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清纯如水的人生叙事和记忆书写 ——赵晏彪散文印象扫描
来源:文艺报 | 郑丽娜 王 科  2022年05月16日10:08
关键词:赵晏彪

大概是受老子“上善若水”的影响,满族作家赵晏彪对水情有独钟,已经出版的两部散文集都以水为名(《真水无香》《真水亦香》),发表在报刊上的近百篇散文,也有不少与水有关的内容。“真水无香”“真水亦香”,正是这位京味作家崇尚朴实自然、拒绝庸浅浮华、追求心灵纯洁之散文观的表露。其独特的表达与言说方式,恰似他笔下的“真水”,既是“无香”亦有“香”。

搦笔和墨二十余年,赵晏彪早已将他的善良与悲悯、畅快与自由,连同对生命的思考、对民族的寻根,一齐镌刻进了文字里。在回望与展望的书写中,赵晏彪观“风中落叶”以感怀,释“玉兰花瓣”以清心,达到了很高的美学境界。

文体风格是作家精神与思维之存在形态,也是其个人气质的外化,正所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赵晏彪的文字,正有一种古文的气韵,偶用“之乎者也”衬托意蕴,常以古体小诗直抒胸臆,吟唱的却是从书香卷帙、草木山川中获得的生命体悟;于重彩之处述人、谈己、阅世,袒露真实内心的同时,参透佛理禅思,给人带去精神的畅达和内心的深省。如今,赵晏彪的散文已淡化唯美情怀,以剖析人性、审视自我、拂去历史尘埃为笔行之道,亦观、亦思,在行稳致远中砥砺前行。

赵晏彪的人生叙事和记忆书写,多是作家诚朴的生活拾萃和本真的生命检视。作家周明评价:“晏彪之文一向以真情纯美见长,就像水一样……真水无香,亦如晏彪散文。”确实,赵晏彪以水为喻,坚守散文的素朴清纯,实属难能可贵。在两部文集中,作家以人生跋涉的轨迹和感悟为坐标,通过娓娓深情的倾诉,回望心路历程,反思人生际遇,以此折射出时代风云的多姿多彩,讴歌人性中的真诚与美德。在对人间万象的评判和自我道德的检验中,既有对渐行渐远的身边人物的真挚怀想和眷恋,也有对当年历史烟尘的反思和对自身的灵魂拷问。

《故宅的墙门》聚焦当年故宅的平民“头人”、德高望重的“院长”张二爷。这位老人虽然年高体衰,却为了全院居民的生活安全和家长里短日夜操劳,在四合院里播撒爱和善的真情。作家对这位“心中的好人、长辈兼正义之身”的追忆,对这些纯洁情操的打捞和体认,无疑寄托着对民族道德底蕴的敬畏和对民族传统精魂的尊崇。《世纪末的忏悔》一文内省特征十分鲜明,写出了作家对少时莽撞的深度思考和真诚忏悔。在唐山大地震后的燥热夏夜,因为范爷爷那马达般的鼾声干扰了大家的梦乡,年少气盛的“我”竟然向熟睡的范爷爷投掷土块,使耄耋老人尴尬地离开了避险的防震棚。对于这种无礼的行为,当时“我”还扬扬自得,颇有行侠仗义的成就感。而范爷爷明知事出我手,却未加一句斥责。即便在弥留之际,眼里也写满了对“我”的关爱。这使作家至今悔恨不已,始终牢记着范爷爷的灿烂笑容和宽厚话语。赵晏彪写下这些出自四合院的故事,不但重建了自身对孩童时期的认知,也涤荡了当下读者的灵魂。那记忆中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不啻是作家难以忘怀的精神原乡。字字深情、句句悔意,无不呼唤真善美,让人为之动容。《能不忆当年》《心愿》等篇亦如是,对当年影像的回放,不论是平和的淡笔素描,还是激情澎湃的写意,因为贮满了真纯的体悟,袒露了赤子的真情,大都力透纸背、入木三分,魅力充溢文本,令人为之感叹。

赵晏彪从事编辑工作之余,在散文园地辛勤耕耘,倾力与时代同频共振,为人世间的美好讴歌写真。《真水无香》中的《泪如残阳》《行善若泉》两辑、《真水亦香》中的《友情篇》《励志篇》《家书篇》几辑,都展现了作家丰沛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积淀,文中充满对诚信和良善的礼赞与肯定,对时代精神和人间正气的高扬,正如作家石英所言:“篇篇是那种向善的、美好的、令人回味而激人热爱生活的人生真谛。”赵晏彪是在以精到的观察和深切的体会,拨开人间万象,聚焦岁月细节,真实抒写人物的心灵悸动以及时代精神的嬗变。基于此,其刻绘的人物大都弥散着时代温度,记叙的事件大都渲染着历史风烟。无论是家庭的温馨还是读书的奋争,无论是长辈的慈爱还是教师的高尚,无论是工作的艰辛还是对前程的凝望,字里行间皆有仁爱,章章节节总关情。

《父亲的毒酒》中的父亲,用自己博大无私的胸怀,让整过自己的人悔恨不已。他的宽宏大量、豁达热诚,“恨不止恨,唯爱止恨”的胸襟,给我树立了人生榜样。《冬天的记忆》中身经百战的老红军陈班头,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他每天清早拖着扫帚扫大街,让居民小心煤气中毒、注意火灾。即使被诬告陷害,甚至被打折了腿,也仍旧尽职尽责,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刻还在高呼“为人民服务”。家国真情,已经深入这位老红军的骨髓、流淌在他的血液中了。《怀念毛余金》中那位一诺千金的老编辑,《不是序言的序》中那位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京城神针王”,《行善若泉》中那些德艺双馨的作家艺术家,无不展现着作家对他们高山仰止的钦敬。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的情,情的真,是散文美学的灵魂。赵晏彪文中抒发的情,那些反思历史和反省自身的,那些考量社会和思辨人事的,都似一湾清水激溅流淌,涤荡魂魄、洗礼身心。

赵晏彪的写作,皆使用清纯如水的北京语言,毫无做秀成分,拒绝平庸猥琐。对当代北京生活的精心体察和描摹,使他的文章展现出独特意境,被称作是具有明显文化格调的京味散文。《讲不完故事的赵大年》通过几句简单的人物肖像描写,就让一位生性豁达、语言幽默的作家形象活脱脱地跳了出来。《我的录像机》通过典型场景和细节语言的寥寥几笔,就让三位作家的音容笑貌、妙语精言跃然纸上。林斤澜的严苛尖锐、陈建功的睿智深情,无不鲜明生动。应该说,能够用简单的几句话语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质,足以显现作家对语音、语义、语体、语韵的操作功力和实验探索的勇气。

赵晏彪散文的叙述语言如流水汤汤,朗朗上口;描写语言像工笔写生,神态毕肖;抒情语言似春潮迸发,诚朴感人。读之,甘之如饴,让人迅速浸染其中;思之,余味无穷,产生诸多联想,从而让阅读者产生审美共鸣。比如《玉兰花瓣》一文,恰似一篇触景生情的散文诗。作家以咏赏玉兰花瓣的唯美诗句,将自己的情感浓缩在洁白幽香的意境之中。将读者的目光从斗室案头的恬静,移向室外花树的高拔,再折回到月光流洒的典雅,一道寻觅玉兰花的早春气息和落英无怨的性情,真可谓“多情不改年年色,千古芳心持增君”。值得称道的是,作家以敏锐的目力抓住了玉兰花树独有的特征:在乍暖还寒的三月,无须绿叶陪衬,以俏丽大方的姿态应春唱和;并借玉兰花瓣的灵性,抒发作家内心那份对春天的企盼、对洁白品德的崇尚和对幽香不孤的遐想。无须问明月,文心见人心,玉兰花的意蕴不言自明,其纯洁和芳香永驻心田。

在《真水亦香》的后记里,赵晏彪这样阐释自己的散文观:“散文之道亦在于文之清丽、言之精美、思之深邃、意之高远、情之真切耳。为文者,无不善循古法,师古而不法古为最。”通过这段话来观照和解读赵晏彪作品的题材选择和语言特点,不难发现其在创作中凸显出的种种艺术特质。作家善于从人生叙事和历史记忆的视角,以清纯的审美意识和醇厚的文化心理,用真诚质朴的诗性话语,倾吐自己深沉的哲理思考和价值诉求,彰显民族传统和家国情怀,进而升华了其文本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