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学者研究资料丛书”序言
“当代著名学者研究资料丛书”第一辑编选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极为重要的几位学者——谢冕、钱理群、洪子诚、王富仁、丁帆、陈平原、陈思和、南帆的研究资料。他们不但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其言说的方式为现当代文学研究、当代文学评论研究提供了范式。
20 世纪 80 年代,他们曾被称为“中青年批评家”,其中大多数属于“第五代批评家”。论者认为和前代学者/批评家相比,他们具有“宏阔的历史眼光;顽强的探索精神;现代的理性自觉;深刻的自由意识”[ 参见谢昌余《第五代批评家》,《当代文艺思潮》1986年第3期。]。
这四个主要特征,是这代批评家能在新时期开 创文学研究/批评新天地的内因。四十年过去了,当年的“青年” 已不再年轻,然而从学术生命上讲,直到今天,他们依然是“年轻批评家”,充满探索精神,充满了对文学现场的关注热情。 如果对自“五四”百年来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辨析,便能清晰地认识到这些学者和批评家在批评史上承上启下的历史地 位和精神特征。
1917 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先后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之门。1918年12月, 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人的文学”代表了“五四”的时代精神,亦上升为中国新文学的传统,遂成为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
这一时期,虽然以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为代表的各个文学团体提出各自的理论主张,但“人的文学”,新鲜的、立诚的、现实的文学成为时代的“共名”。作为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代批评家,他们不仅是开创者,也是批评范式的确立者。
1928年后,时代的“共名”被打破,文学批评向更多元和差异方向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家、京派批评家以及持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批评家之间有着更多的对话、论争和挑战。1942 年5月,随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逐渐占上风, 这也是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座谈会上,毛泽东指出:“在现在的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阶级的,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相互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文艺界的主要斗争方法之一,是文艺批评”。毛泽东的讲话为那一时期的文艺批评划定了严格的、不容置疑的批评标准。1949年7月2日至 19 日,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起点。周扬在会上发表了影响中国文学创作数十年之久的讲话,这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升级版”。周扬指出:“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的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见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宣传处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 1950 年版,第 69 页。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批评指定的标准,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 80 年代。
1984 年初,福建批评家林兴宅在《鲁迅研究月刊》发表了《论阿Q性格系统》,成为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滥觞。之后,时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的刘再复发表了《用系统方法分析文学形象的尝试——读〈论阿 Q 性格系统〉》等文章加以支持。1985年3月在厦门大学召开的“全国文学评论方法论讨论会”,将刘再复关于“方法论变革”的一系列主张推向高潮。同年底,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分两期刊发在《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和1986 年第 1 期。刘再复在《论文学的主体性》中强调作家要超越现实主体,写作时一定要进入艺术主体。这是向“五四”时期“人的文学”主张的回归,也是新时期文学批评步入审美层面的开启。“方法热”直接的后果,一是大量西方的文学理论被介绍进来,对此前单一的政治社会学批评形成了极大冲击;二是各省市作家协会和社科院也纷纷创办了自主性的文学批评刊物。这是在之前没有过的,之后也不再重现的辉煌。如:1984 年 1 月 25 日,《当代作家评论》在辽宁省创刊,9 月《文艺评论》(前身为《文艺评论报》)在哈尔滨创刊,10 月上海比较文学的机关刊物《中国比较文学》出版;1985 年 1 月《小说评论》在西安创刊,4 月《文艺新世纪》在广东创刊,4 月 10 日《批评家》在太原创刊,5 月《文艺评论家》在济南创刊;1986 年 1 月,《文艺争鸣》《文艺理论家》分别在吉林和江西创刊;1988 年 1 月,《南方文坛》在南宁创刊,6 月《理论与创作》在长沙创刊;等等。
1985 年前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文学批评起到了引领时代风潮的作用。时势造英雄,第四代批评家正在披荆斩棘开创思想解放的批评道路,第五代批评家也是在这个时期顺利走入批评领域。如陈思和、丁帆、许子东、黄子平、吴亮、程德培、李洁非、蔡翔、张志忠、季红真、周政保等,就是顺应时代而崛起的一代批评家,被称为第五代批评家。
如果说,以周扬、冯牧为代表的第三代、第四代批评家大多数是党的文艺干部,他们的批评与阐释党的文艺政策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具有较大的权威话语权,对文艺作品也有较大的威慑力,那么第五代批评家(包括一部分第四代批评家),则是依靠对文学的审美构建而成为承上启下的一代批评家。第五代批评家,大都在高校里接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随即留校任教,逐渐形成了学院批评的特点。这是文艺批评最为根本性的变化。批评家转入高校最本质的变化就是批评的性质和功能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它不再具备审查作品、指导作家创作的权力。
可以说,第五代批评家中,从事纯粹的文艺批评者并不多,主要是从史的角度对文学进行系统化研究。钱理群主编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洪子诚撰写过《中国当代文学史》,丁帆撰写过《中国乡土小说史论》《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陈平原撰写过《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国散文小说史》,陈思和主编过《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等等。所以,称他们为学者化的批评家更为合适。
另外,这代人最大的特征是,他们的文学养料和精神传承主要是从“五四”来的。20 世纪 80 年代,一批在高校或学术机构的著名教授恢复了权威的学术地位,如李何林、王瑶、唐弢、贾植芳、钱谷融、徐中玉等,这些老先生都是“五四”一代学人的弟子,他们也是大多数第五代批评家的授业恩师。钱理群、陈平原的导师王瑶,早年师从朱自清,这一师承使得王瑶身上有鲜明的“五四”传统和鲁迅传统。王瑶“因自己的导师和弟子而声名益著,而弟子们也以他为中介,把‘五四’的文化传统,链接到当代的思潮中”[ 孙郁:《王瑶:拖着历史长影》,见孙郁《百年苦梦——20世纪中国文人心态扫描》,群言出版社1997 年版,第233页。
]。王富仁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文学专业的博士,师从鲁迅研究专家李何林先生,王富仁多次说“鲁迅改变了我一生”,他本人的鲁迅研究,
开启了鲁迅研究的新天地。
在《陈思和文集》研讨会上,一位思和先生的同代批评家说,陈思和研究巴金、胡风等“五四”一代作家的历程,使他自己逐渐成为他研究对象的那种人格,似乎就是最好的注脚。
20 世纪 90 年代,文学界的分化或者说多元化趋势更趋明显,文学制度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批评,都摆脱了“思想斗争”陈旧观念的束缚,进入活跃繁荣自由的时期。第六代批评家郜元宝、张新颖、王彬彬、张清华、孟繁华、陈晓明、李敬泽、吴义勤、何向阳等,基本上都是高校毕业的硕士、博士,此后不管在高校从事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还是在作协系统担任一定的领导职位,文艺批评的属性基本没有改变,还是延续了第五代[]批评家开创的范式。
文学批评最近面临的挑战是从新世纪开始的。此时网络文学开始盛行,发表没有门槛设置,人人皆作家,管你批评不批评,该写的都在热火朝天地写。评论家的阵营也更趋分化,形成了传媒批评圈和学院批评圈两个较大的群体。传媒批评“表面上呈现的往往是商业利益作为推手。媒体批评呼风唤雨,左右了社会的一半舆论导向”。学院派批评家常年避居学院的高墙大院,与当下社会和文学创作有一定的隔膜,但为了坚守学院派知识的纯正性,他们依然在艰难地从事着文学批评。在这一波变化中,批评家内部的分化趋于明显,各个代际的批评家参与到这场角逐中,但在稍后的几年间,“80后”批评家因批评界、学界的焦虑而被迅速地捧了起来,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网络的普及,也相应地带来了文学批评的繁荣。
对近百年的文学批评史做一个粗略的梳理就能发现,自1985年以后的当代文学批评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与作家研究文集、作品集的出版相比,文学研究领域资料的整理出版却显得相对滞后。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化依旧薄弱,对当代文学研究者、文学批评家进行研究的资料整理和出版这样的基础性工作也没有系统地做起来,这和创作的繁荣,和批评对创作的响应是不相符的。
无论是“五四”一代批评家,还是 1985 年后的第五代批评家,对整个时代的文学创作,甚至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创作的繁荣,与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直接和间接的介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研究作家、作品,不研究批评家和文学史家,对研究整个文学的历史是不全面的。
云南人民出版社一直有着出版优秀学者著作的优良传统,从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先后出版过“名编辑文丛”“文艺学新视角丛书”“文体学丛书”“70 后批评家文丛”“80 后批评家文丛”等大型学者丛书,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当初与赵石定社长谈起编辑“当代著名学者研究资料丛书”的构想,他很支持,并表示要将当代批评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出版板块来打造,这显示出优秀出版人对学术和文化的担当与情怀。
“丛书”第一辑共编选谢冕、钱理群、洪子诚、王富仁、丁帆、 陈平原、陈思和、南帆八位学者的研究资料。他们是当代思想过渡 和变迁重要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批 评转型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特别的贡献。另外,这几位先生又都是新时期非常重要的文学史家,一直笔耕不辍,对当代文学研究发挥着持续的影响。
思和先生认为:“只有传道授业、出版和学术研究三位一体,才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岗位。”这句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期许之言,对我影响甚大。多年来,虽不能至,但努力践行之。2013年底,延续着先生编辑“火凤凰文库”的理念,与先生共同策划、主编了“80后批评家文丛”;2015年,再度和先生共同主编了“70后批评家文丛”;如今这套“当代著名学者研究资料丛书”的策划编辑,无非想再次通过自己切实的努力,在承传、接续、播撒精神传统方面,做一点自己的工作。对我而言,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后学既能亲炙前辈们的风范,同时,也算是努力朝思和先生所言的“理想岗位” 靠近了一步吧。
“丛书”能顺利出版,首先要感谢赵石定社长的全力支持,感谢云南省新闻出版局在经费上的扶持,感谢李敬泽、孟繁华两位前辈的支持,同时,亦感谢李浴洋兄的协助。最后,感谢所有为这套丛书付出辛勤劳动的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