原创剧目,从人艺建院60年到70年的这10年,是人艺创排剧目相对较多的10年。从剧院的发展理念上来说这是必然的。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给观众看到一些新的创作,一方面我们还要培养演员,让更多青年演员有机会站到舞台上去,和我们老演员一起同台,以老带新。这10年,我们招了很多年轻人,特别是近6年,我们大量地引进青年人才,因为人艺已经到了一个新老更替的时代,必须要有新生力量的加入。我们现在培养的这些演员是在为20年以后布局,所以今天人艺70年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人艺未来20年是什么样。10年、20年以后,在这些演员最成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放心地把接力棒交给他们。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通过原创剧目一代代地培养新的观众。我们的《茶馆》现在是第二代演员在演,《天下第一楼》也已经是第二代演员在演了,然后第三代、第四代也已经“起来”了,新版《雷雨》应该有第四代、第五代演员参演了,观众的接受度还是很高的。我认为一是因为这些青年演员已经成长起来了,二是因为现在的观众变了,“90后”“00后”开始成为观剧主流,观众结构的变化对人艺未来的发展也非常好,除了铁杆观众外,我们还会不断有新的未来能够成为人艺铁杆观众的人走进剧院。我们的演员是一代一代接续、接棒的,观众也是,一代代从开始看戏到慢慢热爱人艺,一部接一部追随着人艺走进剧院,从这一点来说,今天的人艺是非常幸运的。

今年我马上就60岁了。在演艺生涯的前30年我只是一个演员,但是这些年,剧院的担子一点点地也放到了我肩上,挑上了以后就会发现很沉重,但必须挑着往前走。给人艺70周年“庆生”,可能是我在退休前能为剧院做的最后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了。未来北京人艺到底应该如何发展,包括我自己的未来是怎样的,如何去迎接新的挑战,这些可能是在我这个年龄段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了。在人艺,我们当然要沿着老辈儿指明的方向继续向前走,建设一个国际一流的剧院,这是建院目标。另一方面,从建院开始,北京人艺由焦菊隐先生带领大家闯出的一条话剧民族化的道路和北京人艺的演剧风格也要继续向前发展。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践行着这些理念,从方式方法上不断探索着北京人艺的演剧风格,坚持“塑造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的理念,但这些说来容易,想总结好其中的内涵仍然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需要一些过程,这是北京人艺永恒的一个课题,未来还期待一代代人艺人不断去探索、去尝试。

(作者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本文由本报记者路斐斐根据作者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