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重读《电世界》:科技、乌托邦与反殖民
来源:《小说评论》 | 文贵良  2022年05月24日07:15

原标题:科技、乌托邦与反殖民——论许指严科幻小说《电世界》

高阳氏不才子[1](许指严)的《电世界》刊载于《小说时报》第一年第一号,宣统元年(1909)九月出版。小说标“理想小说”,采用章回体形式,共16回。小说的故事开始于中国宣统一百零一年(2009)十一月,因为电学大家黄震球要造一个“电帝国”新闻就刊于中国宣统一百零一年十一月初九日的报纸上。故事正式发端于宣统一百零二年(2010)正月初一日,在中国的昆仑省乌托邦府共和县地方,举办“帝国大电厂”和“帝国电学大学堂”开幕式,电学大家黄震球在开幕式上演讲。故事结束于宣统三百零二年(2210)的正月初一日,电王黄震球演讲告别大同帝国的民众,乘着电球飞向太空继续探索。有学者对晚清的“理想小说”“科学小说”等概念辨析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以真实为追求的‘科学’与以虚构为特征的‘小说’之间的相遇,提出了如何安置‘幻想’因素的问题,这一因素逐渐浮现在名称上,最终在民国时期落实为‘科学幻想小说’这一概念。”[2]因此,笔者将《电世界》这部“理想小说”理解为“科学幻想小说”。有三点理由:第一,《电世界》有一整套关于“电”这一科学元素的表达;第二,《电世界》对“电帝国”的叙事确实充满幻想色彩;第三,《电世界》以黄震球这个电学大家为中心人物展开故事,符合小说对典型人物塑造的要求。

作家许指严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一书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第五章“淆乱的视野——科幻奇谭”,他富有卓见地指出“科幻奇谭是传统晚清小说研究最被忽视的一环”[3],并由此总结出一套新的“文学阐释学”,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晚清作者幻想着国族未来的命运、描述知识的进步和叙述科幻世界的引人入胜[4]。笔者在此不是对晚清科幻小说的整体描述,只是研究单篇作品的诗学特征。那么如何展开对《电世界》的汉语诗学分析呢?笔者首先分析《电世界》有关“电”的言语构造,其次描述小说基于对电的功能无限想象而如何构造“电帝国”,在此剖析“电帝国”这一乌托邦构想所蕴藏的全球共同体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张力,最后探索将电作为叙事动力时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之间融合的可能性与成效。

一、“电”与“电族词语”:科技名词进入文学表达

格温妮丝·琼斯指出,各类科幻的共同点是“构建一个不同的世界”,这个世界可能是另一个星球,另一个宇宙,或者是地球上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未来世界”[5]。而这个新造的世界,是由科幻符号来展示的,“所谓科幻符号就是宣示文类的符号”[6]。在笔者看来,这类的符号主要是指言语符号。《电世界》题名“电世界”,这不仅表明大同帝国是一个充分利用电气的世界,而且也是一个到处使用“电”的名称的世界。“电”这个字,繁体字作“電”。《说文解字》:“電,阴阳激燿也,从雨,从申。”“電”即风雨雷电的“电”。“电”对译“electric”或“electricity”是晚清时期的事情。英国传教士傅兰雅曾这样介绍:大约在公历1600年即明朝万历年间,希腊有位“格致家”看见摩擦的琥珀能吸引细小物体,就推想琥珀中有一种“气”,被称为“琥珀气”:“其气可谓之琥珀气、希腊语名琥珀为以利克特伦、英文藉之、名电气为以利克特里西提、”[7](原文标点如此)“以利克特里西提”即“electricity”的音译汉词,意译为“电气”。之所以译为“电气”,可能是因为电存在但又看不见。傅兰雅和徐建寅共同翻译的英国瑙挨德的《电学》一书由江南制造局于光绪六年(1880年)出版。此书中出现了一批带“电”的词语:“电气”“电气力”“电气器”“化电气”“摩电气”“吸铁电气”“化电气器”“摩电气器”等。[8]

人类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在电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在1752年6月于费城做的风筝实验证明了闪电是电;1753年他发明避雷针,被称为“人类在科学(发现闪电是一种电学现象)和技术(人类可以用它来挽救生命财产)这两个方面取得的一个来之不易的成就”[9]。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概括富兰克林“他从苍天处取得闪电,从暴君处取得民权”[10]。1820年,丹麦科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奥斯特(Hans Christian Ørsted,1777-1851)发现了电磁感应。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于1821年发明了第一台电动机;10年后又发明了第一台发电机[11]。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与牛顿力学观念认为力通过真空传递不同,他认为空间中存在粒子,能传递力[12]。这突出了牛顿的力学传统。塞缪尔·摩尔斯(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1791-1872)1837年发明电报机,1844年5月24日,摩尔斯在华盛顿国会大厦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塞勒斯·菲尔德(Cyrus West Field,1819-1892)成立大西洋电报公司,1866年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报电缆铺设成功,联通美洲和欧洲大陆。电报的发明充分展示了电的重要商业价值,彻底改变了通信状况[13]。有人称赞摩尔斯的贡献:“科学向全世界庄严宣布,时间和空间统治人类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14]因为电报大大缩短了空间的距离和大大节省了时间的长度。电力技术巨头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A. Edison,1847-1931)发明白炽电灯,取代弧光灯,打败煤气灯,1879年申请专利。美国发明家乔治·威斯汀豪斯(George Westinghouse,1846-1914)和美国籍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1943)采用交流电供电系统取得了成功。1901年,尼古拉·特斯拉在纽约长岛建造一座高塔,进行跨越大西洋无线电广播和无线电能传输实验,名之曰“沃登克里弗塔”。意大利无线电工程师吉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1874-1937)发明了摩尔斯电码的无线传输系统。美国籍商业家塞缪尔·英萨尔(Samuel Insull,1859-1938)曾担任爱迪生的秘书,通用电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目的是降低电的成本,让人人都能用上电。“爱迪生、威斯汀豪斯和特斯拉将发电厂、电灯泡、电动机等各项技术推向市场,从而开创了电力行业。塞缪尔·英萨尔则让电变成人人用得上并且用得起的资源,从而开创了电能业务。”[15]正如有人所言:“电于人而言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和必要。”[16]

《电世界》创造了一个关于“电”的符号世界。按照音节的多少排列如下:

电气、电车、电枪、电铃、电力、电机、电扇、电犁、电王、电学……

电世界、电气厂、电帝国、电菜馆、电学堂、电气带、电作乐……

电学大家、电机电器、电器大王、电机蛋饼、飞空电艇、自然电车、电气炉子、电摄影片、无线电报、引擎电车、空中电车、公共电车、地方电车、升降电机、电气肥料……

电学展览会、电制牛肉汁、电筒发音机、电光教育书、电气分析镜、电光审判法……

这些符号,有的可以看作词语,有的可以看作词组。不管怎么样,加入“电”这个构词新元素后,整个符号焕发出新的意义。“电气”在文中的出现频率很高。以“电气”这个双音节词语为构词要素,文中出现了一系列多音节词语(或者叫“多音节符号”更合适),如三音节的“电气厂”“电气带”,四音节的“电气炉子”“电气肥料”,五音节的“电气分析镜”。这种构词特点表明,汉语富有极强的构词能力,同时也表明新的构词因素进入汉语后催动构词的重要性。因为没有新的构词因素,汉语的新词就不会变得那么丰富。《倒序现代汉语词典》(1995)中,收“电”字结尾的词语37条,除了“掣电”“雷电”“闪电”这三个词条属于汉语古已有之之外,其余34条都是晚清以来以现代“电”字构造的词语[17]。《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2015)收有“电”字开头的词语171条,全部都是晚清以来以现代“电”字构造的词语[18]。这171条“电”字词语,属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和普通书写中的书面语,像“电话”“电视”“电冰箱”“电子邮件”“电子书”等词语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词语了;这些词语还没有完全包括理科、工科和医科等专业领域的带“电”词语。

晚清以来的翻译和创作,汉语表达不仅将带“电”的词语用来表达所指的客观物体,而且用来表达人的情感。林纾所译英国司各特的《艾凡赫》中出现了“歌斯如感电力,立起”[19]的句子,查Scott原文为“Gurth started up as if elecctrified”[20]。“如感电力”这一比喻形容歌斯受到强烈刺激的情况。张资平描写男女之间的感觉:“他们相爱的热度,达到了沸腾点。不过还没有行为的表现。但他们彼此都很望有表现行为的机会。彼此都满贮了电气量,一有机会,就要放电。他们中间寻常空气早都没有了,只有电子飞来飞去!”[21]“热度”“沸腾点”“电气量”“电子”都是晚清以来的科技新名词,用来表达男女之间的感觉就非常新鲜。尤其是“放电”一词表达男女之间的好感,就特别形象而陌生化。我们的日常口语中还经常会用“放电”来形容异性之间强烈的好感,用“电灯泡”来形容第三者的在场。

二、电万能:科学技术与大同世界

电学大家黄震球所构想的“电世界”,从政治伦理的角度看,是一个“大同帝国”,即世界大同的国家;而从物质伦理的角度看,是一个以“电”创造的物质世界。“电”成为“电世界”这个物质世界的核心元素和核心力量。

在交通方面,第一回黄震球在演说中,表达了想借电力而“造成一个崭新绝对的电世界”的宏愿。要造这个电世界,首先要改变交通。黄震球的设想包括造“飞空电艇”和“自然电车”这两种交通工具。如果这两种交通工具造成,可以将现有的铁路电轨全部废掉。第八回叙述了两种空中电车,一种是公共电车,共有二千辆,往来全球地方。空中飞行,用升降电机接送乘客。出门一千里以上的,都乘坐公共电车。公共电车在全世界各个大城市之间,每小时发一趟。速度快而车费便宜。另一种是地方电车,供一千里以内往来的客人乘坐。地方电车也没有轨道,同样在空中飞行,只是靠近地面低飞。客人免费乘坐,随叫随停,非常方便。发达的交通系统成为电世界的基础设施,满足了电世界现代治理的需要。

在通信方面,19世纪以来已经有了电话、电报,而电世界又造出了新的通信设备。第十四回讲叙,大同帝国的审判厅在审判时为了总局与地方分局之间沟通方便,发明了“传音筒”。这种传音筒与20世纪的德律风(电话)相似,不过不用电线,也不用总局转线,而是人人随带在身,可以自由通话。这就是现在移动手机的前身。发达的通信系统大大提升了信息交流的速度,突破了空间的阻隔。

在军事武器方面,黄震球以“电枪烧飞舰”威震西欧各国。黄震球用鍟质做两个翅膀,可开可阖,利用电气的强大,利用翅膀扇动,将人摄到空中,从而自由飞行。黄震球的电枪用鍟质造成,但须有电力的帮助。黄震球在高空放枪,放足电力,电火如火龙,“不消五杪钟。舰队已无影无踪了”[22]。“再过三杪钟”,血肉横飞,天崩地裂。这就是黄震球“电枪烧飞舰”的故事,此事之后全球各国前来和好,黄震球也被封为电王。一个人凭借两个翅膀和一杆电枪,就战胜了欧洲的联合舰队,这幻想显然过于简单,因为人类以电造武器的技术还不是那么先进,而且作者对电以及武器的知识可能储备不多。不过,他设想一种新的物质作为强大武器的制造,也许是受了居里夫人(Marie Curie,1867-1934)发明的启发。居里夫人于1898年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强大的武力为电世界的成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在农业方面,电王发明了“电犁”。铁犁的出现代表了人类农业文明的巨大进步,而电犁的出现就代表了人类工业文明的巨大进步。电王还发明了“电气肥料”。人们翻土的时候,把空气中的电气用一种发电带,将电气散布空中。植物得了电气,发育方面增加十部,造成植物界的“大革命”。隐花植物得了电气肥料,能开出完全的花。草本植物得了电气肥料,就可以长成了灌木;一年一熟的水果得了电气肥料至少一年四熟。金华的白毛猪得了电气肥料后长成了印度大象那么大。在叙事者看来,20世纪的中等社会的商人,还不如21世纪的一只猪。农业技术的发达,解决了人类的吃饭问题,满足了人类的粮食需求,这才能让电世界的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

在卫生学与医学方面,第十一回讲叙了用电气防治细菌的故事。人们如何防治“拔克合利亚”“虎列拉”“阳窒扶斯”[23]这些“黴菌”呢?电王发明杀黴菌的无敌将军:电气里有一种气味,叫“阿巽气味”[24]。民电局将这种“阿巽气味”发到居民的电针上,就可以立即杀死空气的黴菌;又造了十万倍的放大镜,可以清楚看到空气中的黴菌,从而轻易地杀死它们。在修养院里有一种“电气分析镜”,能将人体照騐。又发明了重新构造人体器官的方法,人体内的细胞体、神经纤维、蛋白质脑等种种复杂的化合物都能重造,为医疗做准备。这种构造法,通向现代的克隆技术。

在刑罚方面,发明了电光审判法。一种新发明的金类,用电气通过,能发出强烈的光。审判的时候,用这种电光照射着,审判官戴着红绿黑三层玻璃罩,避开强烈的光。被审判的人被强光一照,脑筋感觉力变得非常迟钝,此时问什么答什么,效果很好,强于20世纪的催眠术。南极金和厂的欧工结党谋反,被发觉后被捕。采用电光审判法征得详细情况,被判罚不准游览公园。

在教育方面,电王发明了两种教育电机:一种叫“电筒发音机”,一种叫“电光教育书”。教师口对发音机,声音就可以让一万人听到。同时电灯熄灭,墙壁上显出电光的字。电光机即可显出图像。在日常生活方面还发明了起水电机、洒水电机、扫地电机。

综上所述,依靠电而创建的电世界,在交通、通信、军事、农业、卫生健康、刑罚、教育等方面,电无处不在,电的功能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整体而言,《电世界》中的电,主要用于改造自然和创造器具,虽然也有用于对人体器官的复制和对人类欲望的遏制。电王黄震球本身的身体结构并没有用电来改造,他的翅膀和手枪都只是装备。《电世界》中的“电”的无所不攻,表达了晚清中国人对科学的无限信仰。碧荷馆主人所编的小说《新纪元》开头写道:“现在世界上所有格致理化一切形下之学,新学界都唤做科学。世界越发进化,科学越发发达。泰西科学家说得好:十九世纪的下半世纪是汽学世界;二十世纪的上半世纪是电学世界;二十世纪的下半世纪是光学世界。”[25]这里所描述的从“汽学世界”到“电学世界”再到“光学世界”的阶梯性变化虽然不一定准确,但无疑在表达科学的发展将极大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这一观念。

三、电政治:世界共同体与反殖民

晚清的科幻小说,乌托邦想象是其重要主题。《电世界》中所称的“电世界”“电帝国”“大同国”“大同帝国”,尽管名称不一,但都指同一个乌托邦。美国学者詹姆逊将第三世界的文学写作看作民族寓言,实际上暗示了其乌托邦色彩。有中国学者从科幻小说的角度将这种民族寓言式的写作解释为一种“宇宙政治学”[26]。晚清中国科幻小说作家中的乌托邦想象,大多寄寓着中国人强烈的政治情感。《电世界》中将“亚细亚洲中央昆仑山脉结集”的地方叫“乌托邦”,实际上小说所构想的“电世界”才是真正的乌托邦。这个“电帝国”在地理空间上囊括了亚洲和欧洲、南极和北极。空中电车来往世界各地,可以称之为“世界共同体”或者“人类共同体”。叙事者在构想这个世界共同体时,加入了民族国家的视角。具体说来,作者许指严将反殖民的意识贯注在叙事中。晚清科幻小说中的乌托邦想象,有时会放置一个亚洲与欧洲对立、黄种与白种相抗的双重抵抗结构。碧荷馆主人编的《新纪元》上演了一场黄种人联盟与白种人联盟的世纪海战,最后黄种人联盟战胜。中国是黄种人联盟的核心和主要力量。陆士谔的《新野叟曝言》中,中国五只飞舰飞到欧洲上空,一方面撒发檄文,一方面利用“淡养甘油”轰炸。最终欧洲七十二国归降中国,与中国订立盟约。

在《电世界》中,电学大家黄震球在第一回的演说中表明,虽然中国经过二十世纪的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强国,但是在黄震球看来,还不完善:亚洲统一是否完美无缺?中央亚细亚与西方亚细亚谁在掌握?中国在与其他各国之间的商战中能否稳操胜券?而国人并无进取思想,这让黄震球很是担忧。这种担忧为下文中国与西威国的战争做好了铺垫。西威国地处欧洲中原,国王为拿破仑第十,发明了飞行舰队,制造了威力无比的“无烟药”炸裂弹,先灭了欧洲所有强大的国家,其次灭了北和国,而东阴国趁机献媚于西威国。“西威国”“北和国”“东阴国”等国名显明了“西”“北”“东”等方位,小说虽然没有明说分指哪些国家,但大致可以断定,“西威国”暗指欧洲列强,“北和国”暗指北方列强,“东阴国”暗指日本。黄震球凭借两个“ 鍟翅膀”与一杆“鍟手枪”,于几秒钟内消灭西威国的飞行舰队,震慑全球各国,从而与中国和好。《电世界》与其他乌托邦小说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与西威国的战争不是小说叙事的中心,而是作为小说叙事的起点;重点不描写这种战争的过程,而是构想战争之后“世界共同体”的建设。

在世界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电世界》几乎没有涉及中国人与西威国人的对抗问题,而是反复提及欧工与华工、白种人与黄种人的不同,将国族之间的矛盾转化为种族之间的冲突,因为“电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大同世界,不存在民族国家,也就无所谓国族。与中国对抗的是西威国,但西威国被制服后,在叙事者和作者的意识中,抵抗殖民的主观意志表现为中国与欧洲、黄种人与白种人的区分。电王在南极开挖金河,召集了二十万欧工;在北极白令海地方造大公园,又召集了百万欧工。南极北极,都是极寒之地,条件非常艰苦。怎么都是欧工,而没有华工?小说第五回讲叙电王黄震球巡察南极金河,赏给欧工每人五十磅金子,每天只工作四个小时,还可以带家眷,一切听其自由。小说引用了电王黄震球常说的一句话:“十九世纪里西人虐待华工,已到极点,然而如今得了这样结果,我何必要学他的坏样呢?”[27]美国发现金矿后,大约于1840年代中国沿海地区的苦工去旧金山淘金,后又成为美国修建横贯东西铁路的人力,但到了1880年代,美国通过了排华法案,排斥华工。1903年,有人以“新乐府”的方式叹息华工的遭遇:

檀香山。好市场。可怜焦土如阿房。丧失累万万。痛哭谁尔偿。责身税。禁华工。侧身天地无所寄。澳南美北苛待同。嗟我华人苦工作。故土不知治生乐。适彼乐土适乐郊。奈何逼处犹訾呶。新疆以南黄河北。多少膏腴未开辟。乃令鹿挺鸿嗷嗷。俯首吞声走他国。国何文明何野蛮。君不见犹太人。泪漫漫。所托足皆艰难。我思犹太摧心肝。[28]

《电世界》将19世纪西人虐待华工与21世纪电王黄震球宽待欧工相对照,一方面突出了从19世纪到21世纪、22世纪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显示了“电帝国”这个世界共同体中仁厚宽容和公平之处,但更重要的是表达了电王、叙事者乃至作者内心深处抵抗殖民的强烈愿望。

小说第十三回,白人反对党造反,以哭声引诱电王近身、想用炸药炸死电王的两个人是白人,是白人反对党的成员。南极金河厂的欧工结党谋反,被发觉后被捕。经过电光审判,谋杀和谋反事实确证,两个炸电王的白人,只被判了五年罪刑;谋反的金河厂欧工被判罚不准游览公园。小说有一段议论:

列位。这等刑罚。在二十世纪裹看得太轻。岂知二十一世纪的进化。人名(疑为“民”字之误——引者)看得自由如性命一般。所以夺他自由。譬如夺他性命。……这班作弊的欧工。不过不许游公园。更算得什么罪名。咳。岂不记得十九世纪里上海的公园。有不许华人入内那块牌子么。所以到二十世纪里的华人看了。气得要死。毕竟收回了领事裁判权。这块牌子方才取消。如今事隔一百年。把这法儿来发付欧洲的罪人。也算对得住他们了。[29]

如果说华工问题凸显的是中国人在海外的悲惨遭遇,那么此处提及“不许华人入内”的公园牌子,则暗示了中国有了租界后中国人在自己土地上遭遇的不公平待遇。

《电世界》在抵抗殖民的同时,暗中也宣扬中国“中心”观。这主要表现在北极含万公园的构造上:

在公园的中央,造了一个铁塔。铁塔基底有十里开阔,共三百三十三层,每层七丈高。塔顶安放鈤灯,如葫芦形状。鈤灯永远放出光热,如北极的太阳。电王称之为“春明塔”,公园为“含万公园”。这个公园于宣统一百八十一年正月初一日落成。这座公园有一万个门,每门有一里开阔。公园围绕春明塔,分东西南北四区,陈列各国物产,东区陈列大和国东西,西区陈列美洲的东西。春明塔的底下五层陈列中国的物产。塔顶三层陈列世界各国书籍,下层陈列非洲、澳洲的,中层陈列欧洲、美洲的,最上一层陈列中国的。公园里设地行电车,随时可坐。

春明塔位于中央中心,而中国物品陈列于春明塔底下五层,其他国家的陈列于春明塔周围的东西南北区。这种空间的设计,显然暗含着中国中心的意图。塔顶三层陈列书籍,将中国书籍置于塔顶最高层,同样暗含着中国知识的尖端地位,回应着晚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声音。

四、电想象:科学发展与人类未来

《电世界》的最后一回中,电王黄震球因不满于电世界,而去金星上寻找更好的方法。离开地球之前他发表了一场演说,对电大大赞扬一番:

这里头第一件大事。便是统一世界。造成一个大同帝国。然而诸同胞永永别忘记了原动力。是一个电字。那电学电机。不是二十世纪就有的么。为何要看得这般贵重。只因电的性质。是进行的。不是退化的。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是新生的。不是老死的。是澎涨的。不是收缩的。是活灵的。不是阻滞的。是爱力的。不是弹力的。是吸合的。不是推拒的。是光明的。不是黑暗的。声闻的。不是寂灭的。是永久的。不是偶然的。是缜密的。不是粗疏的。是美丽的。不是蠢陋的。是庄严的。不是放荡的。是法律的。不是思想的。是自由的。不是束缚的。是交通的。不是闭塞的。是取不尽用不竭的。不是寸则寸尺则尺的。所以我们不但用电。而且要学电的性质。方才可称完全世界。方才可称完全世界里的完全人。[30]

三位老者的答辞也有意思,其中有几句如下:

大王的训辞。老民等敬领了。只望大王寻着新世界。不要忘了旧世界。电车去了。必有回车。电信去了。必有复信。电是双方的。不是一面的。电是循环的。不是抛弃的。[31]

电王黄震球对电性质的认识以及三位老者的答辞,都将电从物质世界挪入人类的意识世界,将其人格化和社会化。三位老者用电的性质用来解释人类的事情,表达电王回到地球的希望,其理由是电的原理。这种解释是否完全可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开始采用科学理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尽管电那么万能,那么富有人性,但是电王对自己所建造的电世界并不满意。第一,电王黄震球在海底开辟殖民地,人数达到一千几百万。海底殖民地设备非常先进,但是却防止不了男女苟且之事。有男子从纽约拐来良家妇女,在海底殖民地办“不规则的事儿”。如果女子不服从,则用残酷手段毒死。这些男子被警察追捕时开枪拒捕,最终被判永远监禁。物质技术发达了,但人类还有未进化处,这一事实触动了黄震球出世的念头。第二,东方小国这个岛屿国,土地被侵蚀,浮在海上岌岌可危。黄震球将东方小国的居民迁入大同国,东方小国在一次大地震后消失。这就触发了黄震球对地球的担忧。第三,到2209年前夕,黄震球看到电帝国人口众多,虽然是好事,但地球上的南极北极、海底世界都已经被开化为人类居住地,如果人类再如此繁衍,则有人满为患之忧。受此三件事情影响,黄震球产生了出世想法。他的出世想法,并非是逃避,而是想向空中探索人类新的居住地。他花两年时间研制了“空气电球”,在2210年正月初一日告别大同国民众,乘坐空气电球向宇宙探索。这一结尾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月球旅行已经不稀奇,所以作者留下一个悬念,下一部小说要描写的是黄震球对金星的探索。

正如有学者提出的,“科幻小说代表了一种超越现实提供的可能性边界的想象”[32]。在这种想象中,人和世界永远是两个重要元素。在科幻小说中,要么是人超越现实,要么是世界超越现实,要么是人和世界同时超越现实。在《电世界》中,人自身并没有太多超前性发展,反而是周围的世界在飞速变化。英国作家雪莱·玛丽的《弗兰肯斯坦》(1818)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其主人公维克托·弗兰肯斯坦创造的怪物,杀死了弗兰肯斯坦的亲人和爱人。这个怪物往往被解释为科学发达产生的恶果。人类对自然奥秘的狂热探索、对人类身体的不懈钻研,最终会走向何方呢?弗兰肯斯坦创造的怪物,其身躯的强健、智力的发达、言语的睿智都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创造者。一旦人类的创造物超越了人类自身,那人类的未来的前景如何?克隆技术只是复制人类个体,人类已经深深担忧克隆人类之后的巨大不确定性后果。可是对于许指严等晚清中国作家来说,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科学与人类之间深刻的矛盾与抵抗。他们看到的是西方科技造就的巨大的军事力量和夺人眼球的声光化电带来的生活便捷。中国人看到的是“电”给生活带来的惊喜:电报、电话、电灯、电车……哪一样不是人们梦寐追求的?梁启超所译的《世界末日记》中,世界末日到来之前,曾有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历数十世纪以后。人智愈进。人道愈完。形体上之劳作。既已尽绝。电气机器之用。普遍全球。一切物类。可随意用人力以生产之。人种合一。万国大同。”[33]《新中国未来记》中,电气机器的广泛使用,造成了“万国大同”的乌托邦社会,但是仍然阻止不了人口的减少,整个世界最后只剩下一男一女。科技的发达与人类的生存之间的冲突与依存,成为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乃至未来社会的人文思考的主题之一。

注释:

[1]冯高阳不才子,本名许指严(1875-1923),江苏武进人,名国英,字志毅,别署砚耕庐主,又号弹花阁主。从事教育工作,编过《中学国文史学讲义》等书,担任过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参见严芙孙等《民国旧派小说名家小史》,见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548页。

[2]贾立元:《“现代”与“未知”:晚清科幻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15页。

[3][4][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页、294-296页。

[5][6][英]格温妮丝·琼斯:《科幻的符号》,[英]爱德华·詹姆斯、法拉·门德尔松编:《剑桥科幻文学史》,穆从军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297页、297页。

[7][英]傅兰雅译:《电学图说卷二》,益智书会校订,光绪十三年,第1页。

[8][英]瑙挨德:《电学》,傅兰雅口译,徐建寅笔述,江南制造局,光绪六年,第4-33页。

[9][10][11][12][13][14][15][16][美]克雷格·罗奇:《电的科学史——从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到马斯克的特斯拉汽车》,胡小锐译,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版,第14页、19页、33页、41页、68页、69页、106页、113页。

[17][1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倒序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10-211页、292-296页。

[19][英]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林纾、魏易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2页。

[20]Sir Walter Scott:Ivanhoe.Published by Airmont Publishing Company,Inc,1964,p73.

[21]张资平:《约檀河之水》,《学艺》第2卷第8号,1920年11月30日。

[22][23][24][27][29][30][31]高阳氏不才子:《电世界》,《小说时报》第一年第一号,宣统元年九月。

[25]碧荷馆主人编:《新纪元》,《中国近代小说大系·痴人说梦记月球殖民地小说新纪元》,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37页。

[26]刘志荣:《当代中国新科幻中的人文议题》,《南方文坛》2012年第1 期。

雪如:《新乐府十章·檀香山·悯华工也》,《新小说》第壹年第伍号,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十五日。

[32]宋明炜:《中国科幻新浪潮——历史·诗学·文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第111页。

[33][法]佛林玛利安:《世界末日记》,饮冰译,《新小说》第壹年第壹号,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